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十年践行“三个转变” 加快推进强国建设

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时高瞻远瞩地提出“三个转变”的重要论述,即“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为我国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坚定了信心,意义重大而深远。

在全国各地各行各业深入贯彻落实下,“三个转变”焕发出勃勃生机,创新引领、提质增效、品牌发展,坚定不移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推动中国制造加速向中国创造迈进、中国速度加速向中国质量迈进、中国产品加速向中国品牌迈进,涌现出一大批优质产品、优秀品牌、优势企业,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生命力,成为我国经济活力澎湃涌动的缩影。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我国企业秉持的创新理念、强调质量的坚守以及品牌国际化战略的果断实施。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转变”重要论述10周年。

十年沉淀,肩负责任,砥砺前行。

十年转变,不懈探索,精益求精。

十年光阴,踏歌而行,流光溢彩。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十年,见证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升华、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崛起。

以创新驱动为载体

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

我国制造业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是显而易见的。作为贡献30%以上动能的全球经济增长引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中国制造”遍布全球市场,展现出我国庞大市场的活力和韧性。同时,我国制造业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圈,为全球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深入发展,我国制造业正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成为全球制造业创新引领者和技术输出者。

在“三个转变”的指引下,始终坚持“创新是企业的动力之源”“自主创新是企业的生命”“技术创新是企业的命根子”“产品和技术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企业的‘命门’所在”的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和成果转化,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前沿领域捷报频传,国之重器引领创新,“新三样”领跑全球,努力将创新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依靠创新降本增效、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我国综合科技创新实力大幅跃升。这十年,全社会研发投入从1.3万亿元增长到3.3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研发投入强度从2.05%提升至2.64%。中国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29位上升到第12位,连续稳步提升,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创新投入转化为更多更高质量的创新产出。

人才、专利、标准等作为战略性创新资源,支撑和促进创新的能力更加巩固。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居全球首位。截至2023年底,全国研发人员总量超过600万人年,发明专利有效量为401.5万件,高价值发明专利占比达四成以上,并成为全球首个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的国家,发明专利产业化率已达到39.6%,持续为全球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2023年全球知识产权申报统计数据,我国是国际专利申请最大来源国。注重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要行业和新兴产业的技术标准研制,推动自主研发、自主技术向自主标准转化。截至2023年底,围绕稀土材料、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航空核心基础零部件等领域,经批准设立国家标准验证点38个;关键技术领域标准供给不断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供给比例达40%左右;已有2003家企业的3631项标准成为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先进标准“领跑者”;积极贡献基于创新技术的国际标准,国际标准转化率整体达到82%,其中重点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超过90%;已与65个国家、地区标准化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08份标准化双多边合作文件,其中与47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签署57份合作文件。

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日益增强,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有序布局。这十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6.7万家增长到约40万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总量已增至2511.66万户,年均增速达到14.5%,累计培育10.3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已跃居世界第一,全社会研发投入中企业研发投入比重达到77.6%。

以质量提升为抓手

从中国速度迈向中国质量

“中国速度”象征着快速的建设和发展,举世公认。但可能也会随之而来一些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在“三个转变”的指引下,如今,我国制造的产品不再仅仅追求速度和数量,更加注重质量和安全。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大力增强质量意识,视质量为生命,以高质量为追求”“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以质取胜”“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高度重视质量建设,不断扩大高质量产品与服务供给,努力为世界提供更加优良的中国产品、中国服务,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质量支撑,实现由“量”“快”到“质”“稳”的重要转变。

质量的战略意义更加鲜明。在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方面,质量强国建设先后两次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质量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加快建设质量强国,推进质量强国建设的步伐稳健有力。党中央、国务院出台《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和《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两份质量工作纲领性文件,对质量工作中长期发展作出全面部署。

这十年,从原材料到消费品再到装备制造业,我国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从92.53%提升至93.65%,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从83.34增长到85.21,重大装备整机质量、可靠性水平和国产化程度大幅提高。消费品质量合格率提升至91.74%,生活性服务、公共服务满意度分别提高到81.30分和81.43分,进入“满意”区间,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深入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各地积极推动重点产业质量强链,把质量贯穿到产业高质量发展各方面、全过程,构建质量提升生态圈,充分发挥优势企业牵引作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中下游质量联动发展、联合攻关、联动提升,实现质量效益整体跃升。持续开展质量技术帮扶“提质强企”行动,通过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解决质量技术难题11万多个,节约成本超过100亿元。

每年全国“质量月”活动参与企业近70万家、参与人数近1亿人次,“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全社会质量意识、质量素养显著提高,追求质量、重视质量、创造质量越来越成为全民价值导向和社会风尚。

以品牌建设为支点

从中国产品迈向中国品牌

品牌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象征,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转变”的科学思想也孕育了中国品牌日的诞生,经国务院批准,自2017年起,将每年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中国品牌日的设立,体现了国家对品牌建设的高度重视,展示了实施品牌战略的坚定决心。

在“三个转变”的指引下,始终坚持“做强做大民族品牌”“加快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品牌是信誉的凝结”的理念,传递中国品牌理念,不断增强全球消费者对中国制造、中国建造、中国服务等的品牌认同。

