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机环境系统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生产方式。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还可能在根本上改变劳动的性质和内容,其进步将推动生产关系的调整,并使社会生产力的释放和利用更加高效。人机环境系统智能带来的人机分工不同于以往简单的体力、智力再分配,还需要考虑人、机、环境优势如何融合,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工作方式、职业结构和思维方式的改变,也加速推动各个行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进程。未来在人机环境系统智能思维下,社会将迎来生产效率更高、公平与环境可持续的新阶段。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人工智能 生产方式变革 人机环境系统
【中图分类号】F124/TP1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4.09.003
【作者简介】刘伟,北京邮电大学人机交互与认知工程实验室主任、博导。研究方向为人机混合智能、人机交互、认知工程、用户体验、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分析哲学、未来态势感知模式与行为分析/预测技术。主要著作有《人机融合——超越人工智能》《追问人工智能:从剑桥到北京》等。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诸多领域产生技术革新。随着这种趋势的日益扩大与演进,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并将继续深刻改变社会生产与分工。从人类社会生产的基本规律看,当前人工智能对社会生产方式产生诸多影响,人类社会正在产生生产方式变革的潜在新节点,而这将可能对未来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从人机环境系统角度探讨新质生产力,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人类社会生产基本规律简述
人类社会生产的基本规律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概念。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本质上是生产力发展历史的反映。生产力,即社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通过劳动创造的能够满足物质和文化需求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包括人的劳动力、生产资料(技术、机器、工具等)和劳动对象三要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则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方式等。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否则就会发生社会革命以调整不适应的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促进或阻碍其发展。因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生产方式的演变。人类进行生产来满足自己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方式被称为生产方式。从人类历史的角度来看,生产方式的变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生产方式变革,都伴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变化。从农耕社会的土地耕作到工业革命期间的机械化生产,再到当今信息技术时代的知识和信息处理,每一阶段都显著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同时也引发了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
从前生产方式变革所形成的生产力提升主要体现在数量与生产效率的提升,使得人们对于物质与文化的需求从“供不应求”状态逐渐走向“供需平衡”状态,在部分资本主义国家,甚至会在某些阶段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这充分体现了当生产力与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以数量提升为主导的生产力发展方式将不再适宜社会现状。
技术不断发展,进入现代信息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还在继续,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动化和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生产过程中的许多工作开始由机器人完成,特别是在汽车制造、电子产品组装等行业。例如,特斯拉的生产线上,大量的工作都是通过高度自动化的机器人来完成的,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减少了人为错误。
二是互联网+制造: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的结合,形成了所谓的“互联网+制造”模式。这一模式通过互联网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定制化生产和远程控制。越来越多的商家能够实现通过数据和互联网连接消费者与生产者,实现按需生产。
三是绿色生产:随着全球对环保问题关注的增加,生产方式也越来越倾向于低碳、环保。许多企业开始采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以减少碳排放。例如,苹果公司就在其遍布全球的设施中大力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
四是数字孪生技术:数字孪生技术通过创建物理实体的虚拟副本来模拟、预测和优化生产过程。这种技术可以在不影响实际生产线的情况下测试改进措施,大大提高产品设计和生产效率。航空航天和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已经开始应用这种技术进行复杂系统的设计和运营优化。
五是供应链的全球整合: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供应链管理更加高效,企业可以实时监控全球供应链状况,快速响应市场变化。亚马逊就是全球供应链整合的典范之一,通过高效的物流系统,实现快速配送服务。
当前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提高质量而非数量。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生产力的发展已经从传统的数量扩张转向质量和效率的提升。这一转变不仅是生产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对环境资源日益紧张、社会需求多样化的自然反应。
随着人口增长放缓和资源约束加剧,传统的依靠扩大生产规模以追求经济增长的模式已不再可持续。过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引起全球关注,促使人们重新思考经济发展的方式。在这一背景下,提高生产力质量成为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这意味着必须通过提升生产效率、创新产品和服务、优化资源配置等手段,以更少的资源消耗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技术创新是推动生产力质量提升的最重要动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不仅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促进了新产品、新服务的创造,改变了生产和消费的方式。例如,通过智能制造系统,企业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减少浪费,提高产品质量;而大数据分析则能帮助企业精准预测市场需求,优化供应链管理,减少库存积压。