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不断强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支撑

摘 要: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和最革命的因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是培育创新型新质人才,人才强国战略应与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和协调,为其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面向创新发展前沿前瞻性部署人才链,面向产业创新发展升级人才链、优化人才生态链。要率先推进教育现代化,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型劳动者。要把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结合起来一体化推进,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把科技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把教育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基础,把人才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支撑。

关键词:人才强国战略 人才链优化 新型劳动者 教育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3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在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决于教育、科技和人才的支撑,而人才是关键性支撑,因为在生产力的要素中,人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围绕人才强国战略要求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高度重视培育创新型新质人才,强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支撑。

以人才强国战略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

从理论上来说,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培育新质人才,新质人才不同于以简单重复性体力劳动为主的普通型人才,而是“需要通过持续成长心态与高意识学习特质,具备较强的人机协同能力、人文精神与科技合伦行动力,通过开拓精神与跨边界学习能力,彰显创想能力与实践智慧,进而建立人类共同体思维与跨文化合作能力”[1]。从实践上来看,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力量,是驱动我国创新发展的新动能。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培育一大批大家大师和国际一流人才,产生一批改变人类的颠覆性科学技术,涌现一批具有全球引领性的领军型企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不仅是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培育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更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高水平人才将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产生正向作用。人才支撑的目标指向是形成新质生产力,人才强国战略应与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彰显人才在形成新质生产力中的战略性支撑作用,着眼于培育和集聚世界一流人才,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以人才强国战略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的理念是: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发展培育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弘扬科学家精神。为此,应该坚持人才引领发展。全方位培养好人才,造就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实现创新链、人才链、价值链的深度融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建立健全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深化人才激励机制改革,构建充分体现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激发人才的原始创新动力。充分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创造活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发展环境,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事业。以企业为中心集聚创新资源和人才资源,提高企业对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和承载力。

以人才强国战略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的关键有四个方面。一是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战略人才力量是指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的各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主体,也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人才主体[2]。战略人才主要包括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需要深化国家战略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布局国家战略人才集聚平台,着力健全战略人才发挥作用的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战略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水平,积极打造吸引集聚全球高端人才的开放创新生态。二是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对我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重大部署,为我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明确了思想导向。形成新质生产力要优化人才区域合理布局,促进人才等要素跨区域流动,规范人才流动秩序,实施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构建起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制度体系。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关键在于培养集聚全球高端人才,努力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三是充分发挥企业家人才的作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新质人才不仅包括科技人才,而且包括企业家人才。新质生产力形成中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与商业化是由企业家完成的,这些企业家包括战略企业家、民营企业家、科技企业家,特别是要发挥科技企业家的作用,连结市场和科技创新,推动产学研各创新主体的互动与交互作用。四是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要发挥高校人才自主培养的主阵地作用,提高科研机构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发挥企业人才自主培养优势。制定人才自主培养的质量标准,加强人才国际交流,营造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治理新生态,构建新型人才自主培养制度体系。五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应以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为导向,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以建设全球人才高地为核心,建立多项针对性强、机制优化、运行高效的人才制度,包括国家战略人才制度、人才发展空间协同治理制度、国际人才开放与人才安全制度、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制度等。

以人才链优化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

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需要通过优化人才链强化创新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培育各类创新人才,激发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潜能。人才链优化有四个新要求。一是面向创新发展前沿前瞻性部署人才链。围绕创新发展前沿,在形成新质生产力中高度重视战略科学家和创新领军人才等高端人才,引进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强调世界前沿领域中的领军创新人才及团队的大力度引入。形成新质生产力人才布局的目标在于突破核心技术瓶颈,补齐核心技术短板,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技术合作攻关,实现前沿技术的突破,抢占技术创新的制高点。二是抓好人才链的两头优化。一方面使教育与技术“赛跑”,加大教育领域的投入和规模扩张,克服数字鸿沟。另一方面以高端产业集聚顶尖人才。以产业高质量为发展根基,打造世界级产业创新智造中心,以高端数字产业吸引世界顶尖人才[3]。三是面向产业创新发展升级人才链。应面向产业创新,系统性、专业化、全方位升级人才链。四是面向产业创新优化人才生态链。形成新质生产力要以产业创新发展为依托,对接高层次领军人才,提供专业化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新质生产力要深化人才开放合作,拓展人才引育渠道,丰富和培育人才生态链,完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

形成新质生产力要以人才链为牵引,积极探索构建以人才链为总牵引、优化教育链、激活创新链、服务产业链的“四链”融合发展体系,夯实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战略资源和基础支撑。一是围绕创新链和产业链部署优化人才链。形成新质生产力要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推动数字赋能制造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着力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要强化人才链的前瞻布局,“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突出在建立人才高地,集聚高端创新人才,突出科技企业家的作用”[4]。打造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企业家人才、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能够敏锐地发现新质生产对象的战略人才队伍。提高对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人才的洞察力和领导力,提高创新人才的本土培育涵养能力,提升人才创新支撑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水平。二是做强“人才链”激活“产业链”。形成新质生产力要对人才链进行仔细梳理,把握基础点持续稳人才链,针对断脱点快速补人才链,瞄准薄弱点攻坚强人才链,发挥优势点大力延人才链,实现人才与创新链、资金链、供应链深度融合。三是以“人才链”赋能“产业链”。形成新质生产力要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把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精神结合起来,建设一支以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为核心的高水平人才队伍。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扩容升级各类人才计划,培育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人才和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四是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牵引和支撑,是串联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核心要素。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大“四链”融合发展人才供给。坚持围绕产业和技术发展需求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促进教育供给侧与产业、创新需求侧全方位对接,全面加强学科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

