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发挥更大功效

——基于广东省佛山市紫南村实践探索的思考

摘 要: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集体经济在新时代如何适应市场经济条件,构建农村共同富裕的长效机制,是重要的时代课题。通过对广东省紫南村的案例研究发现,股份合作制的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发展集体经济和促进村民富裕的有效途径,既能解决发展中个体与集体的矛盾,又能促进农村资源的整合;发展特色产业是集体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选择适合的优势产业能有效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促进收益的共享和均等化,让集体经济发展更多回馈于民,是构建效率与公平兼具的共同富裕长效机制必然选择。

关键词:共同富裕 集体经济 股份合作制改革 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功效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对公平的内在要求。当下,面对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等多重任务,如何发挥制度优势和资源潜力促进共同富裕是重要的历史性课题。就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农村地区而言,需要重点讨论的问题之一就是集体经济与共同富裕的关系问题。目前关于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功效有着不同的评判:有人认为农民从集体经济组织获得的可分配收益事实上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几乎可以忽略,也有人认为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分红能够有效促进农民增收,甚至是其财产性收入的重要部分。

农村集体经济如何促进共同富裕?已有的学术成果主要围绕作用机制问题从三方面展开研究:第一,经济增收。农村集体经济通过财产性收入、非农就业等渠道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此外,农民还可以凭借股民身份享受集体分红,增加其收入。第二,乡村治理。不少研究认为集体经济有利于整合要素资源、激发乡村精英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扩充治理形式。第三,公共服务供给。农村集体经济不仅承担公共财力的作用,而且在公共品供给、公共服务与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实践层面来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仍面临着许多挑战与障碍。

第一,村集体统筹能力不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在激发个体劳动生产的同时,弱化了村集体的直接管理权,有“分”无“统”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一问题在取消农村税费后变得更加严重。农村税费取消,集体经济失去“三提五统”的收入来源,村集体自主支配财政的权力变弱,村庄组织运作出现危机,农村组织基础与治理效能变弱,难以有效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难以发挥出农村集体经济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发展、组织化程度和发展成果共享上的优势。

第二,盲目发展集体产业。随着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许多地区将其作为村干部考核标准之一,并制定集体经济发展目标。不少村庄试图发展集体产业。但由于农村规模小,抗风险能力本身较低,再加上村干部专业性不高、缺乏市场经验、竞争力不强等因素,许多产业利润微薄,经营不善。村干部面临被问责的压力,村庄面临增加负债的风险,集体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第三,集体经济分配机制与功能定位模糊。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普遍存在“主体缺位”“权利模糊”“及时满足”现象,将其更多置于经济层面,忽视了区域公共服务功能。一些地区更倾向于满足村民的短期福利,由于农村的基础环境薄弱,需要投入的周期长,投资难度大,短期看不到回报,便选择“一分了之”。从长远考虑,这样的运作模式进一步助长了村民对集体收益的依赖意识,没有为农村下一步的发展建立长效机制,存在分配低效与功能缺失的问题。

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紫南实践”

本文通过剖析广东省佛山市紫南村案例来探讨创新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可行路径。地处珠三角腹地,曾经作为“问题村”的紫南村也出现过上述集体经济发展的困境,经过不懈的探索给出了走向农村共同富裕的方案。这些探索主要围绕集体产权明晰、特色产业发展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主题展开。

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巩固集体经济发展

在原则上,除了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都属于集体所有。然而,集体土地在实际生产中会出现类似主体虚位、性质模糊等问题。而且,农村有商品市场,但没有土地市场、住房市场、抵押贷款市场、产权市场,农民宅基地、房屋、林地等产权不能自由交易,很难实现收益货币化或资本化。

为了解决农村土地固有问题,广东深圳、广州、佛山等地最早提出农村股份合作制的改革思路,着力解决集体资产的产权配比问题。紫南村于1995年进行首次土地股份制改革,将原来集体所有的土地变为股权,而农民则以土地入股,实行集体收益分红制度,率先实现了“三变”,即土地变资源,资源变股本,农民变股民。这样一来,农村关于土地的产权得到明晰,同时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被激活,进而促进了集体经济组织的培育,优化了集体经济资源配置,增加了集体经济活力,让村民的分配预期有所提高。

土地股份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效,村民却依旧高兴不起来。土地产权的确立意味着谁拥有产权,谁就拥有剩余的优先索取权。农村中的“种植大户”“精英成员”往往股权更多,话语权更大,在分红中更是占据绝对优势地位。随着发展差距的不断拉大,弱势农户的利益受忽视,“外嫁女”“读书生”“寄居户”等多方利益群体的诉求、不满逐渐浮现出来。因受传统观念影响,外嫁女权益基本无法得到保障;因读书而迁出户口的学生,丧失了股权分红等相关利益。在紫南村这些群体涉及400多人,由此引发村内的多种矛盾。分配预期的差异化使得原本基础就较为薄弱的合作制面临发展危机。

