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法建交60周年不仅凸显了中法关系的深厚基础,也标志着两国关系稳定而持久的发展轨迹。中法关系的独特历史塑造了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互利共赢的“中法精神”。然而,当今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中法关系仍面临诸多潜在的挑战和风险,近年来法国开始对中国抱有既合作又竞争的态度,采取一种灵活、创新的方法发展对华政策。中国视法国为重要的合作伙伴,这种关系的深化为双方的经贸联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展望未来,这将进一步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关键词】法国 中法关系 经贸合作 【中图分类号】K565 【文献标识码】A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1964年,在冷战背景下,中国和法国发表联合公报,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法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被国际舆论称为“外交核爆”。如今,法国是中国在欧盟内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和重要实际投资来源国,而中国则是法国在亚洲第一大贸易伙伴。
中法关系作为全球重要国际关系之一,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也在当今国际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和经济格局的不断演变,中法两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愈发频繁与密切。法国外长塞茹尔内于4月1日应邀访华,访问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分别同他举行会见、会谈,双方就中法关系、中欧关系以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地区问题深入交流,取得广泛共识。应法国总统马克龙邀请,习近平主席于5月5日至7日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法国各界人士表示,习近平主席此次访问对中法两国关系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近年来,中法关系在政治、经济、贸易等领域取得了丰硕合作成果,为双方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和机遇。尤其是在经济领域,双方在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然而,当今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中法关系仍面临诸多潜在的挑战和风险,这就要求两国密切合作,共同应对,在积极发展中法关系的同时,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中法关系的独特历史塑造了“中法精神”
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称赞中法关系 “走在中国同西方国家关系前列”,呼吁双方以关系稳定性应对全球不确定性。习近平主席强调,中法关系的独特历史塑造了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互利共赢的“中法精神”。如今中法关系在中法精神的指引下演化出其内在逻辑,表现在文化脉络、外交战略与一系列国际事务上。
从文化脉络上看,中法在很长时间上都以农业立国,双方都保有浓重的农耕文明基因。在地理环境上,中法同属大陆文明,都支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和世界多极化。毛泽东同志同法国议员代表团见面时指出:“在我们之间有两个根本的共同点:第一,反对大国欺侮我们。……第二,使两国间在商业上、在文化上互相往来。”中法两国之间深厚的历史积淀、文化相通促成了双方的相互理解。尤其法国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这无疑在国际舞台上体现了中法关系的特殊地位。
从外交战略上看,中法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战略自主的原则,在面对国际问题时不被任何一方立场所左右。中法都倡导独立制定外交政策,这使得中法关系不受外部干扰,能够在双方共同利益基础上持续发展。法国总统马克龙多次在外交发言中指出,法国不愿盲目追随美国的政策,法国和欧洲都必须自由地制定对华政策。这为中法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提供了可能。
从国际事务上看,中法两国有诸多共同关注的优先事项,如自2015年《巴黎协定》签署以来,两国一直在气候变化领域深度合作。两国还呼吁为非洲发展作出贡献,并且大力提倡发展中法非三方合作。与此同时,两国也参与到以和平解决冲突的行动中,与联合国安理会共同努力,试图为巴以冲突与乌克兰危机找到最优解决方案。这些共同关切事宜奠定了中法两国的战略合作基础。双方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涉及国际安全和地区稳定的问题上保持密切沟通和协调,共同推动国际热点问题和平解决进程,为维护全球和平与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法国对华新政特征
自中法两国建交以来,法国对华政策经历了曲折前进的过程,在不同时期的起伏变化反映了不同的国际形势变化和双方的利益调整。近年来,国际局势复杂多变,法国开始对中国抱有既合作又竞争的态度,采取一种灵活、创新的方法发展对华政策。
从战略合作的角度来看,中美博弈加剧加之法美关系遇冷,为中法关系战略互信创造了条件。2021年受到美国的压力,澳大利亚单方面取消向法国购买的核潜艇合同,随即与美英签署AUKUS协议。这一事件表明,虽然法国和盎格鲁-撒克逊国家有相同的意识形态,但并不拥有相同的利益。2023年马克龙访华后,发布中法联合声明,第四条写到中法两国同意深化战略问题交流,特别是深化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与法国军队太平洋海区之间的对话。这意味着美国的印太战略将被中法撕开裂缝,中法在南太的战略合作有助于制约澳英美之间的战略捆绑。马克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法国希望且必须与中国合作,以解决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危机和诸多全球冲突。2024年4月26日,中法两国签署《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和法国军队太平洋海区关于开展战区间海上与空中合作对话的框架文件》。在对华关系上,马克龙始终保持较为稳健、务实立场,保障中法两国之间的高层联系与接触。
