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典型案例> 正文

以党建引领文化创新助力三江源生态文明高地建设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青海作为地球“第三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华水塔”发源地,在建设美丽中国中具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海生态环境保护,指出“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要求“必须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青海将创建美丽中国先行区,为美丽中国建设、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高质量生态产品,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重要使命任务。近年来,我们结合青海实际,坚持党建引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统一,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持续塑造全民现代生态价值观,加快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

一、以党建引领文化创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传统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既能发挥积极作用,有时也会带来负面影响。我们应该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受“崇尚雪山冰川、敬畏江河湖泊”的自然崇拜和藏传佛教理念影响,青海三江源地区世居少数民族逐渐形成了崇敬自然、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物我合一、万物一体,善待自然、用之有度的朴素生态伦理观。这种崇敬自然的朴素生态观念在调适人与自然关系、保护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保障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三江源地区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禁忌杀生”、捕猎和砍伐等一些陈旧观念。这就需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吸收和传承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

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党建引领,可以更好地把握文化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具体来说,在党建引领下,可以更好地挖掘和提炼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将其与现代生态文明理念相结合,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文化产品;可以为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鼓励文化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推动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可以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优势,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推动形成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可以用好党的生态惠民政策,通过教育和实践,有效提升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理解,激发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

二、以党建引领文化创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

玉树州地处三江源地区核心位置,湿地面积4173.14万亩,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54.5%。党的十八大以来,玉树州在以党建引领文化创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在党建引领价值观念上,始终倡导“生态报国”理念,明确“生态立州”思路。持续用“红色”精神信仰厚植“绿色”发展底色,为“崇山敬水”的朴素生态观赋予了现代生态文明理念。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宣传进机关活动,形成人人懂生态、爱生态、护生态、讲生态,人人争做“生态专家”的良好氛围。坚持把生态州情教育纳入学校教学大纲,使之规范化、经常化,增强青少年群体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自觉。围绕“生态脱贫”工程,积极宣传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的政策红利、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社会效益,让群众切实明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就是保护财富”的道理。

(二)在党建引领生态政策上,全面落实党的惠民政策。立足精准施策,理顺国家公园园地关系、管理机制和职能职责,构建起“基层党建+生态管护+精准脱贫+社会治理+民族团结”五位一体的网格化管理模式。1.8万名牧民“放下牧鞭、挎起相机”变成了生态管护员、观测员,近23万农牧民享受到生态红利,人均年收入增长10%。协同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积极承接、主动作为,持续理顺管理体制、完善要素保障、厘清利益边界、强化合作交流,探索实践出可供借鉴和复制的模式,为全国的国家公园建设贡献了“青海智慧”。

(三)在党建引领工作体制上,创新探索生态环境管理体制。组建了长江源、澜沧江源园区管委会和长江源园区曲麻莱、治多、可可西里3个管理处,园区所属9个乡镇、34个村都建立了保护站所。州、县(市)、乡镇层层签订《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书》、《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质量考核目标责任书》及《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业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相互协调配合”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

(四)在党建引领产业调整上,统筹规划绿色产业链。聚焦生态畜牧业和生态旅游业,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让更多群众走上生态路、吃上生态饭。聚力标准化体系建设和品牌认证,积极打造“牧户+合作社+企业+市场”全产业链条,推动传统畜牧业迈向生态化;构建以“特色古村落、旅游环线节点、草原藏家乐、交通风景线”为支架的网络服务体系,实现旅游业从“消耗型”迈向“服务型”。同时,深入开展全域无垃圾治理和禁塑减废专项行动,垃圾处理新兴产业正在悄然兴起;电商、物流等新兴产业扩面延伸,逐步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生态资源正在成为群众的“幸福不动产”。

(五)在党建引领生态法治上,全面实施河湖长制、林草长制。生态文明建设责任不断落细落实,向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迈进。先后颁布了玉树州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条例、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等地方性生态保护法规,长江禁捕的有效做法成为全省样板,野生动物责任保险理赔机制走在全省前列。“三江源生态法庭”依法高效受理各类环境资源案件7件,取得良好的法律和社会效益。

三、以党建引领文化创新推动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启示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和未来的重大战略,抓党建促文化创新,则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扛牢生态保护政治责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在打造生态文明高地过程中,要始终把“生态优先”作为第一政治责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致力增草、增林、增水、增群、增收,守住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加快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主体多元化,推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同频共振、齐心协力。加强科学决策,通过设计保护政策、加强生态监管、提高服务能力等,推动生态经济、生态社会发展。发挥宣传主阵地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宣传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

(二)自觉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要持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切实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动作用,发挥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领导力、号召力和影响力。统筹推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山水文化、歌舞文化,让文化积淀中的生态传统得到传承和弘扬,提高生态文化软实力。积极推广优秀生态文化作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价值观,不断提升“绿色低碳”的社会自觉。广泛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县市”、“生态文明乡镇”、“生态文明村社区”创建活动,展示好生产生活生态融合联动的生动景象,讲好生态文明故事,传递生态文明声音。

(三)做强生态科学支撑。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退、水土资源退化等,都需要我们通过科学的手段,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建立生态文明高地科研机构,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深入探索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加强生态科学的研究和应用。积极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倡导流域间、区域间开展以适宜生态产品为样本的横向生态补偿探索,加快推进排污权、用能权和碳排放权等市场化交易,不断提升生态价值获得感。

(四)加快生态法治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要不断健全完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自然遗产地保护条例》、《国家公园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加快地方立法进程,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落实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损害赔偿和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健全并发挥生态法庭作用,探索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三审合一”新模式,加大“以案说法”力度,延伸生态司法链条,筑牢生态环保法治屏障。

(五)提升生态保护的系统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将三江源国家公园建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三江源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要统筹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在持续擦亮国家公园示范省“金字招牌”的同时,切实抓好国家公园之外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在实现国家公园生态价值的同时,深入挖掘其文化价值、民生价值、历史价值。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体推进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等重大民生工程,以环保洁净引领社会风尚,以美好生态增添群众幸福指数。

(作者为青海省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省长)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