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公众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认知调查

重要发现:

·受访者普遍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充满信心,公众对新质生产力关注度高但了解度有待提升,微信朋友圈和自媒体文章、党报党刊、广播电视、主流媒体平台是其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超过七成受访者认为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亿万人民美好生活梦想的重要路径。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以源源不断、日新月异的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为基础,70.75%的受访者认为新质生产力中“新”的内涵首先体现为“新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更加深入”。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因地制宜,并没有一个绝对的、固定的范式。54.33%的受访者认为应避免“认为新质生产力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种模式”的误区。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提“新”也要提“旧”,51.16%的受访者认为要避免放弃传统产业的误区。

“新质生产力”是当前最热门的词汇之一,是今年中央政治局首次集体学习聚焦的主题,也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十项重点工作之首。从2023年在地方考察时提出“新质生产力”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从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作出系统阐述到在全国两会上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引发社会各界对这一概念理论意蕴和实践指向的高度关注,相关话题讨论度、传播度持续提升。2024年3月23日—26日,人民智库围绕公众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信心程度、关注程度和了解程度,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意义影响、认识误区和期待建议等内容开展问卷调查,并形成研究报告。

公众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信心状况和了解程度

人民的信心和支持就是我们国家奋进的力量。调查数据显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众望所归的人民意愿,近九成受访者对我国发展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有信心,其中约六成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有信心”(60.43%),近三成的受访者表示“比较有信心”(27.88%),彰显了凝心聚力于经济发展的民心共识和信心意志。

从新质生产力相关内容阐释传播的受众反馈情况来看,新质生产力具有较高的公共关注度,是当前阶段公众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调查数据显示,超九成受访者关注新质生产力相关话题,其中超六成受访者“非常关注”(65.69%);超七成受访者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71.01%)。当受访者被问及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意义、内涵、特征和深远影响等内容的了解程度时,其中约五成受访者表示“非常了解”(52.04%),超三成受访者表示“比较了解”(35.88%)。数据显示,公众对新质生产力的了解度略低于公众关注度,这对研究者和传播者提升内容挖掘和话语表达能力,运用深入浅出的方式、生动鲜活的话语,把发展新质生产力所蕴含的学理哲理、道理情理进一步讲彻底、讲鲜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从获取新质生产力相关内容的渠道途径看,公众主要通过“微信朋友圈、自媒体文章”(51.26%)、“党报党刊”(48.38%)、“广播电视”(41.72%)、“学习强国、新华社客户端、人民网等主流媒体平台”(39.73%)等途径获取相关信息。其中,选择通过“党报党刊”获取信息的受访者,比其他信息途径的受访者表现出更高的关注度和更深的了解度。相比零星片面的快餐式阅读,党报党刊能够对新质生产力进行持续追踪、深度报道和深度解读,有利于引导受众进行深入阅读、深入思考,在新质生产力的传播阐释中,党报党刊体现出更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公众对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意义和影响的基本认知

生产力迭代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内生引擎。回顾历史,每一次颠覆性的科技革新和产业革命,都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生活水平的大跃升,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发生巨变,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约七成受访者认为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75.15%)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亿万人民美好生活梦想的重要路径;也是国家“顺应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71.20%)的必然选择,体现了国家战略举措中鲜明的发展取向。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受访者认为我国抓住历史机遇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从以下方面为个人生活、就业形态、产业体系和国家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首先,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发展新质生产力将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的活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对那些掌握未来产业发展所需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劳动者产生新的需求,塑造出“充满新机遇、新潮流的就业市场”(66.57%),催生新的职业门类和就业岗位,产生“更加丰富的就业形态”(60.82%)。从而推动一大批劳动者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而自发接受教育培训,加快学习新技术,提高个人技能水平,产生“更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储备”(56.02%),成为推动要素优化、技术进步及市场制度改善的新型劳动者。

从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的人才类型进行分析,受访者认为需要着重培养新文科和新工科结合的交叉学科人才、懂科技懂资本懂市场懂金融的战略企业家等“复合型人才”(75.55%);战略科学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等“创新型人才”(72.45%);卓越工程师、工程技术人才、技术工人等“应用型人才”(62.62%)。一些受访者在调查中还提及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人才”、行政管理部门的“服务人才”、引领行业发展的“领军人物”、术业专精的“大国工匠”以及为新型人才培基固本的“教育人才”。

