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党政干部谈治理> 正文

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十分关心社会保障工作,对事关社会保障改革发展的重大实践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做好新形势下社会保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就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作出重要部署。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开创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新局面。

一、深刻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内涵要义

世界各国发展水平、社会条件、文化特征不同,社会保障制度必然多种多样。从国际上看,社会保障主要有三种模式,即普惠型福利型国家保障、以社会保险为主体的社会共济、公积金计划储蓄积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以社会保险为主体。长期以来,我们党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既遵循现代社会保障基本规律,又立足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区域差距大的基本国情,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在改革创新中发展,在实践探索中完善,建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社会保障领域的生动体现。我们要深刻理解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本质要求、丰富内涵、目标任务和思想方法。

以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保障。新中国成立伊始,全面建立劳动保险制度。改革开放以后,党把社会保障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制度安排,确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搭建起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四梁八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社会保障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统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建立个人养老金制度,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基本形成。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涉及深层次、多元化重大利益格局调整,其复杂性、艰巨性、敏感性非常突出。正是因为我们党从全局高度出发,统一思想认识,加强顶层设计,集中力量办大事,我国社会保障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实践证明,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行稳致远的根本所在。

以坚持人民至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保障关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我们党围绕覆盖全民、人人享有的目标,推动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城乡统筹,将更多的群众纳入保障范围,不断增强社会保障公平性,织就世界上覆盖人口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安全网。截至2023年底,我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66亿人、2.44亿人、3.02亿人,比2012年分别增加2.78亿人、0.92亿人、1.12亿人。坚持共享发展,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2023年全国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比2012年增加一倍,月平均失业保险金水平从2012年的707元提高到2023年的1814元,月平均工伤保险伤残津贴由1864元提高到4000元。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通过政策倾斜,609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应保尽保。坚持记录一生、保障一生、服务一生,统筹城乡的五级社保经办管理服务网络基本形成,社会保障卡覆盖98%的人口,最大限度方便群众,不断提升群众办事满意度。这些都体现了社会保障锚定基本民生,顺民意、解民忧、暖民心的鲜明特征。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致力于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政策举措,有效纾解群众防范相关风险的后顾之忧。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必须坚守的根本立场。

以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为鲜明主题。高质量发展,体现的是人民群众需要的时代特征。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从“有没有”逐步转向“好不好”,内涵不断丰富、层次不断提升,期盼有更高质量的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是针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的发展环境和形势要求作出的重要判断,体现的是社会保障代际平衡和制度成熟的发展规律,是对建设更为可靠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要求。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目前60周岁及以上人口2.97亿人,占总人口的21.1%,人口抚养比不断上升。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老龄化高峰期持续时间长,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均衡,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长期性,任务艰巨而复杂。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城镇化率达到66.2%,农民工总量2.98亿人,既需要社会保障制度更好地适应劳动力流动,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和衔接,也需要均衡不同地区之间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就业方式多样化特别是新就业形态的发展,给传统的以劳动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制度带来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现行制度还不能很好适应。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规律,把握稳定性、连续性、累积性民生工作特点,着力解决社会保障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目标方向的科学把握,是社会保障制度长期稳定运行的基础。

以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为重要原则。尽力而为强调的是我们党和政府的责任担当和主动作为;量力而行强调的是民生改善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既不能裹足不前、铢施两较、该花的钱不花,也不能好高骛远、寅吃卯粮、口惠而实不至,做到社会保障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能脱离这个最大实际。这就时刻提醒我们,必须统筹当前和长远、需要和可能,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水平实施社会保障政策举措,健全各项社会保障待遇合理调整机制。始终牢记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是水涨船高的关系,不做违背发展规律的事情,既避免像一些拉美国家那样盲目进行“福利赶超”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导致社会保障制度难以运行、社会政治动荡,又避免像一些欧洲国家那样实行“泛福利化”导致社会活力不足。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遵循“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民生工作思路,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不断形成阶段性成果,在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中持续让群众看到新变化、得到真实惠。这是我国民生建设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必须长期坚持的准则。

以科学思想方法为实践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需要正确把握推进工作的科学思想方法。坚持系统观念,就是要深刻认识社会保障涉及中央与地方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等利益关系,历史积累的矛盾问题与改革发展中新的矛盾问题相互交织,把握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增强政策的科学性,提高改革措施的系统性、协调性。树立战略眼光,就是要深刻把握社会保障对维护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纳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推动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向前。增强风险意识,就是要分析研判社会保障未来可能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应对人口老龄化等挑战,适应产业变革带来的劳动力市场重组变化,既防止经济社会领域矛盾问题、外部环境变化风险向社会保障领域传导,也防止社会保障领域的矛盾问题向经济社会政治风险转化,提高工作预见性和主动性,未雨绸缪采取应对措施。拓展国际视野,就是要密切关注国外社会保障最新发展情况,既学习经验,更汲取教训,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社会保障制度保持稳定,可以形成稳定的社会预期。坚持科学思想方法,以制度引领发展,用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思维与时俱进破解难题,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更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具有前瞻性、富于创造性。

二、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重点工作

社会保障发挥着民生保障安全网、收入分配调节器、经济运行减震器的作用,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切实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不断增强社会保障可持续性、可及性、安全性、便捷性、规范性,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充分、更加可靠、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交出更为优异的社会保障答卷。

增强社会保障可持续性,持续深化重大制度改革。可持续性,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关乎人民群众对民生保障的信心和预期。改革创新是增强制度可持续性的动力源泉。这就需要把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推进制度改革作为重头戏,持续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开展省级政府养老保险工作考核,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全面推开个人养老金制度,提高覆盖率和缴费水平。健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稳步推动更多有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等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鼓励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继续巩固完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

