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典型案例> 正文

在深厚农耕文明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

——山东省潍坊市如何探寻农业现代化之路

“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山东省潍坊市,著名的风筝之都,中国和世界的菜篮子。丰富多样的地形和发达的水系,为其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农耕文明基础。1500年前,潍坊人贾思勰写下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齐民要术》。“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现在的潍坊,如何全面提升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从农业大市走向农业强市?如何由全国重要的粮袋子、菜篮子、肉案子、果盘子、种子库和农机城到三产融合,让粮袋子变成钱袋子,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新时代潍坊人所要书写的美丽乡村故事。

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改革开放以来,潍坊市先后创造了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农业产业发展经验,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肯定“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进入新时代,潍坊市坚定贯彻党中央精神,把现代化作为农业发展出路,把科技创新作为主攻点,加快推动农业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为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翅膀。

五月的潍坊大地满眼生机。在寿光市,寿光蔬菜博览会今年举办第25届,400多个新品种、100多项前沿技术令人耳目一新。种了20年大棚的寿光市崔岭西村村民崔江元兴奋地说:“短短几年,寿光大棚已发展到第7代。通风、浇水、施肥等,需要几个人干的活,现在只需在手机上动动指尖就办好了,省心省时更省钱。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30多年前,寿光凭着冬暖式蔬菜大棚这个新技术,创造了“寿光模式”。现如今,寿光的农业科技“含金量”越来越高。漫步在寿光丹河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展厅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种子;1.2万平方米的智能连栋温室内,技术员可以远程控制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积累等生产要素;在加工车间,一箱箱定制的净菜走下生产线的同时,果蔬脆、冻干食品、学生营养餐等也逐渐成为预制菜品销售主力……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一项项新技术的运用,正助力农业生产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

“从一粒种子到一盘好菜”,寿光已然贯通设施蔬菜产业全链条,前端拎稳“菜篮子”,做好标准制定、种子研发和技术集成创新;后端端牢“菜盘子”,培育特色品牌,丰富产品层次,打通高端渠道;中间种好“菜棚子”,以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寿光自主研发并获得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的蔬菜品种总数达到205个,种苗年育苗能力达到18亿株;推广应用300多项新技术,带动85%的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体系,品牌蔬菜进入300多个大中城市,出口25个国家和地区,丰富了世界人民的菜篮子。

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关键是加快农业科技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近年来,“种子引擎”“平台引擎”“装备引擎”和“数字引擎”在潍坊纷纷落地,引进建成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等一批创新平台,设立38家农业“院士工作站”,发展智慧农场、智慧牧场200余家,潍柴雷沃340马力智能拖拉机填补国内空白,所有在田作业农机全部安装北斗导航系统,设施农业物联网应用率达80%、亩均增产30%以上,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6%,高于全国7.6个百分点。一项项高科技正引领着潍坊农业迈向现代化,在广袤的沃野上飞得更高更远。

向一二三产业融合要效益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对新时代“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部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孟夏之日,万物并秀。寒亭区前阙庄村,从单一发展村合作社到获批产业规模化的中国农业公园,从大圩河生态景观带、四季东篱观光带、番茄大世界到无人机产业园,红色村落的好光景引得宾客纷至沓来。

历史场景辗转腾挪,前阙庄村的蝶变印迹始终清晰。“过去,我们只能靠种地生活,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村支书都没人愿意来干,多亏了村里的田园综合体,现在除了种地,每天接待的游客有400多人,日子也跟着好了起来。”东篱田园旅游区的工作人员说道。

随着农业转型升级驶入快车道,前阙庄村支部书记于英智意识到,乡村可持续发展不能结构单一化。于是,借着农村三产融合的东风,前阙庄村联合周边4个村,打造东篱田园综合体核心区域,加快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打造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的“三链重构”新格局。如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薄暮美景在前阙庄村得以呈现。作为潍坊市首个获批山东省田园综合体试点的项目,东篱田园综合体已发展成为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三产融合示范区,带动周边13个村共同富裕。2023年,前阙庄村集体资产达到5.1亿元,正在从“很好”向“更好”迈进。

与前阙庄村的“上扬曲线”一样,位于诸城市常山南麓的永辉生态农场,历时14年,硬是把荒山野坡变成了“金山银山”。每当谈起这段经历,创始人王永辉和宋汝霞夫妇总会十分感慨:“过去这里是每亩产值不足千元的薄地,我们在农业农村部门的指导下,瞄准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发展生态农业,打造集食、住、学、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园区。目前,园区种植的名、优、特、稀、新品种达到108个,采摘期长达8个多月,各类业态带动就业680余人,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每亩产值已经到了2万元以上,一二三产综合营收超过1800万元。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最大化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努力将‘永辉经验’推向全国。”夫妻俩信心满满地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实践证明,农村三产融合有利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无论是“全国文明村”前阙庄村,还是“国家级生态农场”永辉生态农场,潍坊正在汇聚合力,依托农业资源禀赋,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以标准化引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农产品不仅要卖相好,更要吃起来好。“舌尖上的安全”关系农产品的产销,更关系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正本清源,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

