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地方要闻 > 正文

云南昆明:构建生态屏障 加快滇池湖滨湿地建设

滇池位于云南高原的中部,素有“高原明珠”的美誉。既是世界关注的高原淡水湖泊,也是长江上游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滇池历经了水质由好变坏再到改善的过程。目前,昆明正在全力以赴推进滇池保护治理的各项工作任务,确保草海、外海水质达到规划目标。

滇池湖滨湿地是减少污染物入湖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对增强湖体净化功能、增加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多年来,昆明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的重要指示精神,高度重视滇池湖滨湿地建设及生态修复工作,按照“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措施为辅,宜湿则湿、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因此制宜,多措并举,全力实施滇池湖滨“四退三还一护”(退塘、退田、 退房、退人,还林、还湿、还湖,护水)生态建设工作,积极开展滇池沿岸大湿地保护,以湿地为主的湖滨生态环境取得明显改善,为滇池沿岸美丽乡村建设、绿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一、主要举措

(一)坚持规划引领,完善湿地建设法规标准。2018年以来,昆明市制定并颁布实施《滇池湖滨湿地建设规范》《滇池湖滨湿地植物应用名录》《滇池湖滨湿地水鸟栖息地修复》等地方标准;同时,结合滇池沿岸湿地资源现状及滇池湖滨带多年调查研究成果,制定印发了《昆明市环滇池生态区湿地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滇池沿岸大湿地保护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湿地建设管理主体及职能职责、建设要求,指导、规范开展滇池沿岸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

(二)坚持生态优先,推进滇池沿岸生态建设。2021年以来,昆明市先后完成草海1、3号片区湿地(一期)、宝丰半岛湿地(一期)1633.8亩、宝丰半岛湿地(二期)、星海半岛湿地二期、草海3号片区湿地二期湿地建设;完成星海半岛湿地一期提升改造;完成西山区滇池西岸西华、观音山南、观音山北湿地建设;完成官渡区星海半岛、度假区海洪、晋宁区淤泥河、渠东里、古城河5块湿地引水、布水系统优化。截至目前,累计完成退塘、退田4.8 万亩,退房233万平方米,退人3.35万人,建成滇池湖滨生态带6.29万亩(其中湖滨湿地57个,面积 4.57万亩)。

(三)坚持建管并重,强化湿地日常管理维护。制定并颁布实施《滇池湖滨湿地管护规程》《滇池湖滨湿地监测规程》等地方标准,强化日常管理,采用日巡查、月考核、季考评的方式落实湿地监督管理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强化湿地保洁,对湿地开展日常巡查、保洁,及时打捞湿地水面漂浮物、清理垃圾。强化设施维护,定期对湿地水系统设施、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定期检查栈道、观鸟平台等辅助设施的安全状态。强化外来入侵种防控,通过集中专项清除处置、常态化防控等举措,加强“红火蚁”、“福寿螺”“加拿大一枝黄花”等湿地内外来入侵物种清理,保护滇池沿岸湿地生态系统。

二、主要成效

(一)环滇池湖滨生态带实现初步闭合。通过多年持续的生态修复,滇池环湖已形成了平均宽度约200米的闭合生态带,植被覆盖率从2007年的约13.1%提升到现在的约81%,湖滨湿地每年可吸收水体中总氮1324吨、总磷74吨,发挥了恢复生态系统、涵养水土、净化水质的作用。

(二)滇池湖滨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植物物种从232种增加至303种,且喜清水的水生植物如海菜花、苦草、轮藻、马来眼子菜、穿叶眼子菜等重现滇池;鸟类从89种增加至175种,白眉鸭、彩鹮等9种以上国家级珍稀、濒危和保护鸟类在滇池及湖滨活动;现有鱼类26种,滇池金线鲃、滇池高背鲫、泥鳅、侧纹云南鳅、银白鱼、云南光唇鱼等6种土著鱼类得到恢复,滇池特有种——滇池金线鲃的濒危状况得到缓解。

(三)环滇池水陆生态系统重新联通。按照“科学规划、因地制宜、一段一策、分步实施”的原则,累计拆除滇池沿湖防浪堤约90公里,重新联通滇池水体与湖滨带陆域,形成水陆交错的湖滨生态结构,恢复滇池水域面积11.5平方千米,湖泊自然岸线率达到89%。

(四)湖滨自然景观不断改善。随着滇池湖滨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不仅增加市民休闲、游览空间,而且获得多项殊荣,滇池湖滨湿地被媒体评为“中国最美湿地”;斗南湿地荣获“2018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亚非中东地区(AAPME)”雨洪管理类杰出奖,晋宁南滇池国家湿地荣获野生动物、生物多样性、栖息地改善或营建类杰出奖。        

(任能旺)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