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路径探究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既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也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活力。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为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意蕴

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是广大乡村赖以生存的精神养分。乡村文化振兴对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实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乡村文化振兴是厚植乡村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悠久的农耕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根脉,优秀的乡村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思想智慧,维系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集体记忆,也镌刻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标识。振兴乡村文化是一条融合文化传承、文化治理、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之路,也是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深层动力和“铸魂工程”。

乡村文化振兴是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的重要途径。农民是乡村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和受益者。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能为乡村发展注入精气神,有助于维护乡村社会稳定、增强农民价值认同、提升农民精神追求,有助于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弘扬道德新风,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

乡村文化振兴是重塑乡村文化业态的重要载体。乡村文化不仅具有教化培育、信息传递、提升认知、推动发展等功能,还是一种“精神生产力”,这种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和实践形式,可以让农民既“富脑袋”,又“富口袋”。乡村文化振兴可以发挥“文化生产力”的物质力量,通过繁荣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提升乡村文化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然困境

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战略,“五大振兴”与实施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一脉相承,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当前,一些地方发展更多地注重产业振兴,片面认为只要有产业的振兴就会带来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文化振兴弱化的问题普遍存在,如文化振兴人才匮乏、基础设施存在短板、农民群众文化价值认同弱化等。

文化振兴人才相对匮乏。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离开乡村,造成了农村人口“空心化”,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成为农村人员构成的主体,留守人群缺乏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缺乏对乡村文化的深刻认知,使得乡村文化振兴失去内生动力。另一方面,与城市相比,乡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待遇还存在较大差距,对文化振兴人才吸引力有限,使得现实中真正愿意投身乡村、扎根乡村的人才非常稀少,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才力量不足。

文化基础设施存在短板。一方面,部分乡村忽视对文化设施的投入,导致农家书屋、乡村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等文化场馆缺失。另一方面,乡村文化设施使用率低,部分乡村文化场馆老旧、缺乏监管,使乡村文化设施既不能满足丰富乡民休闲生活的需求,又不能满足普及生产知识的需求。

农民群众文化价值认同弱化。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落后于城市建设。相对于都市文化和城市文明的一片繁荣景象,乡村文化则呈现边缘化和碎片化的状态。另一方面,随着土地流转、资本下乡等多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农民逐渐远离传统耕种,部分转型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土地要素”的剥离也使传统农耕文化逐步被新型乡村文化替代,各种与农耕生产相关的民俗活动正在失去生存的土壤。

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路径探究

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应充分认识文化振兴的重要意义,认真破解文化振兴面临的困境,打造文化振兴人才队伍,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厚植乡村文化自信,拓展乡村文化生存空间,留住乡风乡韵乡愁,提升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实施成效。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乡村人才回引培养机制。人才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要积极建立健全回引培养乡村人才的沟通机制,不断推动乡村人才队伍发展壮大。一是要组建抓乡村人才回引培养的领导机构、工作机构,明确主体责任、牵头责任、配合责任,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参与、统揽调度、抓实重点,将乡村人才回引培养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二是要细化落实保障措施,在金融、财政、土地等方面加强乡村人才服务保障,强化执行落实,推动各项重点措施高标准推进、高效率落实、高质量见效。

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乡村文化产业体系。改进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推动同乡村文化建设相互保障、相互支撑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坚持规划先行,以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目标导向,科学制定高水平的乡村文化设施体系建设规划,将乡村文化设施体系建设有机融入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加强乡村文化设施体系建设与村庄建设规划的有效衔接。二是坚持分类发展,优化乡村文化设施布局。坚持因地制宜,在不同层级的小城镇和特色各异的村庄,保护、利用和建设不同类型的文化设施,充分展示村史村情、乡风民俗等,使乡村文化设施充分发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主阵地作用。

厚植乡村文化自信,增强农民价值认同。农民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振兴乡村文化的中坚力量。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乡村文化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效激发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动力。一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教育,激发农民自觉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回归农村、建设乡村的广阔发展前景。二是培养农民的文化自信,提高文化素养。要将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鼓励农民主动创作优秀文化作品。各级政府要增加支持力度,积极鼓励文化创建活动,真正让农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拓展乡村文化生存空间,重振乡土文化生态。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要坚持重振乡土文化生态,整合乡村文化资源,传承乡村文化,持续拓展乡村文化的生存空间。一是重振乡土文化。充分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以乡村特色文化为基础,对传统技艺、乡风民俗、历史文化等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发展,使乡村文化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二是要重视乡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防止乡村文化遗产过度开发。要科学规划农村文化建设,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农村特色建筑和传统村落等乡村文化遗产,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对破坏乡村文化遗产的行为,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强化管理,以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的生存空间。

(作者:马德源 范阳阳,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所)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