在安丘市孟戈蔬菜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里,正在给地里的萝卜进行滴灌施肥。“我们按照国际标准体系要求进行科学施肥。”该合作社负责人王作福说道,“我们始终坚持标准化生产,实行统一订单种植、统一供应种苗、统一供应药肥、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农残检测、统一加工销售,在化学品投入、产品检测、产品准出和质量追溯等方面,严格按照有机食品生产标准进行管理,实现了从源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

提起标准化,王作福深有感触:“过去我们种地没标准,自己种自己的,收成好坏全看天、质量好坏全凭经验,种出好果实来,也卖不出好价钱。自从实行标准化后,生产标准更高了,也更统一了,采购商对我们的产品更认可了,销售更有保障了。拿土豆来说,我们一开始找一些公司争取订单,但是他们考虑到我们规模有限,担心产品质量。了解了我们这种全流程、标准化的生产管理模式后,他们很痛快地把订单交给了我们,收购的价格远高于我们自己跑市场的价格,一亩地我们就能增收1000多元。也正因为我们生产有标准、安全有保障,我们的蔬菜在北京冬奥会期间成为运动员专供食材,现在又被确定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

王作福口中的标准化,正是安丘市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金钥匙”。近年来,安丘市以“标准化”夯实出口农产品安全和质量,从在全国率先实施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全国试点推行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二维码+合格证”安全追溯制度,到全国首创“电子安全码”,始终围绕标准作文章。“有标贯标、无标建标、缺标补标,标准化是我们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制胜法宝’,作为首个中国良好农业规范整建制推进试点市(县),我们把‘标准化’贯穿于农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全力打造‘从土壤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标准体系。”安丘市农业农村局负责同志说。

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国内唯一的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蔬菜标准数据库建成投用;以蔬菜全产业链标准为突破口,集成2369条蔬菜产业链相关标准,形成14大类、182个品类的蔬菜标准数据库;编制完成37种蔬菜的54项生产技术规程,4项国家标准、8项行业标准、17项地方标准、80项团体标准成功发布,潍坊正以标准化不断引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让广大老百姓“入口”更放心。

依靠专业化人才解决“谁来种地”问题

谁来种地?这是乡村振兴绕不开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来种地’,核心是要解决好人的问题。”解决好人的问题,专业化人才是关键因素,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条件。

夏至过后,天气转暖,走进位于安丘市凌河街道石家庄村的三新融创红芽姜共富示范基地,今年第一茬的红芽姜已经进入收获尾声,一片片红芽姜长势喜人,村民们正在给新鲜采挖出土的红芽姜清理装箱,现场一派繁忙的景象。这幅和谐的农忙画面离不开当地的一位农业专家吴卫东。

十几年前,石家庄村普遍种植黄姜,但黄姜附加价值低,村民们获利有限。吴卫东凭借多年的种植经验,筛选出特色品种“红芽姜”,他率先试种红芽姜,通过不断研究摸索,红芽姜亩产可达8000斤,收益相较传统黄姜翻了一番不止。红芽姜的试种成功吸引村民们纷纷进行种植,也撬动了石家庄村致富振兴的开端。“要不是吴师傅带头,‘金疙瘩’放在眼前俺都不知道捡嘞。”村民感慨道。

为了带领村民们种好红芽姜,吴卫东把自己的种植经验和专业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乡亲们。不论多忙,只要一个电话打过去,他都以最快的速度出现在田间地头。“这大棚里的地暖管都是吴专家教俺们装的。”在高标准反季节大棚中,种植户介绍道,“吴专家还让我们在大棚里安了物联网,平日里不用到棚里来,在手机上就能看到棚里的具体情况。”通过反季节大棚种植,石家庄村实现红芽姜一年两种两收,产量上有了保证,价格上也更有优势。“往年一斤只能卖到2元左右,今年提前上市一斤能卖到40块钱左右,除去成本后,每亩净收益可达20万元。”种植户说道,“多亏了吴师傅领着种大棚,现在一茬姜能挣过去几年的钱!”

“一人富不是富,一起富才是富。”在吴卫东的带领下,石家庄村红芽姜产业越做越大,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选择回村就业。如今,石家庄村大棚生姜种植面积达到1000多亩,带动270多户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像吴卫东这样的“土专家”“田秀才”正在进行创新创业示范,带领农民发家致富。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村全面振兴需要集聚各类人才,汇聚各方智力。石家庄村的实践证明,专业人才投身农村,扎根农村,能够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推动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农村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也会吸引更多的人才共同投入农村发展建设,用自己的智慧力量,带领更多的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农业强国、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既有国外一般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所谓中国特色,就是立足我国国情,立足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走自己的路,不简单照搬国外现代化农业强国模式。”潍坊的实践告诉我们,在一个农耕文明历史底蕴深厚的地方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遵循农业现代化一般规律,从现有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出发,呼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不断探索一个地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创造带有鲜明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经验,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提供一个宝贵的样本。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山东省潍坊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