其次,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更加关注人的需求和福祉,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更加多元、更高质量的生态产品、文化产品需求更为强烈,公众期待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优质高效的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生产“更丰富的生态产品和文化产品”(57.98%),提供“更加公平可及的社会公共服务”(55.50%),从而提升公众生活品质,激发美好生活热情,形成万众创新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第三,新质生产力以科技自立自强为鲜明特征,将有力助推我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将有力推动我国实现“更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47.05%),以科技主动赢得发展主动。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速进化,我国先进制造、海洋产业、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等产业活力涌动,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进程加速,将为我国构建“更高质高效的产业体系”(57.30%)提供助力。

受访者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新”的内涵与特点

新质生产力内涵丰富、意蕴深刻,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以新促质、以新提质是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调查数据显示,受访者认为新质生产力之所以“新”,体现在新技术、新模式、新动能、新产业、新要素、新空间、新人才、新产品和新生活等多个方面(见图1)。

新质生产力之“新”体现为“新技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以源源不断、日新月异的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为基础,70.75%的受访者认为新质生产力“新”的内涵首先体现为“新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更加深入”,因此,必须重视基础研究、保护知识产权、加强国际创新合作,推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突破,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夯实技术基础。

新质生产力之“新”体现为“新模式”。新质生产力不仅体现为各种要素的创新发展,还体现为生产要素结合方式的创新发展,不仅体现在生产什么,而且体现在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66.83%的受访者认为新质生产力“新”的内涵体现为“新模式,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高新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结合,实现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已成为当前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新质生产力之“新”体现为“新动能”。互联网、工业软件等非实体形态生产工具的广泛应用,极大丰富生产工具的表现形态,将有力提升制造业企业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转型等能力,提升制造流程智能化、制造范式定制化水平,61.38%的受访者认为新质生产力“新”的内涵体现为“新动能,工业互联网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之“新”体现为“新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主阵地,59.88%的受访者认为新质生产力“新”的内涵体现为“新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迅猛发展”,既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枝”,也包括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机器人等未来产业的“新芽”。

新质生产力之“新”体现为“新要素”。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和关键性生产要素。56.87%的受访者认为新质生产力“新”的内涵体现为“新要素,数据要素驱动发展作用更加明显”,通过推进数据标准化体系建设,提升数据供给质量,通过完善数据交易市场体系,促进数据确权、流动和共享,通过创新数据开发利用机制,推动数据重点领域深化应用。使数据在流通和应用中产生更大价值,进而充分释放数据要素驱动发展的潜能。

此外,49.85%的受访者认为新质生产力“新”的内涵体现为“新空间,活动空间向深空、深海、深地拓展”,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手段更加先进、范围更加广泛;48.29%的受访者认为“新”的内涵体现为“新人才,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全面发展”,劳动者的创造力和能动性进一步激发;39.47%的受访者认为“新”的内涵体现为“新产品,家用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更加普及”,家用机器人、头戴式VR/AR设备、智能汽车等可能成为进入千家万户的生活必备品;19.69%的受访者认为“新”的内涵体现为“新生活,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日新月异”,一批颠覆性的产品和科技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带来不同于以往的发展变迁。

发展新质生产力应避免的四个误区

当前,有些地方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存在一些误区,对其内涵、特征、发展模式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本次调查中,公众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应该避免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提“新”也要提“旧”,要避免放弃传统产业的误区

51.16%的受访者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忽视、放弃传统产业”是需要避免的误区。对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解,必须摒弃一种片面的观念,即认为其发展仅限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从而忽视甚至放弃传统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实际上涵盖了包括传统产业在内的所有产业领域,而非仅限于某些特定领域。因此,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应忽视传统产业的重要性,而应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手段,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共同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事实上,我们身边大量的传统产业,有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转型空间,有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变革空间。传统、新兴、未来三类产业,在形成先进生产力质态上都大有可为。传统产业不代表落后生产力,传统产业在我国制造业中占比超80%,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不少传统产业经过技术改造可以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忽视、放弃传统产业,更不能简单地“腾笼换鸟”“以新汰旧”,而是需要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提高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品质效能,通过科技创新赋能,强化传统产业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使其发展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逐“新”也要务“实”,需要因地制宜,并没有一个绝对的、固定的范式

