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构筑向西开放战略新高地 开拓西部大开发新局面

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在国家安全与长远发展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时强调,“要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提高西部地区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促进西部地区不断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构筑向西开放战略新高地,有利于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促成我国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引领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进步。为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我们要进一步强化西部地区向西开放的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高地建设和优势产业建设,高质量建设好西部大开发的联通“强支撑”、创新“新动能”和合作“宽领域”,助力开拓西部大开发新局面,奋力谱写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篇章。

加强向西开放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开拓西部大开发新局面塑造联通“强支撑”。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促进西部地区“引进来”“走出去”“外通内畅”的根本保证,也是高质量推动西部地区向西开放合作的重要基石。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府要积极争取国家层面的西部陆海新通道重点新项目,争取专项资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贷款等资金,以PPP合作模式加快与社会资本合作,扩宽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渠道,要以国际性航空、铁路、高速公路为建设重点,加快构建西部“通道+枢纽+网络”一体化区域交通网络,积极推进北部湾国际门户港的专业化、智能化、自动化改建扩建项目,加快提升西部地区陆港、海港等关键物流枢纽的多式联运和高效集疏运能力,推动国内物流设施与国际标准接轨,完善铁海联运的单证、金融、保险服务联动管理制度,积极创造低成本、高效率的国际交通物流运输环境,充分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在西部地区连接“一带”与“一路”和加强东西合作的纽带作用。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西部地区要围绕“重点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空间梯度格局,布局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将新型基础设施纳入西部城乡建设规划,深入推进“宽带中国”战略,加快提升西部地区高速宽带网络覆盖度,借助新一代数字技术加快建立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共用的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货运数据交换平台,做好通道沿线进出口数据监测分析,增强货运电子单签发和交换等功能,构建新通道货物全程溯源新体系,全面提高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合作的质量和效率。

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西部地区要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和我国显著的制度优势,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实行制度型开放,要以建立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国别合作园区等区域平台为重点,不断完善重要产品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现代化改造,同时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等国际化合作平台,积极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促进西部地区产品服务源源不断“走出去”,大力支持科技交流大会开展,不断提升开放平台的能级和影响力,将西部地区打造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加强向西开放人才高地建设,为开拓西部大开发新局面激活创新“新动能”。

人才是一个地区创新发展的关键,西部地区加强向西开放和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离不开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要素支持。

加强国内聚才引智。积极组建“区域平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开展东西部协作“百村振兴计划”,创新性实施“异地跟岗”模式,建立各级“飞地人才信息库”,破解西部基层干部能力不足问题;通过建立“紧缺型人才目录”、制定“一人一策”引才方案,开展“东部博士西部行”等活动,并在“杰青”“青年长江”等人才成长通道方面适度向西部倾斜;加快西部地区全国重点实验室、省级实验室、海外联合实验室等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科技园、产业园和联合培养项目,构建“实验室+高水平大学+科技领军企业”载体集群,充分利用国内厚实的人才储备力量。

完善国际人才引用机制。积极制定发展相关法律法规,扩大免签政策范围,简化办理手续,压缩审批流程,加快设立面向海外人才子女的高端化托育机构、国际学校,为海外人才及家属提供出入境、就业创业、安居发展的全方位服务,切实将西部地区打造成为全球新兴凝贤聚才之地。

加强自主育才能力。深入推进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工作,加大“优师计划”向西部地区倾斜的力度,对西部地区院校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授权点给予政策倾斜,加快区域内高校“双一流”建设,同时,西部高校要积极主动适应西部地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涉外法律、金融等领域国际化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开发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竞争优势的专业课程,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建设制度,鼓励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鼓励人才出国访学,重视学生的“全人培养”,培育多样性开放型人才。

加强向西开放的优势产业建设,为开拓西部大开发新局面构建合作“宽领域”。

西部地区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可以充分利用地方资源禀赋,增强地方品牌效应,提升向西开放的市场竞争力,为西部大开发吸引更多有效投资和合作。

强化发展现代制造业西部地区要围绕国家现代先进制造业布局产业链供应链,提高高新技术制造业比重,加快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等9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紧抓大数据、智能化等“风口”,不断塑造“研发在中心、制造在周边”的产业分工体系,构建联动西部地区汽车、电子、装备制造等优势制造业的集群区,以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为重点领域,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为重要出口制造品,建设中试基地和制造产业转移转化基地,打造国家制造产业链供应链保障基地,加强与欧盟、东盟等区域的现代制造业合作交流和制造产品贸易往来。

加快发展特色文旅产业。大力发展文创衍生、影视传媒、康养度假、红色旅游等文旅服务业,加强文旅品牌专线建设与推广,借助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国际旅游博览会等契机,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开展旅游合作项目等方式,推动云平台、虚拟现实、全息互联网、数字孪生等技术组合运用,倾力打造“云观展”“VR文旅”“虚拟空间”等跨次元虚实共生文旅体验产品,开创“科技+旅游+文化”新模式,加快西部地区与中亚、欧洲的文化交流与旅游合作,助力提升丝路文旅融合发展效率。

积极发展绿色能源产业。西部地区要积极促进煤炭、钢铁、化工、有色等行业能源消耗结构调整,积极开发当地丰富的水能、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促进建立综合性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并借助绿色、低成本的新能源电力,积极引进并落实“东数西算”工程,鼓励绿色能源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形式多样、机制灵活的绿色能源研究中心、清洁能源联合实验室等聚焦“双碳”目标的新型能源研发机构,加速释放能源创新动能。 (作者:何雄浪,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月书,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科研助理)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