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党建创新 > 思政实践 > 正文

大思政课 | 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三重理路

“新思维”“新技术”与“新叙事”

幻灯片-大思政课

“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学校思政课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思政课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肩负着为党育才、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有鉴于此,在新时代数智化教育背景的形势下,我们要紧扣“守正创新”之原则,在发挥既有思政课建设传统优势的基础上,不断以“新思维”“新技术”与“新叙事”的视野探索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要义。

引入“新思维”,把握时代命题的精准走向

近年来,大数据、5G、云计算、云渲染、数字孪生、元宇宙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逐步成熟,这些火热的概念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群体。为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人心,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倡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研究受教育者的认知规律、思想动态和接受特点。作为信息时代人类科技的高阶产物,人工智能的发展,迅速而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信息传递和分享方式。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虚拟世界与现实人文之间的交互作用愈发凸显。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技术发展的方向,也预示着未来社会的发展将更加依赖于科技和人工智能的深度结合。在教育领域,“AI+人文”“AI+教育”已成为全球教育治理的重要课题,新时代高等教育主动融合人工智能的发展亦是大势所趋。这不仅是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符合现代高等教育的需求。通过主动融合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创新全方位的育人模式,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在思政课建设层面,我们更要进一步明确价值性和方向性相统一的原则、科技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从而更好地把握时代命题的精准政治站位与发展方向。

融合“新技术”,锻造智能思政的系统路径

在数智化时代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虚拟世界带来的风险与挑战已不可同日而语,新时代信息智能技术飞速发展。这就要求学校思政课建设必须因时而动,因势而新,要求教师必须主动拥抱新技术,探索与适应思政课堂的新方法和新路径。

师生协作,同行同向。通过课堂讲授、课后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的方式,多向度增加学生的获得感。积极运用时下流行短视频剪辑、AI流行软件(如绘图、配音等)、网络直播、弹幕互动等形式,充分发掘、创造智能思政的多重连结点,不断应用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过程和话语空间,以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与效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以下几条路径具体把关:第一,完善学生的思维图谱,强化其课程内容的因果序列链条;第二,课堂话语创新的同时,须注重意识形态层面的把关,内化于价值引领、价值判断的境界之上;第三,持续激活学生的热情,坚持复盘,重视反思的作用。最大限度发挥“师生协同”的效能,锤炼与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合作性、批判性与创新性思维。帮助学生既能理解并掌握课堂的理论知识与学科逻辑,又能正确应对智能时代的风险与挑战。

构建“新叙事”,叠合思政课堂的多维向度

在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有着深刻的影响。人工智能作为一门前沿技术,关涉到“课堂革命”与“课程叙事” 转化等方方面面。首先,人工智能的兴起给思政课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和方式。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与完善智能化的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拟态化、全面化、多样化、能动化的学习内容以及形式,以期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趣与参与度;其次,人工智能的发展为高校思政课打开了新视阈,提出了新范式,同时也带来了新风险,譬如人机关系、道德困境、伦理思辨、哲学难题等;最后,用反向思维推导,思政课或许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挑战和变化。通过思政课,学生可以从理论基础、政治学理、伦理道德、生活话语、时代话语等层面进行深度聚焦,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和价值观。

在具体的课程叙事过程中,引入多样的叙事手法,如故事讲述、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以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学生的参与度,将思政课道理讲活讲透讲深,最大程度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应用。但是,教师也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的个性化与趣味性的课程需求,须知简单化、速食化、碎片化的课堂叙事贻害无穷;另一方面,针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的人工智能风险,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识别与防范的重要阵地。我们需要正确因应与抵御新时代的意识形态风险与挑战。作为教育者则需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识别并抵制错误信息的干扰,同时,也要提高学生对人工智能伦理和社会影响的认识。

要而论之,在新时代背景之下,新思维、新技术和新叙事的相互作用,可以为思政课的内涵式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我们需要更加切实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关系以及教学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创新,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切实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理顺学校思政课建设“变”与“不变”的关系,方能更好助力思政课建设的守正创新,培育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作者:周维煦,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工智能时代舆论场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及其防范研究”(SCJJ23ND39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Y030222059002022)。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