调查显示,54.33%的受访者认为应避免“认为新质生产力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种模式”的误区。在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妥善处理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紧密结合实际情况,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将所拥有的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同时,还应明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点,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培育路径,以确保新质生产力的稳健、有序发展。

调查显示,31.31%的受访者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避免“轻视人才、技术、管理等要素的协同匹配”的误区。我国各个省市人才、产业、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区域发展有待均衡,各地应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和需要,出台相应政策和措施,在财政、税收、金融、土地、人才、技术等方面给予针对性的支持引导,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聚焦政府和市场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协同作用,加强不同区域间协同发展,通过科学规划和资源配置,发挥各地区的独特优势,明确发展领域。

全面准确理解新质生产力之“新”

调查显示,46.36%的受访者认为应该避免“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时一味讲求‘大而全’”的误区。新质生产力也是有“门槛”的。原创性的、颠覆性的、发生了“质变”的科技创新,才归属“新质”。而仍在传统增长方式下,对已有创新的修补式提升,则不能归为此类。新质生产力的“新”体现在“新技术”“新产业”两个方面。本次调查显示,34.18%的受访者认为“把新质生产力等同于新发明和新技术”是认识新质生产力需要避免的误区。“新技术”是指发展原创性、颠覆性的新技术,这凸显了对技术创新的高要求,即重视原始创新,超越传统模仿式、渐进式的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科技的自强自立。同时,18.90%的受访者“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发展热门产业”是认识新质生产力需要避免的误区。“新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落脚点。产业发展是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承载和表现,是科技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途径。要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转化,落实到具体的产业和产业链中,提高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加快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对未来产业进行布局建设。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避免闭门造车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关起门来自己干,闭门造车,画地为牢。一方面,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闭门造车”,应兼具国际视野,厚植人才沃土。调查显示,10.55%的受访者认为“忽视国际交流合作,进行‘闭门造车’式发展”是应该避免的误区。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需要打造强大的新型劳动者队伍。深化科技人员国际交流,优化国际合作平台的集群建设,开展国际培训、人才培养和信息服务,建立以国际科技成果与创新合作成果为导向的评估资助机制,吸引海外杰出人才来华工作、交流。另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大体制创新力度,要破除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当前我国在发展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体制机制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影响创新活力和效率的情况。调查显示,43.19%的受访者认为“忽视可能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堵点卡点”是需要避免的误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应加快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重点把握的抓手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针对妨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卡点与重点难点问题,全面深化体制改革,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市场环境、创新环境、政务环境、用人环境。我国具备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优质土壤和良好基础条件,应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汇聚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磅礴动力。针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应该重点把握的培育路径,68.63%的受访者表示“深化发展需要配套的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人才体制改革,营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用人环境。本次调查显示,63.79%的受访者表示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强化人才和教育的支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全面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完善海外人才聚集平台,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营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环境。调查显示,62.81%的受访者表示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取得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不断促进生产要素的创新配置、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和产业体系的深度转型升级。进一步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全面强化基础研究系统布局,对关键核心技术、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进行协同攻关。

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调查显示,59.13%的受访者认为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以企业为载体,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走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之路,要加快建设高标准技术交易市场,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同时,尊重市场,彰显法治,持续激发民营经济等各类创新主体活力,提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能力和效率,更好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相结合。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营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市场环境。调查显示,51.42%的受访者认为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提供公平竞争的良好营商环境,特别是法治环境至关重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平等竞争的环境要胜于任何优惠政策。应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

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减少过度和不科学的政策干预。调查显示,41.43%的受访者认为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发展路径”。政府要优化区域产业链发展,加强对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基础产业等不同类型产业的顶层设计,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加快创新资源和要素流动,加强区域创新合作与联动,形成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发挥区域内龙头企业的作用,带动引领区域内企业间的创新合作,提升产业链水平。

正确处理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改造与提升传统产业。调查显示,61.38%的受访者认为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支持传统产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增长并不意味着放弃或者忽略已有传统产业,而是通过互补优势努力实现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协同发展。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更新和业务改造,促使其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发展。

【执笔:刘明、石晶】

责编:冯一帆/美编:石 玉

责任编辑:张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