这十年,我国品牌建设和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品牌建设促进机制和支撑体系更加健全,品牌对产业提升、区域经济发展、一流企业创建的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品牌发展氛围日益浓厚,“中国品牌 世界共享”取得明显实效,我国产品和服务日益受到国内外消费者欢迎和喜爱,“中国品牌”愈发成为世界了解中国自信开放形象和奋发进取风貌的重要“窗口”。

一大批影响力大、示范带动作用强的优质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竞相涌现,以其卓越的创新和高质量产品服务,打破国际市场的壁垒,在全球经济舞台上腾飞,为我国品牌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入选世界品牌500强的中国品牌数量由29个增至48个,10个品牌进入100强,我国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攀升,成为引领全球潮流的代表。连续开展中国质量奖评选表彰活动,作为经中央批准设立的专业奖项,将品牌影响作为重要考量指标,这十年共有36家组织、3名个人获得中国质量奖,309家组织、34名个人获得中国质量奖提名奖,促进“国家质量名片”成长壮大,讲好中国品牌故事,弘扬优秀品牌文化。

品牌对供需结构升级的推动引领作用显著增强。人民群众关爱民族品牌的热情和信心高涨,文化认同感和品牌忠诚度显著增强,对国家品牌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这十年,国货“潮品”热度增长超5倍,78.5%的消费者更偏好国产品牌。伴随着人类社会步入数字经济时代、气候经济时代、健康经济时代,我国品牌提升智能化水平和服务体验,追求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制造,关注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有力支撑,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福祉的双赢。

积极推动品牌国际标准化工作,2019年以来,我国创新性提出并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品牌评价 第1部分:基础和原则》《品牌评价 第3部分:与地理标志相关品牌评价要求》等相继发布,品牌建设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品牌发展环境持续优化,营造诚实守信、竞争有序的营商环境,严厉打击商标侵权等违法行为,引导全社会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筑牢品牌保护防线。世界银行发布《2020营商环境报告》,中国营商环境排名由46位上升到31位。

以改革创新精神

深入践行“三个转变”的时代内涵

助力推动强国建设决不动摇

我们要看到,“三个转变”各自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蕴意,相互之间又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创造、质量和品牌三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同频同向,相互促进。创造是源动力,质量是基石,品牌是最终目标和核心竞争力的外化体现。创新和质量是实实在在的,品牌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只有建立在持续创造和高质量产品服务基础上的品牌才能长久地立足于国际市场。质量是创新发展的重要内涵与支撑。也只有不断创新创造,才能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附加值。从制造到创造、从速度到质量、从产品到品牌,“三个转变”的重要论述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可以说是概括了“三个转变”中先创新品、再出精品、后建品牌的层次关系。

我们也要看到,“三个转变”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任务,是一个变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中国速度与中国质量、中国产品与中国品牌,在较长时期内并非完全二分、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共荣共生、携手共进。随着时间发展,重心逐渐转移,当达到某一关键节点或特定阶段时厚积薄发,便会自然而然地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华丽转变,以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这是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

我们还要清醒看到,我国制造业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国际竞争加剧等因素都给产业升级带来了一定压力。我国制造业在较多领域还存在发展瓶颈和短板弱项,产品一致性、稳定性、可靠性成为影响产业链安全可控的关键要素,品牌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比仍有差距,我国品牌还蕴藏着巨大的爆发潜力。因此,要坚持创新引领、质量第一、品牌培育,坚定不移地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品牌强国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新动能,加快实现由大国到强国的转型。

一是,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进一步尊重、保护、鼓励创新,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和质量政策紧密结合的工作机制,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我国有1.8亿多经营主体,鼓励和引导各类经营主体攻坚攻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规模化应用创新成果,在解决“卡脖子”问题上实现更多更大突破。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专利制度,发挥专利在促进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以人才储备为基础支撑。人才是第一资源,是中国创造、中国质量、中国品牌的直接参与者,是强国建设最富创造力的生力军。进一步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技能提升,培养更多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的企业家,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科技、管理、技能人才队伍,为“三个转变”夯实人才支撑。

三是,以品牌培优为方向牵引。品牌文化是品牌的灵魂。品牌不仅仅是质量竞争力的代名词,更是一种文化底蕴的传承和时代精神的传递。品牌的成功,既是经济实力的体现,也是大国责任担当的象征。要进一步提升全民族的品牌意识,与时俱进丰富品牌文化涵养,擦亮更多的“金字招牌”,培育更多的“百年老店”,让民族品牌焕发新活力,充分展示中国品牌的文化自信和魅力价值,通过全球化将中国形象传递给世界。

“转变”,是创新,是突破,是发展;是勇于探索、敢于担当的魄力和勇气,是攻坚克难、战胜挑战的实力和底气,是不断实践、追求卓越的动力和信心。

我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征程上,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优势,坚定不移地贯彻“三个转变”,以更高质量、更深度创新和更广泛影响力的面貌,加快推动强国建设的步伐,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由大向强。

(作者:许晓凤,系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