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党建创新 > 思政实践 > 正文

大思政课 | 构建“多向锻造式”大思政育人格局

大思政课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高远的历史站位、宽广的国际视野、深邃的战略眼光,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为推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多向锻造”“千锤百炼”,才能练就一身过硬本领。近年来,燕山大学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打造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实践活动+文化浸润”四位一体的思政育人体系,从“探索多维路径、拓展多元场域、聚合多方力量”三个维度,构建“多向锻造式”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探索思政育人多维路径,着力构建“四位一体”新格局

以思政课程建设“凝心”,大力提升思政课程吸引力。“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学校坚持把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双一流”建设实施方案,形成了校党政领导干部带头推进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带头听思政课、带头上思政课的常态机制。着力建好“必修课+选修课+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一方面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必修课程群建设,另一方面,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四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建设思政课选修课程群,同时积极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思路,将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延伸拓展。

以课程思政建设“铸魂”,全面增强课程思政针对性。高校每门课程都承担着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育人功能。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学校成立了以校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课程思政改革工作小组,制定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持续加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双向融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成立本科生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研究生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中心,形成了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培育体系,形成“院院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课程思政体系。

以实践育人“笃行”,高位增进实践育人获得感。重视实践育人和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校紧紧围绕“厚植家国情怀、践行强国有我”的教育目标,大力传承和弘扬熔铸在燕大人骨子里的奋斗基因、工匠精神、卓越品质和家国情怀。积极鼓励青年大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参与实践、认知社会,在体验生活、感悟时代的过程中汲取智慧、练就本领、增长才干、培育认同。

以文化浸润“聚力”,切实提高文化育人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学校高度注重文化育人的引领作用,打造了校史陈列馆、东北亚古丝路文明博物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篆刻)、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等一批精品校园文化阵地,以党史、国史、校史、文化史滋养青年学子心中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打造“红色旋律”校园文化品牌,自2010年创办以来,“红色旋律”坚持十余年如一日,做到每两周举办一次讲坛、每月一次读书会、每个周末开展一次红色影苑,已经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思政“大餐”,受众达30余万人,先后获得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优秀成果一等奖、省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多个奖项。

拓展思政育人多元场域,全力打造立德树人“生态圈”

夯实课堂育人场域。学校始终坚持守好课堂育人主阵地,将“大思政”育人格局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方面。思政课形成了以必修核心课程群和选修拓展课程群为核心的“第一课堂”和以“红色旋律”系列教育活动、“奋斗征程”系列实践活动和虚拟仿真综合体验平台为主干的“第二课堂”,构建起“前行者-追随者-朗读者-访谈者-观察者”实践教学体系。持续深化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持续提升教学质量,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翻转课堂等教学新模式,系统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向融合、双向提升。

建强组织育人场域。注重发挥党、团、班以及学生组织的思政育人作用,不断完善组织育人工作体系。优化学生党支部设置形式,大力推进将研究生党支部建在课题组、项目组上,推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创新党建工作阵地,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建成“党员组织生活馆”,成立大学生“党史传习社”,实现“有形阵地”与“无形阵地”相互促进。坚持开展大学生教育“翔燕工程”,实施“鸿燕”丰翼引领计划、构建“青燕”展翼宣讲矩阵、培育“翎燕”新翼骨干力量,不断强化学团组织育人功能。加强班级建设,从班级精神、班级价值和班级形象三个层面着手,构建“思想引领、环境育人、帮扶共进”的特色班级育人模式。

打造社区育人场域。社区、楼宇、寝室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公里”。作为河北省首批“一站式”学生社区试点高校,学校组建了学生社区党工委,设立学生社区功能性党支部,打造党建引领思政工作新生态。按照“深入一线、搭建平台、突出实效”的思路,将各类资源服务向社区汇聚,分别在“山海”、“扬帆”两个学生社区设立16个社区工作站,建设新时代大学生文明实践中心7个,将社区工作站特色功能与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普通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服务有机结合,负责学生学业八小时之外、社区空间之内、日常生活之中的思想教育、文化建设、志愿服务等活动,实现领导力量、思政力量、管理力量、服务力量四股力量下沉,全面提升学生社区育人功能。

创新网络育人场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学校坚持拓展融媒体矩阵,形成《燕山大学报》、新闻网、微信、微博、强国号、抖音、B站、人民号、QQ空间共同发力的融媒体平台架构和全方位传播优势。着力打造“河北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河北省高校易班发展研究中心”,建强网络育人高地,涌现出一批优秀网络文化作品。优化心理咨询模式,提供24小时全天候“不打烊”在线咨询服务。学校获评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十佳校园网络通讯站”,连续三年获评“全国优秀易班共建高校”。

聚合思政育人多方力量,共绘培育时代新人“同心圆”

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力量。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学校坚持“选优配强”思政课教师,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使思政课教师队伍不断扩大,人员结构不断优化。建立“传帮带”导师工作机制,推行“中班上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未来院长”培养计划,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聘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等走进思政课堂,拓宽青年学生的理论视野和认知水平。燕山大学获批河北省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与研修基地、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河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河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中心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平台。

把稳专业课教师队伍,汇聚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力量。学校积极推进思政课、专业课“两支队伍”协调发展,面向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型课程,构建“联合备课+项目竞赛+课程研讨+示范课程”组织体系,引导专业课教师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授融会贯通。通过培育示范课程、选树先进典型,建立了一支有代表性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形成了一批课程思政改革项目,1个教学团队获评专业类课程思政竞赛省级一等奖、国家级二等奖。

赋能辅导员队伍,夯实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辅导员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学校积极推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构建了从“人员选聘”到“职业发展”、从“素质培训”到“能力精进”、从“社会服务”到“思政先锋”的“多维矩阵式”辅导员队伍建设体系。近年来,学校六次蝉联河北省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特等奖,入选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1人、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1人、全国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2人、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1人,“王银思工作室”入选全国首批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

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唤醒思想政治教育自治力量。学以教启,教以学成。开展好思政工作,必须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给学生搭台子、压担子,让学生磨性子、强骨子。学校积极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开展“鸿燕班”骨干培训计划,通过理论学习、实践调研、社会观察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开拓精神、塑造实干品格、练就过硬本领。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功能,学校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连续两年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得全国总决赛主赛道金奖。通过“翔燕工程”“红色之旅”等项目,鼓励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积极投身“三下乡”“体验省情”“调研河北”等社会实践活动。

新时代为系统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出全新命题,高校是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必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不懈引导广大师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不懈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凝心铸魂的工作,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温度、暖度和效度,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建设,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用育人成效书写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时代答卷。(作者:燕山大学党委书记 赵险峰)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