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实践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思政教育的重要举措,促进了生态文明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发挥了重要的育人功能。其中,高校学生环保社团是组织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的重要平台,是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提高生态文明素养的重要载体,在组织和参与生态文明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育人的经验。本文从高校学生环保社团出发,以“绿色生态实践,红色团旗引领”为思路,通过生态文明实践凝聚青年力量,社团团支部建设引领青年思想,探索“一个中心、双线融合、主体协同、四位一体、五项保障”的生态文明实践与思政融合育人模式,助推生态文明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落地落实。
一、生态文明实践与思政教育融合育人模式的内涵
坚持一个中心,融合教育目标。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以培养青年学生能担当肯奋斗的社会责任感、时代使命感和提升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生态文明素养为目标,培育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新人。
双线同步提升,搭建教育平台。成立社团团支部,实行社团和社团团支部一体化建设。一方面在社会实践和环保志愿服务中宣传、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另一方面通过社团团支部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搭建生态文明教育载体和打造青年思政教育阵地,实现生态文明实践与社团思政双线同行、共同提升。
依靠三支队伍,协同配合育人。辅导员作为社团指导教师、环境相关专业教师作为专业指导教师、学生党员作为社团负责人和团支部书记,三支队伍在思想引领、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中协同配合,形成育人共同体。
推进四位一体,全方位实践育人。通过生态文明思想的宣传普及、环保科普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生态文明文化建设,实现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四位一体的全方位生态文明实践育人体系。
强化五项保障,确保教育实效。为提升育人质量,注重强化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师资保障、场地保障和活动质量保障。在学院党委领导下,校院团委指导下开展工作,选优配强指导教师和社团负责人,为社团开展活动提供学生活动经费、社团立项经费、社会实践经费,为社团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提供专门的活动场所,实行严格的活动审批程序,确保活动质量。
二、生态文明实践与思政教育融合育人的具体举措
(一)以生态文明实践活动为载体,打造凝聚青年服务力量的成长平台
社团+校园文化,开展校内生态文明教育宣传,协助建设生态文明校园文化。组织开展“全国大学生绿植领养”“光盘行动”“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调研”“快递盒换种子”“生态文明知识竞赛”“生物多样性宣传”“垃圾分类广告设计”等系列活动,带动校内师生养成健康的绿色生活方式,共建绿色校园。以生态文明思想为主题建设生态文明校园文化阵地,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十个方面展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作为师生学习生态文明思想、展出环保作品、开展环保交流的重要载体,成为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文化阵地。
社团+志愿服务,开展环保科普志愿服务,助力提升青少年和居民生态文明素养。深入周边中小学常态化、系统化开展环保科普志愿服务课堂,进行青少年环保素养调研,着重加强对中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走进社区开展环保宣传活动,传播绿色环保生活理念,号召居民参与社区环境治理,动员居民做生态文明思想的践行者。开展环保农村行活动,开展农村污水、土壤、大棚蔬菜废弃物、农田废弃物等调研,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宣传。
社团+社会实践,拓展渠道,加强合作。加强与环境学会、各级团组织的合作,组织参与“大学生志愿者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环境保护资助行”“种子力量—大学生环保支教活动”“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美丽中国青春行动”“‘核’你一起碳中和碳达峰宣讲服务队”“保护母亲河”“法护黄河青春行”等项目,项目化推进环保科普社会实践活动,多角度、全方位宣传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文明建设。
社团+创新创业,以学科专业为依托,实现生态文明实践与双创融合。积极引导学生深化环境科学专业知识,组织开展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调研、黄河红色研学路线调研、农村污水调研与治理、东平湖水环境安全与公众健康教育等社会实践活动,并以此申请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创业帮扶项目,参加学科竞赛等,实现生态文明实践与大学生科创能力进行融合提升。
(二)以社团团支部为载体,构建生态思政教育阵地
社团团支部将加强团员青年生态思政教育作为团支部工作重点,扎实推进团支部成员的思想建设,深入挖掘“六·五环境日”“节水周”“地球一小时”等环保纪念日的教育价值,组织开展“助力碳达峰 我们在行动”“美丽中国 青春担当”等特色团日活动和专题研讨等主题活动,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青年成长,不断提升团员青年的理想信念和生态文明意识,激发团员青年建设美丽中国的担当作为精神,发挥社团独特的生态思政教育价值。
三、生态文明实践与思政教育融合育人的建设思路
(一)加强思想引领,保证正确方向
正确的思想引领是确保高校学生环保社团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凝聚育人合力的根本保障。深入思考高校环保社团特色团支部的历史使命和定位,不断提升团支部工作水平,为青年学生的发展奉献力量。进一步强化思想引领,提升思想引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守正创新拓宽服务领域,遵循思政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提升实践育人实效。充分发挥团组织在学生社团中的政治功能,带领团员青年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组织开展特色团日活动和形式新颖的主题活动,将生态文明实践和思政教育育人全面融入“大思政”教育格局。
(二)加强品牌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
紧紧围绕践行中国梦、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等理念,坚持以专业出特色、以创新促发展,引导社团成员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工作,深入打造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品牌,着力培养有思想、有能力、有活力、有担当的志愿服务先锋队伍,实现青年价值。以项目化开展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将专业学习内容与社会实践内容相结合,组织社会实践队伍,做实常规项目,如青少年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环保科普、种子力量环保支教、大学生在行动、保护母亲河等,不断提升社会实践的专业化水平。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工作质效
选优配强指导教师、专业教师和学生骨干队伍。实行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双指导教师,聘请环境科学专业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根据指导教师科研课题组建社会实践队伍,提升社团活动专业性和长效性。对学生负责人进行严格的把关审查,选拔思想政治素养过硬、综合素质优异的学生党员担任负责人,确保社团管理者有把握社团运行和思想引领的综合能力。强化对社团骨干的培训和指导,提升他们的生态文明素养和实践能力,使其充分意识到自身的育人使命,主动担当育人职责,从而更好地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学生社团实践育人中。
(四)加强理论研究,指导实践促提升
围绕生态文明实践、生态文明教育、环保社团建设、实践育人等问题开展精品项目、工作案例、创新项目、课题研究等,深入探索生态文明教育和实践育人的理论体系,明晰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意蕴,撰写生态文明实践的典型案例,探究生态文明实践育人的实践路径,不断提升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聊城大学 张秀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