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率,也促进了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总的来说,在信息技术时代,科学技术尤其是当下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给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还可能在根本上改变劳动的性质和内容。这种技术进步将推动生产关系的调整,使得社会生产力的释放和利用更加高效。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概念,强调了在当今时代,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生产力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不仅深刻揭示了技术进步在当前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也为我们理解和把握新时代生产方式变革提供了理论指导。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标志着我们正处在一个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在经历深刻变革的新时代。理解人类社会生产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影响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对于我们把握当前和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是对当前技术和生产方式变革的理论反思,也为未来社会生产方式的创新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人工智能发展对社会生产方式的影响
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带来新的社会分工模式,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被普遍认为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1世纪以来,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产品中嵌入了人工智能相关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技术革新,而且开始重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传统格局。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概述。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但直到最近几十年,随着计算能力的大幅提升和数据量的急剧增加,人工智能技术才真正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深度学习、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突破,使得AI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动驾驶、机器人技术等应用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也被应用在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
近年来,大语言模型、多模态大模型等新技术的发展,使得人工智能的进展不再是在多个单独的领域分别有所进展,而是在整合不同技术和应用的过程中实现了跨领域的革新和提升。这种综合性的进步不仅加深了人工智能在现有领域的应用,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企业决策、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提升医疗诊断的准确性,还拓宽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范围。比如,在艺术创作、社会治理、情报分析等领域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潜力。可以预料,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更通用的人工智能将与物联网(IoT)、边缘计算等前沿技术相结合,形成更为复杂和强大的应用生态网络。这不仅将推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概念的实现,也将为处理更加复杂的问题提供可能,如通过深度学习优化能源分配,通过预测模型应对气候变化等挑战。
在伦理和社会影响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同样引起了广泛关注。隐私保护、算法偏见、就业变革等问题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挑战。全球各地的政府、企业和学术机构正在积极探索如何制定合理的政策和准则,以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发展,同时平衡创新与伦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总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融合、跨领域应用的新阶段。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深入应用,人工智能有望在未来进一步释放其巨大潜力,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便利和进步,同时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以确保其可持续和负责任的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对生产方式的影响:走向人机混合。在以往的生产方式演变中,人类通过创造并使用各种工具实现生产方式的跃迁与生产力的飞速提升,其中机器是作为一种先进的工具来参与人类劳动过程的。作为劳动工具的机器往往只能完成简单且重复的任务,无法完成较为复杂的任务。人在劳动过程中一直把握主动和保持控制。
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生产方式正逐步走向人机混合的新阶段。人工智能不仅能够执行简单重复的任务,更能实现复杂的问题解决、完成创造性工作以及决策制定,这使得人工智能在生产中的角色超越了传统机器的范畴,成为能与人类工作者并肩作战的“智能伙伴”。
在人机混合的生产模式中,人类工作者和人工智能系统可以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任务分配。例如,人工智能可以负责分析大量数据,识别模式和趋势,从而提供决策支持,而人类工作者则可以依据人工智能提供的信息,利用人类的直觉、经验和创造力作出最终决策。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增强了决策的准确性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地,人机混合模式还促进了生产方式的个性化和灵活性。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使得定制化生产成为可能,满足了消费者对个性化产品的需求。同时,人工智能的适应性和学习能力使得生产线可以迅速调整以应对市场变化,增强了生产系统的灵活性和韧性。此外,人工智能技术还为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实时监控生产环境,人工智能可以及时识别潜在的安全隐患,并采取预防措施,减少事故发生的风险。在一些高危环境中,人工智能技术甚至可以直接替代人类工作者进行操作,极大地降低了人员伤亡的可能性。
