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制约广东高质量发展的突出因素,县镇村经济发展不充分的难题亟待破解。其中,金融服务是县镇村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补齐发展不平衡短板的重要突破口。目前,广东正在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引导金融资源下沉县域,努力延伸服务触角,让金融“活水”流向最需要的地方。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制约经济大省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而金融要素方面的约束是形成这一短板的重要因素之一,还存在信息不对称、信用不对称、信心不对称等问题,农村地区信贷有效需求与供给保障呈现双重不足。
去年以来,广东全面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力图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作为金融大省,广东直面农村金融服务困境,以服务“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完善城市金融资源反哺县域乡村相关机制,动员组织各级各类金融力量下沉县域,集聚各类金融资源到县镇村。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广东涉农贷款余额2.6万亿元,同比增长21.4%。汕尾、湛江、潮州、梅州、阳江等地市信贷增速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粤东粤西粤北与珠三角金融差距拉大的势头逐步扭转。广东省57个县(市)县域贷款余额1.52万亿元,平均县域存贷比提高到74.10%,同比提升2.76个百分点,县域合理融资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
瞄准痛点出实招
“由于地处乡镇,银行不愿和茶仓合作开展按揭业务,企业获得融资的渠道比较有限,融资难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肇庆市广宁县江屯镇镇长黄施翰说。
黄施翰所说的“茶仓”,是落户在广宁县江屯镇江合村的快乐普洱茶产业基地,建成后预计年产普洱茶10万吨,年创税17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400个。
江屯镇快乐普洱茶项目的融资困境不是个例。在广宁县五和镇的华南再生资源产业园,融资需求旺盛的园内企业纷纷到珠三角地区城市设立贸易公司。五和镇镇长程森明说,对比珠三角地区,广宁县内的银行贷款利率较高,贷款形式较为单一,信用贷款的放款额度较低。对比之下,企业往往更愿意去外地银行贷款。珠三角地区的贷款种类多、灵活性高、放款快,企业容易申请到大额贷款。
广宁县的融资环境是粤东粤西粤北大多数县(市)的缩影。据记者调查,广东不少县(市)的存贷比长期不足60%。2019年末,57个县(市)平均县域存贷比仅为58.18%。这一状况自2020年以来有较大改观,2020年至2023年这4年间平均县域存贷比增长了近16个百分点,提高到了74.10%。但整体来看,县域金融服务仍然比较薄弱。
如何改变这一局面?广东省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于海平说,“从问题中有效瞄准痛点,创新体制机制建设,以金融之力夯实‘百千万工程’基础桩”。去年,广东出台《关于金融支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县域存贷比力争达80%,金融产品更加丰富,金融资源持续下沉,县镇村金融需求得到较好满足。
为让金融“活水”源源不断流向最需要的地方,广东健全金融支持“百千万工程”体制机制、政策保障,引导金融资源向农业农村倾斜。由广东省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牵头,成立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实体化工作金融专班,各金融机构选强配优专家团队,聚焦金融服务“百千万工程”的难点堵点,研究制定“县域金融行动方案”等专项政策,明确县镇村金融发展目标,提升县镇村金融供给适配性,建立了县域储备项目库,“一县一策”系统化、制度化、常态化推动各项工作,推动金融资源向县镇村和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倾斜。
为夯实金融支持“百千万工程”的顶层设计,广东出台《广东省金融支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工作方案》《关于实施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金融倍增工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城市金融资源反哺县域乡村相关机制,促进金融产品、服务下沉县镇村,推动金融资源配置更趋均衡。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通过强化考核激励,运用窗口指导、定期通报、督导考核等监管手段,推动辖区(不含深圳,下同)银行保险机构加强县域网点建设,加大金融资源向县域倾斜投入。辖区内60家银行机构对县域贷款设置绩效考核权重平均达20%,81家银行机构给予县域贷款平均65个基点的利率优惠。
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货币信贷管理处处长张皓表示,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指导各地市分行用好用足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涉农贷款贴息、担保费用奖补、风险补偿激励等,积极探索“货币政策工具+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等模式,改善农村融资环境。
“县域有了实实在在的金融获得感。”长期关注研究广东县域金融环境的广东金融学院教授杨公齐说。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广东省122个县(市、区)贷款余额10.86万亿元;全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4.3万亿元,同比增长22.8%。
创新产品重滴灌
“仅6个小时,就搞定了132万元贷款,解决了民宿扩建的资金难题。”在清远市清新区笔架山经营民宿的张旺才十分高兴。他获得的这笔贷款来自农业银行清远分行的“乡旅贷”。
近年来,清远市清新区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民宿建设标准档次不断提升,但缺乏有效抵押物的民宿建设项目很难获得贷款。农行清远分行乡村振兴金融部负责人郑海说,“在‘百千万工程’实施中,农行深入市场调研,在‘惠农e贷’基础上创新了‘乡旅贷’信用产品,更好满足乡村旅游和民宿等行业的金融需求”。
