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文化生活 > 正文

灵魂深处的悸动

——关于诗歌创作的体验与感悟

《缠绵远方》爱情诗集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以来,有很多读者来电来信询问,让我谈谈这些爱情诗是怎么写出来的?关于这个问题,我当即回复:诗歌中的爱情故事,都是来自我们的现实生活。对于创作来说,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正如美国诗人保罗·穆顿所说的那样:“读一首诗歌,进入时你是一个人,离开时你是另一个人。”

也有很多文友问,这本诗集为何名为《缠绵远方》呢?我觉得,用《缠绵远方》作为诗集的书名,一方面,这是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渴望;另一方面,更多的是表达了对一种理想爱情的憧憬与向往。

美国著名作家、哲学家梭罗曾经说过:“万物尊重虔诚的心灵。只要你对某事如痴如醉心向往之,便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扰乱你的内心。”生活会如此,诗歌也一样。内心有了固守和坚持,就会像郁郁葱葱的植物,向阳而生,有灵性,有力量。我深信,大家在阅读《缠绵远方》时,一定能感受到,这是一份从心底迸发出来的纯真信仰。

我钟情于诗歌,是从小受了《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的熏陶,以及泰戈尔、惠特曼、莱蒙托夫、歌德、拜伦、雪莱、裴多菲、普希金等诗人作品的影响,是这些中外优秀作品,给了我创作灵感、丰富了我创作营养。大家读一读《缠绵远方》就能知道,我创作的爱情诗歌,有很多都是从古典诗词里的爱情故事中衍化而来。比如《寻》这首诗,就是诗经《蒹葭》场景再现。当然,也要把自己的情感与理想追求,在诗歌里充分表达出来,做到在继承中扬弃,在尚古中出新。

关于诗歌创作体验与感悟,我选择了以下七首诗来阐释,或许能让大家从中看到一些端倪,得到一些启发。

一、从《诗经》中衍化

那个有露的早晨

我沿着诗行去追寻

千折百回的水湄边

你的歌声清亮如初

唱红了多少似雪芦花

唱落了多少似火晚霞

我远离水湄的天空

凝望你绰约的身影

我无舟可驾

只能远远蹑步于

你轻柔的叹息中

为你 我苦苦而来

为你 我苦苦追寻

那一方天 明明净净

那一方水 亮亮清清

你飘飞的头巾

你曾经的微语

在这明媚的季节里

流水一样的

从我身边款款而过

面对你的飘渺

面对你的犹抱琵琶

我只好寻找

千年前掩卷的

那首诗

这首诗写于90年代初,公开发表之后,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尤其受到那些正在热恋中的文学青年和大学中文系师生们的欢迎与好评。后来,我应邀到几所高校讲授诗歌创作,我就例举了《寻》这首诗的创作感受。

这首诗是在一个中秋的早晨写成的。那天,我去青弋江边晨练,远远看见一个身姿绰约的女子,静静站在河水边,若有所思、远眺前方,其身影与婆娑的垂柳倒映在水边,形成一幅天然的水墨画,给人有说不出的美感。眼前的景象,不正是《诗经》里常见的画面吗?“那个有露的早晨/我沿着诗行去追寻/千折百回的水湄边/凝望你绰约的身影”,这些带有浓浓的古典韵味的诗句,就这样自然从胸中流淌出来了。

后来研读《诗经》时发现,其真正流传下来的、感人至深的诗,还是那些爱情诗。《诗经》中的爱情诗,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与细节,就是这些爱情大都发生在河边,爱的歌咏有很多与河流、河水有关。比如:《蒹葭》《关雎》《柏舟》《汉广》等等,都是写河边的爱情,表现了爱情的柔媚、伤感和觉醒。自然,《寻》这首诗,也是深受《诗经》的影响,有很多诗句就是从《诗经》中衍化而来。“为你/我苦苦而来/为你/我苦苦追寻/那一方天/明明净净/那一方水/亮亮清清”,这都表明了去河边寻你、追你的信心和决心,凸显其对爱的执着与坚定。尽管由于各种原因,你从我身边款款而过,“我只好寻找/千年前掩卷的/那首诗”。这不是寻爱的结束,而是重新开始。今后,在人生的河流中去寻找爱的力量与源泉。