人机混合的生产方式不仅体现了技术进步对生产力提升的贡献,而且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人机混合的模式通过将人类的创造性和机器的高效率结合起来,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灵活性。这种模式能够快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和消费者对个性化产品的需求。人机合作能够激发新的创造性思维,人工智能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模式识别能力可以为人类提供前所未有的洞察,帮助人类突破传统思维的局限,加速创新过程。这种合作关系促进了知识的交叉融合,为解决复杂问题和开发新技术提供了动力。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企业更有效地规划资源分配,包括人力资源和物料资源,以达到最优化生产和减少浪费。通过精准的数据分析和预测,人机混合生产方式能够确保资源被高效利用,支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随着人机混合模式的推广,对于能够熟练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具备跨学科知识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这促使教育体系对培养模式进行创新,重视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人工智能技术可能产生的社会风险。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各领域带来巨大机遇,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风险。这些风险既包括直接的技术挑战,也涉及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和伦理问题。一是隐私侵犯和数据安全。人工智能系统通常需要处理和分析大量的个人数据来提高其准确性和效率。这增加了数据被滥用或非法访问的风险,从而侵犯了个人隐私。尤其是像自动驾驶这类涉及人身安全的系统,尤其要确保数据的安全性。
二是加剧社会分化的风险。虽然人工智能技术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潜力,但其对就业和分配的影响也可能加剧社会分化。技术红利主要流向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个人和企业,而那些无法适应新技术要求的人群,则可能面临失业和收入下降的风险。因此,如何确保技术发展的成果能够普惠社会,是政府和社会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三是伦理和法律挑战。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还引发了一系列伦理和法律问题,包括数据隐私、算法偏见、机器人权利等。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如何制定合适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防止技术滥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是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随着人们越来越依赖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人类的社交习惯、沟通方式和心理健康可能逐渐受到影响并发生改变。
五是对人类智能和创造力的影响。长期依赖人工智能进行决策和创造是否会削弱人类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方面目前还缺乏足够的科学研究。如何确保人工智能对人类智能和创造力起到良性作用,以及如何与现代教育良性结合,这都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生产方式变革的潜在新节点
我们正站在一个全新的生产方式变革的门槛之上。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变革不仅涉及生产效率的提升和生产工具的革新,还包括生产关系的根本改变和社会劳动形态的重塑。人工智能使得生产过程更加智能化、自动化,促进了生产方式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同时,人工智能也对就业结构、劳动方式乃至社会分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技术引发的生产方式变革。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下,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和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通过数字化转型,企业能够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高其决策的效率和精准性,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此外,数字化还使企业能够更快速地响应市场变化,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水平。
同时,智能化生产已经开始在各个行业内展开。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生产设备和系统能够实现自我优化和自主决策,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灵活性。在未来,智能化生产将进一步推动生产自动化,减少对人力的依赖,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
生态系统的构建。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生态系统的构建。通过建立开放的生态系统,企业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和开发者,共同创新和提供服务,还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人工智能技术在此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过提供数据分析和模式识别等功能,帮助企业在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寻找增长点。
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在职业结构上。一方面,一些传统职业由于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推进而逐渐消失;另一方面,新兴的技术职业和服务职业开始增多。这种变化要求劳动力进行技能的转换和升级,以适应新的就业市场需求。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还催生了新的劳动方式,包括远程工作、众包、自由职业等。这些新的劳动方式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但同时也带来了对劳动关系和劳动保护法律框架的挑战。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新技术的引入和融合,尤其是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这些技术的结合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促进了新业务模式的产生。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企业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市场需求,而物联网技术则使得远程监控和维护成为可能,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正在改变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一方面,简单、重复的任务越来越多地由机器人或人工智能系统完成,从而减少了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对于能够设计、维护和优化这些系统的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却在增加。这种转变不仅影响了就业结构,也对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需要更多地关注创新能力和技术技能的培养。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生产过程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智能化系统。这些系统能够自动调整生产流程,以最优化资源分配,减少浪费,并提高生产效率。智能化生产模式,包括智能工厂和数字化供应链,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高度自动化和信息化,实现生产过程的高度优化和个性化。
