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领军人物 > 正文

石建勋: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

【智库者说】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地缘冲突引发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断链阻链的风险加大。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达国家不断优化产业和人才政策、强化科技竞争手段,对全球人才和创新资源虹吸效应增大。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作为科技创新资源富集地区的长三角,肩负着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任。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至今恰逢十周年。站在十年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新起点上,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应充分发挥长三角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人才优势,吸引全球先进生产力要素持续流入,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

以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抓手,加快推进长三角地区制度型开放。通过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外资企业能够利用我国完备的产业体系、丰富的人才资源,共享我国发展前景和巨大市场,使我国能够更好吸引全球优质资本和创新成果落地生根。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区域要积极推进高层次协同开放,推进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自贸试验区改革经验互学互鉴和复制推广,努力成为畅通我国经济大循环的强大引擎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

加强科技创新国际合作,努力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长三角地区亟须通过聚集全球科创要素,加快建立完善跨区域、跨部门机制,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形成区域创新协调联动共享机制,跨区域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现强强联合,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营造更具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更好联动长江经济带、辐射全国。深化国际科技合作,联合构建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的若干创新联合体,实现项目、人才、基地、资金一体化配置,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探索建立国际化协同创新的合作机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长三角区域成为以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动力源。

增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协同性,提升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完备的产业体系,是我国吸引高水平全球创新资源、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的关键优势。目前来看,长三角地区初步形成了三省一市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各扬所长的产业布局,为吸引全球新质生产要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产业各具特色、各有优势,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环境条件等比较优势,发挥省际毗邻地区的天然区位优势,探索建立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共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进一步提升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努力提升配置全球资源能力和增强创新策源能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长三角区域产业集群,高标准建设全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持续深化改革,进一步优化长三角地区的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是指市场主体开展经济活动的外部环境条件总和。从本质上看,营商环境是各种生产关系的系统集成,既涉及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产业发展、创新要素配置,又涉及市场监管、社会信用、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便利程度,等等。面临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机遇、新挑战和新任务,长三角地区要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掌握主动,用好全球创新资源,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取得新突破。亟须加快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持续优化有利于全球人才流动和创业就业政策,吸引和促进世界各类先进生产要素源源不断地进入长三角地区,实现与我国新质生产力相关要素的有机结合。

(作者:石建勋,系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