从战略竞争的角度来看,法国又参与以美国为首的多边机构,试图减弱中国的影响力。2023年欧盟和北约发表联合声明,称双方希望加强合作以应对中国等国构成的“安全威胁和挑战”;2022年发布的《安全与防务战略指南》提出强化与美国、挪威、加拿大等西方盟国的合作;2021年欧洲议会表决通过《新欧中战略报告》,将中国定性为欧盟的经济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由此,我们认为法国对待中国的立场具有鲜明的“两面性”。这种“两面性”还延伸到经济领域。
从经贸合作来看,虽然中法意识形态不同,但有着相同的经济利益与全球治理共识。无论是与中国在农业食品、奢侈品、航空航天、核能领域的合作,还是在绿色发展、减碳方面的共识,对法国来说都至关重要,法国并不打算冒着“脱钩”的风险,失去中国的市场份额与支持。同时,我们又观察到法国一方面继续深化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另一方面也在积极恢复法国本土制造业,逐渐减少对中国产品的依赖。这是因为,法国外贸失衡已成为其经济复苏道路上的“绊脚石”。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法国对华贸易逆差从2020年的72.73亿美元扩大至2022年的100.98亿美元,增加了1.39倍,成为近期两国之间最大的双边贸易逆差。巨大的贸易逆差对整个法国经济结构造成压力,法国已经注意到我国在众多经济领域的突出优势,如新能源、数字产业。特别是中国电动汽车进入欧洲,对欧洲汽车行业构成了挑战,因此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启动反补贴调查。法国为发展新能源产业又与厦门厦钨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敦刻尔克设立一家电池领域的合资企业。由此可见,法国已把中法关系由单纯的“战略合作”转变为同时涵盖“合作”与“竞争”的双重模式。
中法关系面临的潜在挑战
法国是欧盟的重要成员国,中法关系的发展与中欧关系密切相关。近年来,安全成为欧盟对外战略的重要因素,这源于欧盟在应对全球化过程中遇到的新挑战和变化,如全球经济和技术相互依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全球性的新冠疫情引发的供应链冲击、乌克兰危机导致的能源危机等,这对欧盟的战略定位造成了剧烈的冲击,迫使欧盟重新评估其对外部的依赖性与自身经济的发展。欧盟为此正寻求一种平衡,即保持开放的同时加强自身的实力,降低外部风险。
2023年,欧盟委员会提出将“安全和防御”的概念扩展到新的领域,2023年6月欧盟发布了《欧洲经济安全战略》。该战略确定了四大风险:供应链韧性、关键基础设施的实体和网络安全、技术安全和技术泄漏、经济依赖性风险。2023年10月,欧盟委员会制定了一份对欧盟经济安全至关重要的技术领域清单,涉及半导体、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生物技术。在这些领域,欧盟委员会呼吁改进外国投资审查和出口管制。2024年1月,欧盟竞争与贸易两位委员提出了一揽子五项倡议,其中包括:修订欧盟外国直接投资筛选条例的立法提案,三份白皮书(关于与对外投资有关的风险、两用物品的出口管制和潜在两用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开发)以及一项关于加强研究安全的理事会建议提案。
对此,不少观点认为,欧盟这一新动作意在“剑指中国”。虽然欧盟这一系列措施没有指名针对的对象,但隐含了对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影响力和技术竞争力的回应。在中美博弈加剧的情况下,加之中国在绿色技术和关键矿产领域的领先地位,似乎促使欧盟在推进其经济安全战略方面更为谨慎。
从近期来看,《欧洲经济安全战略》对中国在欧直接投资审查的影响暂不明朗。自2019年起,欧盟就有一个审查外国直接投资安全性的系统,为改进该机制,2024年欧盟委员会建议所有成员国都应建立过滤机制,并统一各国规则。虽然欧盟27个成员国都必须在此范围内审查投资,但其权力范围终究有限,欧盟无法阻止提倡贸易自由的国家获得外国投资的机会,最终决定权仍在成员国手中。迄今为止,只有22个成员国设有控制机制,希腊、保加利亚、塞浦路斯、爱尔兰和克罗地亚仍未建立该机制。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上述方案与欧盟委员会的态度或将影响中国企业赴欧投资,特别涉及中企在欧洲关键基础设施,如港口、高科技、新能源等领域的投资。2022年中国对欧盟的直接投资已经出现下降趋势,总金额为79亿欧元,比2021年下降了22%。
除了加强对欧盟外国直接投资的控制和识别外国投资潜在风险外,《欧洲经济安全战略》还呼吁对“两用”(即民用和军用)产品的出口进行“更有效的控制”。目前,该倡议还处于构想阶段,仅在白皮书中提及。从长远看,我们不得不重视其对关键技术领域出台的限制清单。技术限制清单和入境投资严格审查双管齐下,会对中欧之间的贸易和资本流动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会对双边技术交流形成新的壁垒。目前,欧盟重点关注高依赖中国的稀土、光伏等领域,同时对新能源汽车、电池等新行业态势迅猛发展保持警惕,如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2023年9月13日的国情咨文中多次引用中国为例,宣布对中国太阳光伏企业和电动汽车进行调查,并鼓励为促进欧盟在关键领域(能源、半导体、原材料、供应链)的更大独立性而采取措施。同时,欧委会也注意到中国对欧依赖度非常高的工业设备、航空领域部分装置等,这些领域也可能反过来被经贸“武器化”。
今后,若欧盟出口管制变得更加复杂和繁琐,不仅会给欧洲相关公司带来更大的成本和行政负担,造成企业界与欧盟委员会之间的贸易紧张,从而与促进持续增长的目标背道而驰,还会进一步影响中欧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根据欧盟统计局3月4日公布的数据,2023年欧盟与中国的贸易逆差降至2910亿欧元,较2022年的3970亿欧元下降了27%。在这一时期,欧盟对中国的出口额减少了3%,达到2230亿欧元,而从中国的进口额则减少了18%,降至5140亿欧元。《欧洲经济安全战略》确实对中欧贸易带来一定的影响,短期欧盟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有所缩减,从长远看其对出口管制的复杂化,反而不利于对华贸易逆差的目标。对中国而言,欧盟对中国的进出口额均出现下降,这从一定程度反映出中欧经贸关系面临的挑战。