人工智能引领的生产方式变革还可能促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将被更加个性化、定制化的模式所替代,这将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去中心化和分散化。同时,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新的产业不断涌现,旧的产业可能会消亡或被彻底改造,从而引起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
人机环境系统智能与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不是仅简单地提高生产效率,更重要的是通过创新和技术进步,改变生产方式、生产组织和生产关系,实现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带来新的社会分工,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被普遍认为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这一次的人机分工不同于以往简单的体力、智力再分配,还需要考虑人、机、环境优势如何融合的问题,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工作方式、职业结构和思维方式的改变,也加速推动着各个行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进程。随着人工智能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可以预期新质生产力必将更加广泛和深化,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这一变化。
人机环境系统指的是人类和机器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系统,不仅包括人类使用机器工具的过程,还包括机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和人类对机器行为的调整。在人机环境系统中,人、机器和环境三个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人包括各个领域(工业、农业、科技、教育等)的人,机器涉及各种软件/硬件装备,环境既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有真实/虚拟数字环境等。
人机环境系统能够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机环境系统的发展使得生产过程中的许多工作自动化和智能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比如,机器人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使得生产线可以实现自动化操作,减少了人力成本,并提高了生产的稳定性和精确度。人机环境系统的发展使得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和信息可以被更好地获取、分析和利用。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通过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可以更好地协调和管理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提高生产的整体效率。人机环境系统的发展使得不同设备、工具和系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连接和协作,形成高度集成的生产系统。通过联网及协同化,不同设备和系统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与交流,实现生产过程的高度协同和优化,提高生产效率和灵活性。
随着人机环境系统的发展,生产过程中对人力的需求量可能会减少,人机替代现象可能会更多地出现,从而改变传统生产关系中劳动力和资本的关系。同时,人机环境系统的发展可能会改变生产过程中不同参与方的地位和权力关系。比如,在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的应用中,机器和技术的权力可能会增加,而人的地位和权力可能会相应下降。此外,人机环境系统的发展还可能出现新的产权问题和利益分配问题,需要重新调整和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因此,人机环境系统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引发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调整。
人机环境系统产生新质生产力,有三方面的例子。一是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购物、支付、交流等活动。这不仅提供了新的商业机会和生产方式,也改变了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关系。二是人工智能。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作可以通过机器人或软件程序来完成。比如,自动化的数据分析、信息搜集、报告生成等。这一方面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工作方式和人际关系。三是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使得设计、培训、教育等领域能够提供更加直观、沉浸式的体验。工程师可以使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产品设计和测试,军事人员可以通过增强现实技术模拟战场环境。这些新的生产工具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方式和生产关系。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人机环境系统将在多个领域产生新质生产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和机器之间的互动将会更加紧密和复杂,我们可以期待人机环境系统带来更多创新和变革。
改变组织结构。新技术的引入往往会对组织结构产生影响,而人机环境系统中的智能技术与组织结构之间也往往是可以相互触发的。特别是像人工智能这样的技术,其引入可能会催生新的组织结构和职能。由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应用需要专业知识与技能,组织很可能会设立专门的技术团队来负责开发、部署和维护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对大量数据的依赖性意味着组织需要建立数据团队来收集、整理和处理数据,以供人工智能算法使用。人工智能的引入可能需要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与合作,以确保技术的有效应用。因此,可能需要创建跨职能团队来推动人工智能项目并解决相关问题。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数据分析和算法开发,可能成为组织中的新兴职能,需要专业的数据科学家和工程师。新技术的引入通常需要组织内部的变革和调整,可能需要组建一个专门的变革管理团队来处理与新技术相关的文化、流程和人员变化。
新技术的引入可能导致组织结构的调整和变化,以适应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而新的组织结构可以为技术发展和创新提供重要的推动力。当一个组织改变其结构和工作方式时,可能会激励员工思考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并鼓励他们尝试新的技术和方法。新的组织结构通常更加灵活和去中心化,鼓励团队协作、交流和分享知识。这种开放的文化有助于创造一种创新氛围,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此外,新的组织结构还可能更加注重人机环境系统的智能化。比如,一些组织可能会采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来改进决策过程、优化资源分配、提高生产效率等。这些技术可以帮助组织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大数据,以及推动工作流程自动化和智能化。因此,新的组织结构和技术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新的组织结构可以激发员工的创新和创造能力,推动新技术的发展;而新的技术又可以为组织提供更多创新和发展的机会,进一步推动组织结构的演进。