写诗,往往因一个场景、一个画面、一个典故,就能引发我们的灵感,产生创作的冲动。当然,这就需要生活的积累,需要创新的表达。

  二、融心声画意景情境为一体

《芦苇》

有水就有你的存在

有风就有你的摇曳

你从诗经里飞出

那个身姿绰约的少女

在水边守望

守望成恸人的诗行

蒹葭苍苍

芦花飞扬

一阵悠扬的笛声

从远处飘来

白鹭倏地成群飞起

排列成行

是谁在用苇膜

唱响生命的笛音

那是风中荡漾着

千年幽怨与期盼

绽放出的生命之花

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你与水为伍

伴水而歌

你生长在泽畔

用柔弱的手写下

自己一生的坚韧

独立与自强

芦苇,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她从《诗经》的风中淡淡地摇曳而出,临水而立的佳人倩影,时常映入我们的眼帘,于一帘幽梦的婉唱中,其音韵萦绕在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

这首诗也是写于90年代初,应该说上一首诗《寻》的续篇,寻求精神上的寄托。我从小在南方青弋江畔长大,对芦苇司空见惯。芦苇在水边生长,夏季里长势茂盛,到秋天芦叶渐黄。这时芦花飘飞、白鹭成行、临水而歌,秋意荡漾。

一个秋天的早晨,我到江边漫步,江堤边的芦苇随江浪摇曳,仿佛像一个人在诉说着相思之情。这一情景,让我即刻想到《诗经》里的画面,脑子里一下子就涌出这样的诗句:“有水就有你的存在/有风就有你的摇曳/你从诗经里飞出/那个身姿绰约的少女/在水边守望/守望成恸人的诗行”。此时,秋晨薄雾笼罩着一切,朦胧中,芦苇就像一位羞涩的少女,在江边缓缓而行。她若隐若现,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岸上。“在水边守望”,这种可望不可即的惆怅,与迷漾无边的秋色,有机地融为一体,让人感到丧魂失魄。这首诗就是通过对芦苇周边环境的描写,联想古人“千年幽怨与期盼”的情感脉络,最终“绽放出的生命之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从而创造出了一种迷离扑朔的艺术境界。

我们都知道,从《诗经》一直到后来的文学发展历程中,芦苇渐渐形成了特有的情感意蕴和人格象征。“你与水为伍/伴水而歌”,在情感上,芦苇经常寄托了离愁思乡的思想情感;而在人格象征方面,芦苇则主要体现超脱世俗、坚守节操的淡泊心境:“你生长在泽畔/用柔弱的手写下/自己一生的坚韧/独立与自强”。有评论家说,《芦苇》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关乎男女爱情,实际上,是对坚强的人格歌唱与呐喊! 我一直以为,写诗就是要融心、声、画、意、景、情、境为一体,才能与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铸就其精神家园。

三、借雨抒情 雨中生情

《雨秋》

带着月夜听琴的凄清

挂着孤苦的泪痕

当丁香花的幽香

弥漫到雨巷的尽头

秋的脚步就近了

秋的风情 在于秋雨

在于迷迷漫漫的秋雨

笼罩下的小巷

带着淡淡的思绪

游走在雨中

那雨便如此痴情地

润湿着你

一股醇醇的乡愁

即刻笼罩着你

于是 我对故土的眷恋

如同那雨打芭蕉

声声滚落在朦胧雨中

雨中的思绪

湿漉漉地带着泪光

黏着惆怅

飘向远方

是谁刻意制造出

秋风秋雨愁煞人的

时节

莫非这秋就是那

悱恻缠绵的雨季吗

这愁思溶入潇潇秋雨

渗入故土

兴许那一熟稔的蓝天下

会萌出一株火红火红的

相思树

雨,是自然界阴晴变化的一种现象,也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意象。从《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到唐宋诗词里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等等,涉及雨的诗词非常之多,举不胜举。“雨”一旦进入诗歌,作为情感表达的载体,便有了深邃的思想启迪和隽永的审美意味,从而给读者展现出广阔辽远而又厚重深沉的审美想象空间。比如:“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这是借雨诉相思。“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诗人在秋雨霏霏的夜晚,独坐孤灯下,对妻子的思念之情。由此可见,雨在这些诗词中,都充当了重要的抒情角色。

“青鸟不传音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同样,我在创作《雨秋》这首诗时,深受古典诗词的影响,也是借雨抒情,雨中生情。“是谁刻意制造出/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时节/莫非这秋就是那/悱恻缠绵的雨季吗”,这里的“雨”已经成为自己内心情感的场,并构成抒情的背景:“这愁思溶入潇潇秋雨/渗入故土/兴许那一熟稔的蓝天下/会萌出一株火红火红的/相思树”。

我创作的一些诗歌,有很多灵感来自古典诗词中的意境,加之对生活中的某些感悟,写起来自然水到渠成。同时我也要求自己,力争做到“爱古而不溺古,尊古而不迷古”,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四、发挥想象的张力

