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理响中国 > 正文

【理响中国】深刻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机理

理响中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理念,深刻回答“人类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历史之问、时代之问,指明了人类社会共同发展、长治久安、文明互鉴的正确方向。

十多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内涵不断深化拓展,形成了科学的思想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稳步推进,从双边到多边,从区域到全球,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丰硕成果。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展规律与动态变化、所处历史背景与时代格局、所面临的现实挑战与未来趋势来探讨其理论逻辑与实践机理,有助于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大价值和意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体系与丰富实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标。新时代以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中国倡议扩大为国际共识,从美好愿景转化为丰富实践,从理念主张发展为科学体系,逐渐形成了以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努力目标,以推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为实现路径,以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普遍遵循,以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基本支撑,以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战略引领,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的科学体系。这一科学体系纲举目张、明体达用,旨在推动各国携手应对挑战、实现共同繁荣。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改革和完善国际治理体系提出了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凝聚起各国人民对于共建美好世界的新愿景,汇聚了世界求和平谋发展盼稳定的最大公约数,画出了不同文化背景和发展程度国家之间的最大同心圆。当前,我国已经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构建了不同形式的命运共同体。从地域空间这一层面来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层次递进的过程,形成了一个动态变化的“同心圆”结构:从一国之内、到两国之间、再到多国区域,最后是全世界全人类。通过在不同层面建立各类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更加全面、深刻地贯彻到全球事务中,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总体来看,该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立足中国国内,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社会治理共同体”。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 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度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等重大命题。

内政与外交密不可分,“中华民族共同体”“社会治理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分别代表了内政和外交两个维度。“中华民族共同体”“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关系到思想共识凝聚、社会安定团结,是向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和前提。此外,“中华民族共同体”“社会治理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价值立场、发展理念等诸多方面也有着本质的相承,承载了永续发展、共同繁荣的普遍期待。

第二层次:着眼国与国双边关系,打造中国与邻国的命运共同体。基于历史与现实的考量,中国先后提出多个国家间的双边命运共同体和区域性命运共同体。无论在双边层面还是区域层面,这些命运共同体总体上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集中在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二是主要面向的对象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双边层面,中国正在同越来越多的友好伙伴构建不同形式的命运共同体。

第三层次:面向周边地区,打造周边地区命运共同体。周边国家同我国地缘相近、人文相亲、利益相连,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先方向。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2014年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的要求。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也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

第四层次:面向世界各地区,打造中国与世界各地区命运共同体。近年来,中国一系列构建地区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实践,在促进地区和平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中非命运共同体”“中拉命运共同体”“中阿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亚太命运共同体”等。

第五层次:面向全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历史必然性,其目标的达成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不同国家间战略思维和文化价值观的巨大差异,意味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跨越很多鸿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酝酿着诸多难以预知的不确定性等,这些因素都将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

应对当今世界面临重大问题与挑战:“两个倡导”

世界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在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国际体系秩序调整重塑的当今时代,全球治理体系失衡和不适应问题愈加突出,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针对当今世界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和重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增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性和指导性。

中国倡导的世界多极化更加强调“平等有序”。多极化是当今世界的基本趋势,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全球性议题,“但对于世界大变局之下多极化进程将如何进一步发展,各国如何参与和推动,尚未形成共识”。影响多极化进程的因素是复杂多元的。在当前的全球环境中,各国战略目标、政治体系以及利益诉求存在差异,这也导致在全球事务中不同国家对多极化的态度和参与方式存在差异。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言权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一些西方国家立场保守甚至霸权、极端,假借多边主义之名,行单边主义之实,冲击和破坏了国际秩序。基于此,中国倡导的世界多极化更加强调“平等有序”。其关键在于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切实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构建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国际秩序。这一主张旨在确保各国在多极化体系中享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共同坚持普遍认同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形成更加有序稳定的互动模式和更加紧密的国际合作网络,以确保多极化进程的稳定和建设性发展。

中国倡导的经济全球化更加强调“普惠包容”。与世界多极化一样,经济全球化也是不可逆转的发展大势,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而近年来,随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抬头,个别西方国家通过搞“脱钩断链”、经济胁迫、单边制裁等逆全球化行径,对全球经济健康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造成冲击。基于此,中国倡导的经济全球化更加强调“普惠包容”。实现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顺应了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要求,重点着眼于解决好资源全球配置造成的国家间和各国内部发展失衡问题,促进全球资源的有效流动和普遍配置。对干扰阻碍经济全球化、导致国际关系紧张的逆全球化、泛安全化,以及各种形式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中国予以坚决反对和抵制,坚定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破解阻碍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的结构性难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直面当今世界最重要的问题,在国际交往、全球治理、文明交流等方面提出鲜明主张,其中展现出中国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及在国家层面推动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努力和探索,为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注入了更多活力。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了中国对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长远思考和不懈探索,是符合本国人民利益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科学体系,展现出强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执笔人:王慧、王妍卓、常妍;总课题负责人: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总编辑 彭国华;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共同体视域下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项目批准号:22VRC021)之子课题“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治理体系现代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