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质生产力是在本质上区别于传统的先进生产力。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框架审视,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具有深刻的逻辑必然性,是解放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举措。必须尊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特点,瞄准使资源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方向,优化资源配置方式;瞄准使劳动者能够有效提升和释放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方向,改进劳动组织方式;瞄准激发创新型人才创新热情的方向,完善财富分配方式;瞄准引导社会成员认同和践行绿色化消费的方向,变革社会消费方式,从而构建新型资源配置方式、新型劳动组织方式、新型财富分配方式和新型社会消费方式,以新型生产关系服务新质生产力。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生产关系 高质量发展 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立足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概念,强调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必要性与紧迫性。高质量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调研时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1]2024年1月,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将新质生产力界定为“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2]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3]对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主要特征的诠释,在理论上构筑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里程碑,在实践上为我国塑造发展新动能、新模式、新优势指明了前行方向。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由此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两大基本范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能动地反作用于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由‘高素质’劳动者、‘新质料’生产资料构成,以科技创新为内核、以高质量发展为旨归,适应新时代、新经济、新产业,为高品质生活服务的新型生产力。”[4]新质生产力作为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必然要求生产关系的转变与革新,只有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才能够真正有利于新质生产力的生成与发展。
加快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的必然逻辑
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既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妥善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二者关系的历史经验的科学启鉴,更是以生产关系变革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现实诉求。
理论逻辑: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根本遵循
马克思主义将目光集中于人类社会的变迁与演进历程,揭示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5],生产力从根本上决定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又决定着政治制度、法律体系、思想观念等上层建筑。当生产力发生变化时,“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6],这种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将诱发经济基础的变化,使树立其上的上层建筑发生变革,从而引致社会形态的更迭。诚然,在总体趋势上,生产力主导着生产关系,并以此为中介对社会进行整体性形塑,但是,不能否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其实“有着十分复杂的关系,有着作用和反作用的现实过程,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逻辑”[7]。
生产关系通常无法立即实现同生产力的“对齐”。随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它将与曾经同它相适应的现存的生产关系产生矛盾,这时,现存的生产关系将转变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和桎梏,只有改变现存的生产关系,代之以适合于生产力状况的新生产关系,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在由“基本适合”走向“不适合”后,再度走向“基本适合”,实现螺旋式跃变,才能够确保生产力获得解放,为社会输送强大的前进动力。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需要调整现存的生产关系,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是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根本遵循。
历史逻辑:对妥善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二者关系历史经验的吸收借鉴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妥善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贯穿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史的重要向度。纵览资本主义发展史,资产阶级在推翻封建社会的过程中发挥过革命性作用,封建的所有制关系的解体为生产力的解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促使资产阶级利用不足一百年的时间创造出“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的生产力[8],加速了人类社会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客观上要求由全社会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以促进国民经济有序运行。然而,由于资产阶级力图“使整个社会服从于它们发财致富的条件”[9],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长期对社会生产行使绝对主导权,导致社会生产经常陷入盲目扩张的无政府状态,从而引发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屡屡造成社会生产的被迫停滞和生产力的严重破坏。
社会主义作为必然会战胜和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有效地破解了这一难题。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工业化的开启,以个体私有制为基础的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抵触,为化解工业化和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我国从这三大领域入手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但是,由于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作出超前性误判,“三大改造”倒向单一公有制,未能使生产关系满足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生产力的活力。改革开放后,我国坚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为根本标准,通过优化所有制结构,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分配制度、企业制度和金融制度等手段,推动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进而使生产力在四十多年间完成质的飞跃。历史从正反两方面证明,只有妥善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才能够实现。因此,要培育和释放新质生产力,必须高度重视和着力推动生产关系的良性变革,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现实逻辑:对我国的生产关系尚未充分适应新质生产力现实问题的正面回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10]新质生产力作为拥有新内部结构、沿循新发展模式、需要新发展动力的高端生产力,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然而,我国当前的生产关系中还存在诸多同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