增强社会保障可及性,积极推动高质量参保。可及性,目的是将更多的人群纳入覆盖范围。这既是促进社会公平的必然要求,也体现了社会保险“大数法则”的内在规律。这就需要把高质量参保作为工作重点,聚焦新业态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完善参保政策措施,推动参保人数增长、结构优化、费率与待遇水平相适应,解决一些群体“漏保”、“脱保”、“断保”问题。扩大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聚焦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统一规范有关政策、待遇标准等,完善转移接续制度,更好促进劳动力和人才流动。

增强社会保障安全性,健全基金监管体系。安全性,关系到参保群众的每一分“养老钱”、每一笔“救急款”,关系到社会保障制度的可靠运行。这就需要始终绷紧基金安全风险防控这根弦,压实主体责任,落实监督责任,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严厉打击欺诈骗保、套保或挪用贪占等违法行为,持续筑牢政策、经办、信息、监督“四位一体”防控体系,强化人防、制防、技防、群防“四防”协同。探索全国统筹业务大管控模式向全险种推广,不断提高基金风险防控水平。

增强社会保障便捷性,持续优化经办管理服务。便捷性,是满足人民群众社会保障公共服务需求的基本目标。这就需要以落实社会保险经办条例为牵引,促进各项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健全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推进管理服务从解决堵点难点问题向提升总体体验转变,从满足普遍性需求向提供个性化服务转变,从注重业务办理“减时增效”向“自动匹配、主动推送”转变。扎实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高质量落实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退休等“一件事”和其他具体事项,让群众和企业可感可及。全面推行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一卡通”管理服务新模式,推出更多“一卡通”数字化应用场景,逐步实现全国“一卡通”。

增强社会保障规范性,加强法治建设。规范性,是巩固社会保障重大改革成果、促进制度成熟定型的重要保障。我国社会保障领域整体上主要依靠部门规章、政策文件来规范运行、调节利益,一些运行多年的社会保障制度政策,需要上升为法律法规,以增强基金收支管理刚性约束,明晰中央和地方事权。一些法律法规,也需要根据新的情况变化适时完善。这就需要突出法治建设,强化制度规范统一。根据新形势和重大改革要求,推动加强“废改立”工作,做到改革于法有据。加大现有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力度,及时完善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坚持从严执法,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加强协同联动,提高法律法规权威性和执行力。

三、正确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几个重要关系

新征程上,社会保障工作面临着全新的职责使命和发展环境,改革发展任务依然艰巨繁重。我们要正确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几个重要关系,更有针对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政策制定更加科学有效,服务管理更加高效便捷,推动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把握好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的关系。目标引领是要坚持社会保障工作的方向,问题导向则是推进社会保障工作的路径。把握好两者关系,既要以目标为着眼点,又要以问题为着力点,不能不顾现实问题而设计目标任务,不顾目标方向而陷入具体问题。目标引领,就是要围绕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主题,合理布局近期、中期、长期任务,有计划、有步骤扎实推进。问题导向,就是要以既定目标来检视存在的问题,着力解决保障覆盖、待遇平衡、制度完善、体制健全等一系列关键性问题,在补短板、强弱项上持续用力。

把握好系统集成和突出重点的关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突出重点体现的则是解决社会保障领域的主要矛盾。把握好两者关系,既要增强改革整体性,又要以重点领域为突破,分清轻重缓急,避免“合成谬误”。系统集成,就是要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经济社会政策相协调,与就业、工资分配、劳动关系相联动,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相配套,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管理体制、扩面调待、基金监管、经办服务、风险防范、队伍建设等全链条统筹衔接。突出重点,就是要集中力量抓好社会保障各领域、各环节重大改革攻坚、重点任务落实,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等为牵引,带动整体工作提升。

把握好统一规范和探索创新的关系。统一规范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要求,探索创新则是保持制度活力的重要途径。把握好两者关系,既要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制度规范,又要尊重基层探索实践,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结合,避免中央和地方社会保障事权不清,地方在费率、待遇项目等方面自行其是、搞变通。统一规范,就是要遵循社会保障互助共济和大数法则,持续推进提高统筹层次,增强制度的刚性约束,更好做到全国一盘棋。探索创新,就是要在维护制度统一规范的前提下,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在具体政策落实、管理服务方式上积极探索创新性政策措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增强制度和管理服务的灵活性包容性适应性。

把握好政策制定和管理服务的关系。政策制定为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奠定基础,管理服务则是政策落地见效的重要保障。把握好两者关系,既要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又要强化管理服务,不能政策落不下去,群众难以及时有效享受惠民政策,形成“温差”。政策制定,就是要确保高质量的政策供给,经得住实践检验、群众检验,便于基层抓落实。管理服务,就是要在科学合理制定政策的同时,形成与之配套的管理服务架构,适应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更加注重精细化,让群众对自身利益明明白白、对政策流程清清楚楚,打通“最后一公里”,最大限度便民利企。

把握好推动发展和确保安全的关系。推动发展是维护社会保障安全的前提,确保安全则是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保障。把握好两者关系,既要以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顺应群众多元化需求、统筹利益关系、回应社会关切、化解社会矛盾,又要增强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不能因改革举措和工作推进不合理而引发群众不满,避免利益格局调整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也不能因风险防控和群众工作不到位而影响社会保障事业改革发展进程。推动发展,就是要不断健全制度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治理能力和水平。确保安全,就是要更加注重防范化解社会保障各类风险隐患,聚焦舆情反应变化、基金支付安全、基金监督管理、网络和数据安全等重点,为社会保障制度稳健运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