面对这种问题,2010年1月9日,紫南村进行了第二次股权改革,并制定了《紫南村集体经济组织股权内部流转及配购方案》,实行“增人不增股,减人不减股”“股权配置不变、个人股权累加至户、按户管理、按股分红、家庭内流转”模式。当时的股权结构是各村小组以人头带五分地进行配置个人股,有些地多人少的村小组则以集体股入股,分配时再由各村小组将集体股进行二次分配,即全行政村个人股5500股,各村小组集体股11000股。

2015年,紫南村启动了第三轮的股权改革,着力解决因各村民小组开发程度不同而导致集体股和个人股设置差异、村与村之间的分红差距逐渐拉大的问题。紫南村创造性提出“赠送个人股”的模式,即全行政村每个股民无偿赠送10股将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个人的个人股,村小组集体股则维持不变。这样一来,个人股与村小组集体股的股权结构便由“5500股:11000股”变为“66000股:11000股”,个人股占比由原来的33.3%提高至85.7%,村小组集体股占比则由原来的占比66.7%下降至14.3%。这样稀释集体股,村民分红差距缩小,产权配比不断公平化。从2008年到2020年,紫南村集体经济发展一年上一个台阶,村集体收入由936万元跃升到1.2亿元,村民人均分红从800多元增加至1.15万元,都增长了12倍。

三次土地股权改革逐步化解了各利益群体间的矛盾,使各村民分配收益不断均衡化、分配预期不断提升。股份合作制的探索与完善在有效促进土地合理流转,最大限度扩大集体效益的同时,及时平衡了村民收益预期,既促进了效率,也保障了公平。村中因此顺利形成以村两委为中心的强向心力,发展动力明显提升,发展效率明显提高,为紫南村推进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发展特色产业促进集体经济可持续增长

逐步推进农村共同富裕,除了需要关注这片土地收益怎么分,还需关注如何使这片土地提质增效。紫南村作为广东发展的先行地,产业发展可谓“包罗万象”,发展过程可谓“一波三折”。紫南村产业发展在1964年开始起步,最早是创办酿酒厂、木器厂、竹器厂、养猪场,但由于缺乏市场经验,经营惨淡。改革开放之后,先后开办焊技厂、塑料厂、洗发水化工厂、电子厂等,也因没有了解市场需要、业务不足而全部停业。从1989年开始,本地陶瓷业开始发展,在相继解决资金短缺、经营不善等问题后,逐渐积累相关经验。至此,陶瓷工业成为紫南村发展的主要产业。

但产业发展利弊共存,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使得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紫南村内存在大量的陶瓷加工、不锈钢加工和五金加工等高污染的传统企业,部分企业环保手续不齐全、废气治理设施落实不完善、部分仓库扬尘严重、工业区污水未得到收集,这一度导致紫南村的环境十分恶劣。对此,结合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背景,紫南村于2007年末开始“断臂求生”,先后关停22家高污染、低产出企业和小作坊,并进行全面改造升级,最终保留5家企业,同时引入高新技术制造企业。在之后的几年中,紫南村提出《村级工业区污染治理方案和环境建设方案》,全面整治和取缔问题企业。并制定企业监管方案以及《村级工业用地环境整治改造提升专项规划》,分别对各企业的生产工艺和环境保护设施进行备案登记,加强环境监测与监察工作,为村级工业区的整治工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基于靠近城市的地理环境优势与潜在的市场需求,紫南村将经济发展定位到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商贸、物流、出租业、饮食业”为起点,分别形成了紫南商贸城、易运物流基地、国际陶瓷卫浴城、银河广场四个专业市场和一个饮食产业链的绿色环保产业格局。截至2020年,全村各类企业已实现生产总值38亿元,紫南商贸城客户续约率一直维持在95%以上,商贸城和员工村年合同收入2300万元。紫南村每亩地的租金也由2007年的8000元上升到4万元以上。

在过去,紫南村以出租土地和物业,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随着土地和物业资源的开发殆尽,集体经济增长速度减弱,产业发展遇到了新的瓶颈——如何摆脱以“房东经济”为主的依赖?对此,紫南村聚焦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基于本地资源条件,将发展目光放到旅游文化产业,于2016年推出文旅融合的发展战略,开发乡村、工业旅游,盘活旧屋资源增加创收渠道。形成了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教育等系列业态,推动了产业发展的二次飞跃。产业发展通过促进生产进而改善分配,既提升农村经济增长质量加快实现“富裕”,又扩大富裕实现范围着力强调“共同”。同时,产业发展升级激活了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创造了共同富裕的溢出效应,既能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逐步改变在收入分配中的弱势地位,又能增加农村内生发展动能,打破产业在城乡间单向转移布局,促进城乡产业双向互动,加深城乡产业关联。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共同富裕