发挥多主体作用。当前,人工智能虽然对产业和就业有积极影响,但也带来一些挑战和问题。比如,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技术的不稳定性、隐私保护、人工智能伦理等方面问题;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可能导致某些职业的失业风险加大。这需要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努力加以应对。
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政策和法规,以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并促进人工智能的可持续发展;还应投入资金来支持人工智能研究和创新,并提供培训和教育资源,以确保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受益于人工智能的发展。相关企业也应积极适应人工智能的发展,在投资、研发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的同时,应主动关注人工智能对工作岗位和员工的影响,并积极对其进行职业转型和培训,以助其适应新的工作需求;还应注重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确保合法、合规、负责任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个人在面对人工智能发展大潮时,应关注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并通过终身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还应保持开放的心态,乐于接受新技术和变革,并主动参与社会讨论和决策,以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符合人类的利益和价值观。
人机环境系统所蕴含的思维方式,强调了系统性、整体性和相互作用的观念。人、机、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不能将它们单独看待,而应该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和分析。这种具有东方整体观的逻辑思维方式,在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社会管理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和前景,可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在人机环境系统智能视角下,新质生产力的释放不仅会带来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还将促进社会公平和环境可持续性。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更加智能、高效和和谐的社会,其中人工智能技术与人类智慧紧密结合,共同应对和解决各种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新质生产力的释放将是一个复杂但充满希望的过程。通过科技界、教育界、政界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有望构建一个更加智能、公平、可持续的未来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受益者,同时也是担负责任的守护者。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大型调查数据的城市复合风险及其治理研究”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数字化未来与数据伦理的哲学基础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23&ZD143、23JZD005)
参考文献
蒋永穆、乔张媛,2024,《新质生产力:逻辑、内涵及路径》,《社会科学研究》,第1期。
Z. Chang; S. Liu et al., 2021, "A Survey of Recent Advances in Edge–Computing–Power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f Things," 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 8(18).
刘伟,2021,《人机融合智能——超越人工智能》,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J. Whittlestone; R. Nyrup et al., 2019, Ethical and Societal Implications of Algorithms, Data,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Roadmap for Research, London: Nuffield Foundation.
J. F. Arinez; Q. Chang et al., 2020,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Advanced Manufacturing: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Outlook,"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142(11).
刘伟,2024,《人机环境系统智能:超越人机融合》,北京:科学出版社。
Intelligent Human-Machine Environment System and Change of Production Mode
Liu Wei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telligent human-machine environmental system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production mode of the human societ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not only can improve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reduce production costs, but also may fundamentally change the nature and content of labor, and its progress will promote the adjustment of production relations and make the release and utilization of social productivity more efficient. The human-machine division of labor brought about by intelligent human-machine environment system is different from the simple physical and intellectual redistribution in the past, and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consider how people, machines, and environmental advantages are integrated, which not only means the change of people's working style, career structure and way of thinking, but also accelerates the digitalization and intelligent process of various industries. In the future, the intelligent human-machine environmental system will enable the society to usher in a new stage of higher production efficiency, fairness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Keywords: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roduction mode change, human-machine environment system
责 编∕桂 琰 美 编∕周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