面对欧盟的战略调整,中国已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稳定外贸规模、优化结构、提高效率,并促进中国外贸的持续稳定发展。今后中国仍将致力于不断削减贸易壁垒,推动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的优化,共同培育和扩大市场需求,这为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法关系的未来:互利共赢、行稳致远
中法建交60周年不仅凸显了中法关系的深厚基础,也标志着两国关系稳定而持久的发展轨迹。中国和法国作为长期的重要贸易伙伴,一直维持着稳中向好的经贸关系。根据法国统计局的数据,法国服务业和奢侈品在对华出口中逐年攀升,显示出双方经济的互补性和合作潜力。尽管欧盟于2023年出台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法经贸合作发展态势,我国与法国双边贸易额达789亿美元,中国自法国进口增长5.5%,双边贸易平衡得到进一步改善。回顾近几年中法贸易走向,2021年即使新冠疫情对国际贸易构成挑战,法国在农产品、化学制品和奢侈品等多个领域对中国的出口,仍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2022年,法国的葡萄酒和奢侈品向中国的出口仍然显示出增长的趋势。
在投资领域,法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不断增强,2022年欧莱雅在苏州建立全球首家自建智能运营中心;2023年,全球第七大汽车技术供应商佛瑞亚集团旗下的佛吉亚在江西新建的歌乐汽车电子超级工厂正式启用……此外,两国在第三方市场合作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尤其是在非洲的基础设施和新能源项目中,开辟了合作的新途径,这不仅加深了中法的经济和贸易关系,也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虽然目前中欧在电动汽车和白兰地酒问题上有摩擦,为中法之间的经贸关系带来了波折,暗示着双边关系中存在的一些紧张点。但是中国和法国都在不同场合表达了维持和加强经贸联系的意愿。两国领导人都强调不能“脱钩断链”。近期法国外长的访问和双方的对话,展现了法国希望与中国保持密切对话以及深化经贸合作的决心。中国也希望法国作为欧盟重要国家,尊重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和开放合作,以此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准。
在最近的访华之行中,法国外长着重强调了中法之间经贸合作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保持贸易平衡的必要性。法国尤其关注于与中国之间的贸易逆差问题,寻求在加强合作的同时达到更平衡的贸易关系。尽管自由贸易政策可能在短期内带来贸易逆差,但长期来看,其所带来的利益将大大超过保护主义政策的短期好处。中法之间的贸易互补性,源自于双方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不同位置,这是两国之间存在贸易逆差的一个核心原因。通过在绿色能源、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等关键领域的紧密合作,中法展现了彼此之间的互补优势。中国视法国为重要的合作伙伴,这种关系的深化为双方的经贸联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展望未来,这将进一步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2024年5月6日,习近平主席同法国总统马克龙共见记者时指出:“中法关系具有珍贵历史、独特价值和重要使命,双方要传好历史的接力棒。”2023年习近平主席与法国总统马克龙的会谈进一步强化了双方合作的基调,即“稳定、互惠、开拓、向上”,为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指明了方向。当前,国际局势动荡不安,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日益突出,各国面临众多共同的风险和挑战,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抬头不仅无助于解决全球性问题,反而会扰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损害各国利益。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应顺应所有国家的共同利益,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推动资源的全球配置,促进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繁荣。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法作为独立自主大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两国的合作尤为重要,应坚持以开放促发展,深化交流合作,加强多边协作,推动解决国际热点问题,为世界发展注入更多确定性。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为中法经贸合作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双方可以在绿色能源、科技创新、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领域加强合作,更好实现互利共赢,促进全球经济复苏。
(作者为天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导,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工作室首席专家;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刘若云、李宇靖对本文亦有重要贡献)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非洲法语文学翻译与研究”(项目编号:20&ZD29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于江:《中法关系为何“特殊”》,《时事报告》,2024年第3期。
责编/李一丹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