广东金融机构不断创新开发支持乡村发展的贷款产品,围绕“百千万工程”开动脑筋,依托不同地域的特色产业,多角度探索金融创新,确保优惠资金精准直达涉农主体,创新系列特色产品专属贷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走进阳江市阳西县恒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鱼种培育车间,一排排培育桶映入眼帘。在这里,恒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培育了活体生物饵料——轮虫,这一创新生物饲料大大提高了鱼苗存活率。
这个车间是在建行广东省分行贷款支持下建起来的。恒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林李泉告诉记者,有了资金支持,该合作社全年商品鱼苗产量超3亿尾,产值超1亿元。
为多方位护航海洋渔业生产,广东银行机构设立办贷“蓝色窗口”,推出“海洋牧场发展贷”“海洋牧场冷链贷”等特色产品,目前已发放渔业产业贷款余额超285亿元,其中海洋牧场相关贷款余额达92亿元。
目前,广东已形成了茂名荔枝、新会陈皮、潮州单丛茶、徐闻菠萝、珠海海鲈等产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其中,以茂名荔枝产业为例,邮储银行等银行机构推出专属金融产品,累计向茂名荔枝产业发放贷款22.04亿元。
一个个结合本地产业设计的特色金融产品,正助推乡村特色产业集群和“粤字号”农产品做优做强,不少地方把小买卖做成了大产业。
广东不仅在创新特色信贷产品方面持续发力,更建立起了资本市场支持涉农企业新路径。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与广东股权交易中心共建了广东农业企业专属金融服务板块——“广东乡村振兴板”,成为扩大农业农村有效融资的重要平台。目前,挂牌展示企业合计468家,帮助263家企业获11家银行79.52亿元融资授信,96家企业实现信贷融资15.93亿元。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刘棕会表示,“广东乡村振兴板”已成为广东农业企业规范成长并迈向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平台。
如今,多样化、差异化的金融产品不断推出,金融“活水”持续流向“百千万工程”,精准滴灌重点领域、薄弱环节。
广东各大金融机构结合自身市场定位和服务优势,找对业务切入点,在信贷计划、业务审批、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倾斜,针对县镇村经营主体融资需求的特点、难点和堵点,推出差异化产品和服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裴光说,截至2023年末,全辖区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超4807亿元,同比增长33%,有力支持中小农户、涉农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需求。
金融蓝海大作为
金融“活水”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持,但随着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短板也日益凸显。
“金融服务县镇村存在需求与供给双重不足的矛盾,主要是‘三个不对称’造成的。”广东省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普惠金融处处长程文分析,一是金融机构与经营主体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部分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与需求存在错配问题。二是信用不对称,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民对自身信用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一些金融机构不敢放贷。三是信心不对称,乡村金融服务不及时、不充分,直接影响县镇村对金融服务的信心,而乡村信用意识相对淡薄等问题,也反过来影响金融机构服务县镇村的信心。
记者调查发现,有的乡村把银行贷款当作扶贫款,仍然存在无偿使用、不用偿还的思维。一方面乡村振兴需要资金,另一方面一些乡村却不愿贷款;而在信用不足又缺少抵押物的前提下,金融机构也不敢轻易放贷。
“事实上,乡村是一片金融蓝海。广东的高质量发展关键看县镇村,没有县域的崛起,没有镇村的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广东‘再造’。县域将是广东金融需求最旺盛的区域。”杨公齐说。
如何拓展这一“蓝海”?广东银行保险机构实施金融人才下乡、金融服务下沉、金融点下设,在融资融智融商等方面作出创新性探索。
农行广东省分行开展“千人驻镇”行动,派出驻镇金融助理为乡村干部开展金融知识培训,为村镇产业项目提供决策建议,实现对广东省901个被帮扶乡镇的金融服务全覆盖,并增派近百名干部到市县“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挂职,协同金融助理全面对接服务县镇村一线金融需求。广东省农信联社选派2.88万名金融特派员进入1.71万个行政村(居)驻村入户,上门介绍金融产品、帮助村民解决融资难题……在岭南大地的村镇里,金融助理、金融特派员们扮演着金融服务员、宣传员和联络员的角色,他们把金融服务送到田间地头,解决乡村金融的基础性问题,为村民量身定制金融服务。
早上8点半开例会,上午10点半去麻竹笋加工企业看新厂试投产情况,下午2点半走访农户……这是农业银行清远分行派驻清远英德“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挂职干部李泽的一天。
“李泽来到村里后,经常与我们交流。他对麻竹笋行业比较了解,还为我们争取到优惠的贷款利率。”竹笋种植户全木林说,这些从大城市来的金融助理让村民了解到最新的金融政策和产业导向,成了笋农的贴心人。
“这是解决‘三个不对称’问题的有益探索,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促进金融资源往乡村流动,是打通普惠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有效路径。”程文说。
广东还不断完善基础金融服务,促进金融网点进村。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推动辖区在县级及以下地区设立银行网点约4200个,打造乡村振兴特色支行501个,布设金融自助服务终端近12万台,不断提升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
