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培育新型劳动者 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回答了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发展什么样的生产力,怎样发展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打造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牢牢抓住新型劳动者这个关键环节,培育一批伽利略式科学家、熊彼特式企业家、鲁班式工程师为代表的新型劳动者。

打造一支新型劳动者队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厚植基础

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劳动者是具有能动作用的因素,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是全人类的首要生产力”。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是科技创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主体,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有大量的新型劳动者做支撑。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是更高素质的劳动者。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创造社会财富、创新驱动发展。既包括创新人才、战略人才,又包括工程技术人才、产业工人;既能引领世界科技前沿、创造新型生产工具,又能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熟练融合新的生产要素。只有培育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更高素质的新型劳动者队伍,并充分激发其效能,才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厚植基础。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培育新质人才,新质人才不同于以简单重复性体力劳动为主的普通型人才。今年3月,一家权威机构(人民智库)发布公众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认知调研报告。调查表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对那些掌握未来产业发展所需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劳动者产生新的需求,塑造出“充满新机遇、新潮流的就业市场”(66.57%),催生新的职业门类和就业岗位,产生“更加丰富的就业形态”(60.82%)。从而推动一大批劳动者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而自发接受教育培训,加快学习新技术,提高个人技能水平,产生“更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储备”(56.02%),成为推动要素优化、技术进步及市场制度改善的新型劳动者。

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形成新质生产力以高质量人才为支撑,不仅需要培育企业家人力资本,发挥企业家精神;而且还需要培育科学家人力资本,发挥科学家精神,把企业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结合起来,同时在形成新质生产力中还需要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

伽利略式科学家、熊彼特式企业家、鲁班式工程师是“关键主体”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畅通良性循环,不仅是强化资源协同配置、推动新质生产力升级迭代的坚实基础,也是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支撑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培育伽利略式科学家、熊彼特式企业家、鲁班式工程师为代表的新型劳动者,是形成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关键主体”,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变量”。上述报告有关人才的调查显示,受访者认为需要着重培养新文科和新工科结合的交叉学科人才、懂科技懂资本懂市场懂金融的战略企业家等“复合型人才”(75.55%);战略科学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等“创新型人才”(72.45%);卓越工程师、工程技术人才、技术工人等“应用型人才”(62.62%)。

培养打造新质人才,首先要深化人才体制改革,营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用人环境。调查显示,63.79%的受访者表示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强化人才和教育的支撑作用”。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深化人才体制改革,破除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营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用人环境。突出科技企业家的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把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结合起来,解决“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建设一支以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为核心的高水平人才队伍。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扩容升级各类人才计划,培育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人才和产业发展急需人才。

(作者:李芬,系武汉市委党校现代科技教研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