在资源配置方面,行政性干预有时“越位”,限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可能影响向新质生产力发展领域进行资源配置的迅捷性和准确性。在劳动组织方面,劳动者教育体制创新性与科学性不足,阻碍劳动者有效认识和运用各类新兴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者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充分重视,人与物以及人与人在劳动过程中的结合运作模式不尽合理,难以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在财富分配方面,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创新型人才的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有待提高,部分创新型人才的收入与贡献脱钩,无法获得同贡献相匹配的收入;针对创新型人才的社会福利保障面临总量不足、分布失衡、结构单调等窘境,制约了创新型人才以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动性。在社会消费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够彻底,绿色产品量与质的双重提升遭遇瓶颈,叠加绿色消费促进政策和配套措施尚未完善,束缚了社会成员以绿色消费刺激绿色生产从而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潜力。这些生产关系制约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必须尊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生产关系进行改造和革新,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新型生产关系的应然样态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为赋予新质生产力以充分的发展空间和动力,应当厘清是哪些方面的生产关系在影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新型资源配置方式
资源配置方式作为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对劳动者、资金、技术以及实体型和非实体型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等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知识资源和数字资源进行筛选、调度和投放的手段集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成效。新质生产力是资源向心集聚、协作配合与交融转化的结果,优化资源配置方式,确保资源合理高效配置,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前提。
一是灵活型资源配置方式。灵活型资源配置方式要求提升资源流动的顺畅性。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在大量颠覆性技术交叉联动、诸多高端化产业勃兴融合的条件下才能够达到的高级形态,需要以来源广泛、类型丰富的资源为支点与底座。使各种资源能够顺利地流向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获得能量供应、实现拔节生长的基础性环节。必须增进资源配置方式的灵活性,保障资源的有序顺畅流动,防止资源陷于僵化固化而无法同新质生产力链接并发挥作用。
二是精准型资源配置方式。新质生产力拥有众多细分领域,如果忽视它们的资源需求差异性,在资源配置时模糊化、随意化操作,导致供需的错位与脱节,那么资源将遭遇闲置与浪费,难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须对标对表新质生产力的各个细分领域的需求,将与之耦合的人力、物质、知识和数字等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资源进行精准配置,从而以人才链、资金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效衔接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
新型劳动组织方式
劳动组织方式是劳动者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同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相结合、同其他人相结合而形成的“人—物”关系形态与“人—人”关系形态的总和,它会对劳动者的劳动实践产生结构性影响。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依靠劳动者的劳动实践。只有改进劳动组织方式,承认劳动者的中心地位,确保劳动者能够充分发挥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够使劳动者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输送动力。
一是学习型劳动组织方式。人是人类历史的真正主体,新质生产力依赖于劳动者的主体性。随着科技创新对劳动场域的广泛渗透,大量新兴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加速涌现,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劳动者学会利用新兴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否则,劳动者的主体性将遭到抑制。为此,必须搭建辅助劳动者投身于学习的支架,帮助劳动者不断提高对新兴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认知力和掌控力,以更加完备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驾驭先进的生产资料,盘活新质生产力。
二是平等型劳动组织方式。毛泽东同志认为:“人与人的平等关系一旦建立起来,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劳动热情、生产积极性就会解放出来,成为无穷无尽的力量。”[11]劳动者的积极性与人际生态高度相关,必须摒弃统治式、压迫式劳动等级关系,建立以相互尊重为基础的平等关系,承认和强调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以主体性激发劳动积极性。
三是合作型劳动组织方式。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具有创新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劳动者发挥集体创造性,必须建立合作型组织,开展具有组织性的科研和创新活动,引导劳动者在信息共享、知识传递、观点交流、技能互补中协同合作,实现创造性的叠加、倍增与升维。
新型财富分配方式
财富分配方式是以一个或者数个劳动生产周期为计量节点,按照一定的原则、标准和比例,在个体以及群体之间进行财富分发的具体机制与方法。“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2],财富分配方式作为利益分配的重要依托与枢纽,会在社会生产范围内影响各类劳动者的劳动观念与劳动行为,从而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主导,需要由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教育创新等构成的创新矩阵提供支撑,而创新型人才是创新的主力军。所以,在财富分配时,必须突出尊崇创新、激励创新型人才的导向,对取得重大成果和作出重要贡献的创新型人才予以财富分配倾斜,使创新型人才获得鼓舞,提升自我效能感,进一步增强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不竭的智慧。
新型社会消费方式