公有制经济不仅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立足于竞争性领域以提升经济发展效益,而且必须更多进入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领域,实现竞争性领域与民生领域的平衡、效率与公平的平衡,以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公有制促进共同富裕的优越性。紫南村在发展过程中也注意到了这一点。集体经济组织收益的一部分用于股份分红,一部分用于集体公积公益金提留,坚持将部分资金运用在构建社会共同体上,始终兼顾集体成员个人利益与集体公共事业的平衡关系。为此,紫南村“不仅要照顾困难群众,还要注重培育后代”。村两委用经济发展红利筑牢民生保障体系:55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可领到1100多元的养老金;村民到定点医院看病,只需交6元挂号费或600元住院费,所有费用均可在“二次医保”中报销;紫南村的孩子不论考上哪所大中专院校,都有4000元到15000元不等的奖学金。近年来,紫南村投入近4亿元,建成双向四车道的柏油马路,建有2600多个生态停车位,拥有2万米的步行生态绿道、20多公里的景观河岸,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和垃圾处理“日产日清”,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此外,为了精准定位孤寡和特困老人群体,防止因病致贫的现象发生,村委班子成员定时走访调查,村委书记全额捐出工资收入成立“书记基金”,并牵头成立紫南村慈善分会,动员村民企业捐款,对困难群体进行多种形式的帮扶,始终做好对困难群体返贫的监控工作。

紫南村发展集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启示

紫南村立足自身发展条件与资源禀赋,以股份合作制改革为抓手,既能发挥出集体经济的优势促进农民增收,又能更好地发挥出集体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兜底作用;同时,发挥特色产业优势、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乡村富裕的源头活水形成内生发展动力,促进主动创富;最后,推进民生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弥补民生短板,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防止规模性返贫现象发生。

产权明晰夯实发展基础

相较个体农户,农村集体经济在产业化发展、组织化程度、抵御风险方面都有着明显优势。只有壮大集体经济,才能解决和克服农民个体无法解决的困难与问题,确保集体成员在收入水平、发展成果共享等方面都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实保障。而股份合作制的制度安排创造性解决了产权主体模糊问题,通过明晰产权到户和稀释集体股,集中解决了土地增值收益如何分配的问题,激发了村民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农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将农村集体和农村居民的“一次性”收入转变为“持续性”增收,形成增收的长效机制。

产业升级促进村民增收

发展乡村产业尤其是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柱,对于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增加村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需要充分挖掘本地特色资源,完善基础建设,提高地区发展潜力与市场竞争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不仅能够吸引优秀产业进驻创造经济价值,而且有效推动人口流入,刺激农村市场需求增长,“产业-城市-人”三者联动使农村潜在内需得到挖掘,形成了“经济-人口-消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推进农村人口在乡村地域上相对集中的城镇化效应,促进城乡要素资源双向流动,逐步形成多领域、多环节、多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

成果共享实现行稳致远

在农村,许多地区没有形成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源于将集体收益一分了之,增长了所谓的“数字”。钱确实进了村民口袋子中,但并没有为农村持续的发展提供基本保障,也助长了村民的分红依赖意识,甚至会出现相互比较、排斥的“离子化”现象,集体经济发展的合作基础受到挑战。因此,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更应关注发展成果如何共享、基础建设如何完善、民生如何保障。注重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在中国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中,比集体经济更为壮大的是全民所有制经济,这更是促进共同富裕的独特优势和资源潜力。如何更好地实现全民所有制经济惠及全民,提供更加优质、优惠、普惠的基本公共服务,进而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和改善支出结构,这也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另一重大课题。

【执笔: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杨君,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张家玉、兰婷、叶芷澄;本文系广州社科规划项目(2022GZGJ211)和暨南大学基本科研经费项目(22JNZY05)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杜春林:《制度变迁、财力变化与乡镇治理能力提升——兼论农村税费改革后的乡村关系转型》,《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04期,第59—67页。

[2]全世文、秦光远:《贫困村退出的集体经济考核问题研究》《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04期,第44—52页。

[3]王进文:《迈向内生发展:新阶段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促进逻辑与路径选择》,《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01期,第93—103页。

[4]《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南方日报》,2022年10月17日,A08版。

[5]林焕辉、段思午:《为什么是紫南——乡村治理“紫南模式”70问》,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21年,第153—154页。

责编:董惠敏/美编:王嘉骐

责任编辑:张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