在“百千万工程”指引下,广东省金融机构通过组织架构改革和流程再造,推动金融资源下沉县镇村。普惠金融服务工程把网点服务窗口搬到了农民家门口,线上金融产品为农民提供足不出户的金融服务,让群众享受金融服务“门口办”“家中办”“指尖办”。各类经营主体投资乡村,城市的人才、技术、资本、信息、数据等要素有序向乡村流动。
融资服务需精准
“如今,在家门口经营民宿就能挣到钱,比过去出海捕鱼、外出务工收入高很多。”江门台山市北陡镇沙咀村村民杜国强说,开始建民宿时需要投入大笔资金,这让他十分犯难。
金融服务送来了“及时雨”。台山农商银行推出盘活村民土地资源的“宅基贷”信贷产品,以宅基地作为抵押,最高可发放500万元贷款,帮助当地渔民做起旅游住宿和餐饮生意。这也是江门盘活沉睡资产,让乡村产权活起来的一个生动案例。
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负责人认为,长期以来,金融服务县镇村尚未跳出传统金融服务路径,传统金融服务的抵押模式与“三农”领域缺少有效抵押介质之间存在冲突;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农村各类产权所涉及的产权交易、价值评估、抵押登记、风险缓释、抵押物处置等环节缺乏相关配套措施,成为阻碍“三农”融资的堵点。
如何在更大范围内有效唤醒沉睡资产,是摆在广东县镇村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去年2月,中山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广东移动、相关金融机构打造了农村集体资产交易“三资平台”,探索农村集体“三资”智慧监管模式,通过跨部门合作共建,促进地方“三资平台”产权流转交易信息在金融领域共享和应用,向金融机构提供全流程的农村资产资源交易信息确认服务,为解决农业资源资产确权难、验证难提供了全新渠道。目前,中山市已通过“三资”一体化平台成功交易570宗,交易金额达10.39亿元,单个村(社区)最高溢价率近45%,农村集体资产效益大幅提升。
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配合地方政府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指导银行机构不断完善农村抵质押贷款授信政策,优化抵质押贷款产品服务模式,探索通过“宅基地+自然人担保”“集体地+企业担保”“集体地+农业订单”等组合担保模式,进一步释放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盘活农村要素资源,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清远市佛冈县水头镇桂元村就是改革的受益者。该村由“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组成经济合作社,发展以魔芋为代表的农业特色产业,但购置机械设备的资金一度没有着落。农行清远佛冈支行向桂元村经济合作社发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贷款30万元,用于满足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需求,助力桂元村魔芋产业发展。
而在珠三角地区的东莞市,也分享着广东农村金融改革的红利。东莞不少镇村早年发展快,留下了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欠账,农行东莞分行积极推广“乡村振兴建设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贷”等特色产品,助力镇村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当下,广东正构建银行机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动员各类金融力量、多种金融资源聚焦支农支小,强化县域特色产业培育和融合发展,把金融要素落实到县镇村、落实到具体项目上。
金融活水融通城乡循环
陈 刚
广东省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是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举措。金融服务县镇村,需要跳出传统金融服务路径,通过服务触达和产品创新,融通城乡经济内循环、微循环。要通过金融之手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融汇聚合,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有序流动、供需高效精准匹配,使乡村要素市场活跃起来、价值充分释放。
首先,要因地制宜,做好制度设计。滴灌金融“活水”必须坚持需求导向,要根据县镇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研究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多措并举,深入开展金融服务评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百千万工程”重点领域贷款投放计划,优化信贷产品体系,强化金融科技支撑等。通过一揽子举措,推动金融“活水”流向最需要的地方。
其次,要健全机制,增强内生动力。要引导支持金融机构健全服务“百千万工程”机构设置,优化支持“百千万工程”内部运营机制,从信贷审批流程、授信权限、产品研发、人员配置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加大对分支机构“百千万工程”相关指标绩效考核权重,提高基层“敢贷愿贷”积极性。
再次,要协调联动,汇聚各方合力。加强金融体系与县镇两级政府沟通协作,加大金融走向田间地头的频次和广度,建立完善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平台,健全农村信用体系,优化信息数据共享机制,培育壮大区域主导产业,推动县域金融工程试点发展,主动与各级政府部门对接,发挥金融、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的支持合力。
金融是促进县镇村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要看到金融服务县镇村与传统的金融服务存在诸多差异,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将金融要素融入县镇村区域发展整体之中,与制定县镇村规划、推动产业项目、基层治理工作重点难点等相融合。通过金融的力量,整合县镇村土地、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提高县镇村全要素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