社会消费方式是社会成员出于满足自身诸种需求的原因,在选择、购置和使用产品时表现出的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虽然,是生产“创造出消费的材料”[13],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消费也“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14],是左右生产的重要推手。在经济活动中,为制造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生产主体往往会密切关注和及时跟进社会消费方式的变化趋势,据此部署和调整生产的内容、计划、工艺和流程,从而影响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消费方式对社会生产具有较强的介入能力,是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变量。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15],如果社会成员能够形成绿色消费方式,那么将有助于倒逼生产主体投入绿色生产,沿着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道路进行技术迭代、产品开发、产业改造,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
加快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的实践进路
“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16]新型资源配置方式、新型劳动组织方式、新型财富分配方式和新型社会消费方式是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遵循客观规律,在实践中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坚持效能导向,优化资源配置方式
增强资源配置的灵活性与精准性,使资源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是支撑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基础。一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大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有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利用具有高度敏感性的市场机制推动资源高效准确配给;同时发挥有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依靠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向风险系数高、风控难度大、投资回报低但是却关乎国计民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领域调动各种必需资源。二要排查、更改和废除带有地方、行业与部门保护主义色彩的规则和制度,完善能源、交通、通信等类型的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妨碍资源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顺畅流动的无形壁垒与有形障碍。三要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的协助下,建立健全资源供需智慧化监测与反馈平台,实现对资源供给去向、资源需求缺口等信息的实时性分析与呈现,为政府和市场提供科学的资源配置决策依据。
坚持人本导向,改进劳动组织方式
尊重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和在生产力发展中扮演的中心角色,通过促进学习、保障平等和推动合作,改善对劳动者的劳动实践具有显著影响的“人—物”关系与“人—人”关系,使劳动者能够有效提升和释放自身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一要时刻追踪国内外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的最新进展,以及由此引生的新知识、新理论、新应用和新工具,根据劳动者的专业领域和岗位职责,提供定制化进修培训机会,帮助劳动者在学习中与时俱进地增强适应和运用新兴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能力。二要明晰形成和巩固平等型劳动关系的目标,在法律层面观察和溯源劳资矛盾的新变化与新诱因,完善同劳动者权益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加大执行力度,使保护劳动者免遭不平等对待的法治结构得到优化,在用人单位层面制定和实施反歧视、反霸凌政策,营造和谐包容、人人平等的职场文化氛围。三要创设崇尚集思广益、倡导群策群力的合作环境,搭建主体多元、沟通顺畅、保障充分、安全可靠的合作平台,形成聚焦需要设立项目、围绕项目建设团队、依托团队集智攻关的合作机制,使劳动者得以组织起来、开展协同创新。
坚持创新导向,完善财富分配方式
完善激励体系,以财富的合理分配激发创新型人才长期从事创新的热情,是向新质生产力传送强大动能的关键通道。一要实行有助于体现创新贡献率价值的初次分配机制,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薪酬体系改革,以创新型人才的创新贡献率为薪酬计算和发放的核心参考,将薪酬与贡献紧密挂钩,为实现边际薪酬的稳定增长提供可靠保证,使创新型人才的劳动付出得到应有的肯定与回报,防止“劳者不获”“多劳少得”等怪象的发生。二要实行有助于促进创新意愿和创新活动生产与再生产的再分配机制,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激励体系,利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落实股权与分红奖励和提高税收减免力度等手段,确保创新型人才通过推动创新成果由理论建构、实验验证转向产业化开发和市场化应用,获得较为可观的经济收益;建立多元化福利保障体系,立足生活与工作等多重角度,综合考察创新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帮助创新型人才在住房安居、医疗康养、子女教育、终身学习和创新条件改善等方面获得充分支持,化解后顾之忧。
坚持绿色导向,变革社会消费方式
推动社会成员形成绿色消费的倾向,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必要环节。一要发挥生产对消费的规定性作用,在统筹经济发展要求和社会消费需求的基础上,持续推动供给侧绿色改革,促使节能型、环保型、低碳型绿色产品趋向规模扩大、品类增加、质量提升,实现对消费时空的占有与塑造,从而使社会成员不断嵌入绿色消费场景。二要出台鼓励绿色消费的引导政策和配套措施,通过提供价格补贴、税收优惠、配齐相关服务和软硬件设施,吸引社会成员进行绿色消费。三要以符合社会成员的认知特点和审美偏好的形式,对绿色消费理念的内容和要求作出创新性诠释与呈现,利用线上线下全媒体渠道加以宣传和推广,驱动绿色消费理念入脑、入心。
【本文作者为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与路径”(项目编号:2022CDJSKZX03)阶段性成果之一;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向往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释
[1]《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 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 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23年9月9日,第1版。
[2][10][1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4年2月2日,第1版。
[3]《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民日报》,2024年3月6日,第1版。
[4]蒲清平、黄媛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理论创新与时代价值》,《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第1—11页。
[5][6][8][9][13][14][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3、602、36、42、15、15、183页。
[7]习近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求是》,2020年第2期,第4-11页。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第四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752-1753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87页。
责编:程静静/美编: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