《如果》

如果你知道

这朵玫瑰为你而开

请你

小心地摘下

不要刺伤你的手

如果你知道

这首诗为你而写

请你

细细品味

将这诗蕴藏在你心灵深处

如果你知道

这颗心是为你而跳动

请你

轻轻地用你纤柔的手指

敲开我微闭的心扉

如果你知道

这所有的一切

因为了你

请你

请你在风雨兼程中

不要忘记我们

一路同行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会出现很多的如果。如果,从词性上来讲,可作连词,表示假设。这个词,给我们思维带来很多的想象空间,尤其对那些热恋的年轻男女来说,更是充满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热切期盼。

如果,这个词,想象空间无限、张力很大,很适合写诗。翻开古今中外的诗词篇章,发现很多诗人都写过《如果》,以此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与愿望。活跃于上世纪80年代的汪国真、席慕蓉等诗人,他们都写过这类诗,现在读来仍感人至深:“四季可以安排得极为暗淡/如果太阳愿意/人生可以安排得极为寂寞/如果爱情愿意/我可以永不再出现/如果你愿意/除了对你的思念/亲爱的朋友/我一无长物/然而/如果你愿意/我将立即使思念枯萎/断落”。席慕蓉用镜头般的语言,从自然界聚焦到人生,可谓妙手可得,为我们展现了爱情的力量。

《如果》这首小诗,也是用了四个镜头和段落排比的手法,抒写了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与向往。这里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也没有海枯石烂的信誓旦旦,只是借助于“如果”这个想象的空间和特有的思想张力,表达了内心情感世界。

我一直认为,写诗无需深奥,尽管有些浅显的诗作,但只要充满真情,总比那些故作高深、让人读不懂、看不明的诗作要好得多。因为,诗是传递情感的艺术。

五、一切景语皆情语

《飘出雨巷》

像是听到亲人的呼唤

走出迷茫幽深的雨巷

不再为凄楚飘零的

丁香而忧伤

不再为渐渐远去的

足音而惆怅

那漾起的一丝

一丝从心底泛出的涟漪

微笑着走向和煦的三月

徜徉在蓝色的海洋

那冷峻的目光

透视一切世俗的罗网

刺破市侩们的庸碌与虚伪

寻找那真挚情感的门窗

飞落在镇上的雪花

是冬天里的故事

在空旷而广袤的天地里

把那洁白的精灵

凝成串串泪珠

洒在这温馨的土地上

穿过田畴般的原野

袅袅地,如梦里涂满

柠檬汁诺言的炊烟

雾一样地

笼罩着田野

笼罩着村庄

那里有醉人的琼浆玉液

那里有合欢花蕊的芬芳

那里有河边浣纱妹子放歌的

倩影

那里有萋萋芳草清丽佳人

在水一方

还有那和风细雨中的蘑菇云

撑起一道人生的彩虹

悄悄地倾诉着青春的浪漫

还有那夕阳下悠悠的牧笛

似山涧中泉水

在潺潺地流淌

噢!不再为迟滞的足音而忧伤

在颓圮的篱墙下

把那万般无奈的凝视

深情地托付给远方的风

飘出这凄清而又寂寥的"雨巷"

巷,是指城镇中的街道。在北方叫胡同,南方称为巷。巷,直为街,曲为巷;大者为街,小者为巷。在南方,一旦进入雨季,烟雨朦胧,细雨飘巷,丁香浅绿,撩人情思。诗人戴望舒把“雨巷”组合在一起,较之单独的“雨”或“巷”,显得更有情致,更见迷蒙。他创作的《雨巷》,给我们展现了雨巷凝重悠长、油纸伞伴其前行、丁香姑娘或可相遇的场景,构成了一幅流动的、朦胧的、凄美的、写意的画面,如在眼前,又仿入梦境。雨巷的悠长、缠绵、沧桑、冷清,恰恰是诗人寂寥心情的最佳寄寓。

《飘出雨巷》这首诗,是从另外一个视角,来表达要“走出迷茫幽深的雨巷/不再为凄楚飘零的/丁香而忧伤/不再为渐渐远去的/足音而惆怅”的迫切心境,并通过春夏秋冬场景的转换和对美好人生的憧憬,“把那万般无奈的凝视/深情地托付给远方的风/飘出这凄清而又寂寥的雨巷”的期盼,最终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没有寂寞、前景宽阔而又光明的地方去,以此开启人生美好航程的愿望。

我写诗的体会,往往是读之他言、触景生情、浮想联翩,就像近代学者王国维所说的那样,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六、在古典诗词中挖掘