以教育现代化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

人才是第一资源,形成新质生产力要率先推进教育现代化。我国的现代化进程需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要大力推进人才强国和教育强国战略支撑,深化教育体系改革,建立现代化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在更高的水平上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持,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和新优势,促进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的素质和能力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之基。一般来说,人的素质和能力主要包括品质、体质、智能和潜能。在形成新质生产力中,人才是第一资源。形成新质生产力以高质量人才为支撑,不仅需要培育企业家人力资本,发挥企业家精神;而且还需要培育科学家人力资本,发挥科学家精神,把企业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结合起来,同时在形成新质生产力中还需要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

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是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者是善于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创新能力强、适应现代高端先进设备的劳动者。新质生产力阶段的劳动者培养要提高高等教育普及率。因此,接受过高等教育劳动者所占的人口比例成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型劳动者的重要指标。

教育现代化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推动人的现代化的必要过程,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工作。教育在形成新质生产力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应较早较快实现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不仅表现为高等教育普及率的提高,而且也表现为教育质量的提高。高质量人才培养需要高质量的教育,因此教育现代化要落实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大学的现代水准和能力:一是具有跟踪并掌握最新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和机制;二是具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和机制;三是具有同企业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现代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和机制;四是具有弘扬民族文化、吸纳世界先进文化、实现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和机制。

教育要培养人的科学精神、批判性思维、法治思维、创新思维及能力等,这些都是现代人培养的基本要求。应让人的现代化在形成新质生产力中始终处于支配性的地位,通过实现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提高全体人民教育水平、发展能力、综合素养。而普惠性人力资本的提升,要通过教育资源整合扩充和提升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来实现。需要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从而实现教育公平。我国教育的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突出表现在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与乡村之间教育资源存在较大差距。在形成新质生产力过程中,要求优质教育资源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均等化配置,这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目标之一。

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教育现代化不能仅限于学校教育来实现,还需要完善多层次教育培训体系,需要通过开放教育、社区教育、成人教育和老年教育等终身教育机制来实施教育现代化。要通过连续不断的教育过程,不断更新劳动者的知识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树立新的思想理念。通过全方位的学校教育、成人教育、在职教育和产学研联动机制,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提高劳动者素质。在职教育主要是提供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包括各类技术的培训和管理的培训。完善多层次教育培训体系的意义在于,在职培训可以提高专业化的知识技能和人力资本积累,从而通过知识溢出效应产生递增的收益,并进一步实现其他投入收益及总规模收益递增。而且,在职教育是一种长期性投资,从事不同岗位工作的劳动者和管理者能够不断地适应不断进步的新科技发展和应用。

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教育现代化也包含农民教育问题。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有较高文化水平的新农民,需要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要加强现代农业知识与农业技能教育、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同时,还要加强农民的数字经济和数字技术知识教育,以使农民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需要。

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基础

教育、科技、人才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科技、人才都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要把三者结合起来一体化推进,着力形成有利于形成新质生产力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基础。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是不断推进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应有之义,是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塑造竞争优势和抢占发展先机的关键。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是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要将教育、科技、人才整合到一起进行系统谋划,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系统集成,协同推进形成新质生产力,立足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新趋势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形成新质生产力,教育、科技、人才要一体化推进:以教育优先发展作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以科技进步作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动力,以增强科技实力作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以科技和经济的结合作为形成新质生产力运行的基本结构,以高文化素质的劳动者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主体,实现科技生产力的新解放和大发展。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进一步理顺相关体制机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体制机制。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运行体系和协调机制,建立政府部门、产业企业、社会组织、行业院校联动机制,从协调机制、政策供给、资源配置等方面实现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推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资源精准对接和有效配置,理顺教育、科技、人才资源的需求和供给关系,实现教育政策、科技政策、人才政策整体协同。

二是把科技作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形成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强大的科技,离不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必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力争让科技创新这个“核心变量”成为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三是把教育作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基础。教育在形成新质生产力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发展新质生产力应更加突显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驱动,立足于形成新质生产力和我国新发展格局需求,加快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形成新质生产力要突显科教融合,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强教育国际化,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四是把人才作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支撑。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对人才数量、质量和结构都提出了全方位的新要求。形成新质生产力,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都要求我们完善人才战略布局,推进人才强国战略,以赋能创新人才为导向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整合、延伸全球人才价值创新链条,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本文作者为南京大学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注释

[1]祝智庭、戴岭:《新质人才培养:数智时代教育的新使命》,《电化教育研究》,2024年第1期,第52-60页。

[2]任保平、王子月:《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重点、任务与路径》,《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4年第1期,第3-11页。

[3]任保平、王子月:《数字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湘潭大学学报》,2023年第6期,第23-30页。

[4]洪银兴:《新质生产力及其培育和发展》,《经济学动态》,2024年第1期,第3-11页。

责编:董惠敏/美编:石 玉

责任编辑:张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