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前沿理论 > 正文

让科技创新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主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生产力质态,“新”体现在“新业态、新技术、新要素、新范式”,“质”则表现为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通过颠覆性技术突破引领生产力跃迁,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让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力量。纵观人类科技史不难发现,历次科技突破都蕴含着颠覆性的科学发现。知识创新、科学创新拓展人类认知边界,技术创新引领的产业革命推动了人类生产力的跃升。一方面,科技创新通过造就产业新业态,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质态革新,推动生产力技术变革,促进产业组织形式的深度调整,增加传统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出,实现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带来的生产工具革新能推动现代产业体系的全面革新。当前,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技术加快了新质生产要素的形成,新的要素介入让生产函数发生了新的变化,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学习效应会产生新的交叉组合和融合裂变,为要素优化配置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此外,场景驱动的科技创新模式,尤其是互联式创新能够消除创新端与生产端的信息壁垒,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双向“正反馈”,数字孪生、产业互联网等技术革新则能帮助企业敏锐把握、引导、创造潜在需求,提升产业运营质量与效率,促进科技成果创新与转化。

近年来,伴随我国在智能芯片、量子加密、可控核聚变、常温超导、卫星导航、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新材料等基础研发与应用创新领域的持续突破,科技创新日益展现出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蓬勃动力。江苏围绕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重点产业链建设,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步伐,实施多项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通过构建科技创新驱动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方阵,打造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省域范例。这充分表明,要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就必须发挥科技引领的重要作用,激发科技创新竞争优势,提高科技创新组织效率,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提升科技创新引领能力。

当前,应加快形成研发目标明确、主体多元协同、组织效能卓越、机制日臻完善的大国科技创新竞争优势,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引擎作用。要通过完善前瞻性、颠覆性、共识性全球科学研究项目遴选机制,在世界性基础研发领域实现更多“从0到1”的“点状”突破,抢占具备“一招鲜”优势的基础科学研究“高峰”。同时,构建“从1到N”的技术集群式突破,巩固技术优势以满足持续性创新优势现实需求,铸就既能“短道速滑”,又能“弯道超车”的接续创新实力。

推进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科技创新研发主体建设。在明确各级政府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功能定位的基础上,聚焦基础研究与“卡脖子”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积极开展现实应用研究,发挥政府引领科技创新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职能。同时,激发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根据科技创新市场需求,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网络,积极参与科研开发、科技创新与成果应用,打造基于“政府+企业”的多元协同创新格局。

打通“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渠道。探索以公共科技产品供给与专业特色科研供给相结合的“双轮驱动”创新组织,在聚焦创新链后端市场需求,开展制造主导型创新模式的同时,建设聚焦创新链前端技术供给的创造型创新组织。还应顺应全球开源参与的互联式创新潮流,汇聚全球顶尖科技创新人才,搭建团队与政府间的“嵌入式自主”沟通机制,实现创新链前端基础研发环节和后端应用开发环节人才、知识与资源的创造性融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应用扩散。

健全科技创新机制,为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保驾护航”。建立新质生产力产业创新协调机制,聚焦量子通信、生物基因、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开展跨行业共性技术研发规划与跨领域研发政策协调,在提升“揭榜挂帅”等科研管理机制支撑作用的基础上,鼓励多元创新主体聚焦科技前沿开展自由探索。在科技创新相关支持政策保障方面,则要依托资本市场、产业金融与产业基金等新型金融工具,扩大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提升长期投资资本助力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同时,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评价激励制度,赋予科研人员研发成果所有、转让、分配和收益权,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作者:李扬,系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