《黄昏剪影》

那个黄昏

你站成了夏天的影子

很长的岁月

如一首婉约的诗

浅斟低唱着

涛声依旧

你那一袭素裙

飘逸在朦胧的梦中

蓦然回首

已是残阳一片

淡云几朵

曾努力拨动封尘的故事

曾用心捧起无声的叹息

珍藏已久的记忆

默默折起这份温情

无语相对

黄昏徐徐落幕

一个瞬间与永恒

站成千年不变的雕塑

永远铭记在心中

黄昏,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但在诗人眼里,却是典型的情感符号、抒发情感的媒介,最能引起共鸣的意象。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描写黄昏的诗词无数,举不胜举,可以信手拈来。比如《诗经》中《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其意是:丈夫服役去远方,服役长短难估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呢?鸡已进了窝,太阳也向西边落,牛羊成群下山坡。丈夫服役在远方,教我怎能不想他?这可谓千古黄昏吟咏之祖,我们从中感受到,在暮色苍茫之中,思妇的那份情义与情思,具有永恒的感动力。

在古诗词的长河中,黄昏不仅仅是一个表达时间的概念,更是内蕴丰富的意象,多以“落日、余辉、夕阳、斜照、斜晖、日暮”等词出现,以此来表达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世界。如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李清照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等这些诗词,把一系列带有悲冷色彩的黄昏意象,以及孤寂凄苦的羁旅愁思,渲染得幽眇无边,扣人心弦,引人遐想,读后怎不令人柔肠寸断、哀婉悱恻?尤其是李清照把思妇的孤独凄凉写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从古到今,诗词中描写黄昏已有数千年,代代沉积,黄昏的内蕴不断延展。《黄昏剪影》这首诗,就是深受古典诗词的影响,不断从中挖掘、衍化:“那个黄昏/你站成了夏天的影子/很长的岁月/如一首婉约的诗/浅斟低唱着/涛声依旧”。旧体诗词走到今天,她的生命必将在新诗里得到延续:“黄昏徐徐落幕/一个瞬间与永恒/站成千年不变的雕塑/永远铭记在心中”。黄昏是古今诗人情感的催化剂,写不尽的诗歌,说不尽的黄昏!《黄昏剪影》表面上借景写情、写人、写物,实际上是对古人创作的诗词缅怀,更是对古文化的追忆。目的就是要在继承中扬弃,在尚古中出新。

七、抓住抒发情感的有效载体

《下雨的时候》

想你 总是下雨的时候

所有的忧伤与烦恼

已悄然退去

心中漾起无限的遐思

随伫立雨中的

花伞前行

下雨的时候 想你

所有的思念

所有的故事

总是在下雨的时候

骤然清晰

相识在雨中

等你在雨中

挥别在雨中

相聚 总是绵绵雨丝

像扯不断的缘分

等你 让泪水凝成

晶莹的琥珀

别离 总是雨水声声

敲打我流泪的心

总是在下雨的时候

拥有你

总是在下雨的时候

离开你

总是在下雨的时候

思恋你

雨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淡水资源。雨作为一种轻柔流动的物象和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呈现出丰富的人生意蕴和审美价值。当我们打开唐宋诗词,到处都能听得到雨声:“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韦应物《幽居》)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这显然是喜雨;“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这分明是愁雨。雨有时让人欢喜,有时使人忧愁,这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结合的反映。雨从一种不带有任何主观情意的自然现象,倒成了诗人抒发情感的有效载体,其特有的感受、体验、情绪和心态,很容易让读者在感情上产生强烈的共鸣,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魅力之所在的根本原因。

《下雨的时候》这首小诗,也是借助自然界的雨,来抒发心中无限的遐思:“下雨的时候 /想你/所有的思念/所有的故事/总是在下雨的时候/骤然清晰”,相识在雨中,等你在雨中,挥别在雨中!最后点题:“总是在下雨的时候/拥有你/总是在下雨的时候/离开你/总是在下雨的时候/思恋你”,通过雨这一具体的物象,把下雨的时候想你、思念你的情感,融入这首诗的主观情意之中。

以上是我诗歌创作的七个方面体悟。我一直认为,诗是抒情的艺术,是心灵的歌唱,是情景的交融。因此,我十分注重对诗的意境创造,力求语言朴实,意象鲜明,词句短小,节奏轻快。并通过比喻、象征、通感、比拟、意象结合等多种表现手法来反映自己的思想情感。同时,摒弃一切纯粹的形式和晦涩的表达,抛弃又承袭了先辈们的诗文典范。没有刻意的雕饰,没有虚伪的词藻。这些小诗,虽然称不上艺术珍品,但毕竟是从饱浸生活之泉的心中自然流露出来的,是灵魂深处的悸动:情是浓的,思是真的,爱是深的。

 (作者:陶建群,系资深媒体评论员、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首席研究员,该文选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集刊《文化传播》第9期)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