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中欧关系的稳定发展与广阔前景

【摘要】作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的两大力量、支持经济全球化的两大市场、倡导多样性的两大文明,中欧关系的发展关乎世界未来走向。中欧双方之间“共识”永远多于“分歧”、“合作”永远大于“竞争”,中欧要以对话增进理解,以合作化解分歧,以互信消除风险,充分利用广泛共同利益和巨大合作空间推动经济互利合作,推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为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进步作出新贡献。

【关键词】中欧关系  利益共同体  交流互鉴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2024年5月,应法兰西共和国总统马克龙、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武契奇、匈牙利总统舒尤克和总理欧尔班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开启了对欧洲三国的国事访问,将中欧交往势头推向新高潮。中欧作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的两大力量、支持经济全球化的两大市场、倡导多样性的两大文明,中欧关系的发展关乎世界的走向。此次中欧元首外交,以对话增进理解,以合作化解分歧,以互信消除风险,深化传统友谊,提升战略定位,拓展务实合作,成功引领中欧关系持续健康发展,为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中欧多领域合作保持良好势头

中方坚持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定位,期待欧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伙伴。中欧双方以合作对话为主基调,聚焦互利共赢合作,多领域合作保持良好势头,取得显著成效。

充分利用中欧市场,打造利益共同体。习近平主席强调:“中欧双方应该坚持伙伴定位,坚持对话合作,深化战略沟通,增进战略互信,凝聚战略共识,开展战略协作,推动中欧关系稳定健康发展,为世界和平和发展不断作出新的贡献。”近年来,中欧贸易虽偶有波动,但积极向上的总体态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双方已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2023年中欧双边贸易额高达7830亿美元,是2003年的6.3倍。2024年5月,黑河和黄骅港等地的中欧班列首次开行,至此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9万列,运送货物超870万标箱、货值超3800亿美元,到达欧洲200多座城市,带动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在动荡世界中构筑起一条安全畅通的产供链生命线。高科技产品成为中欧贸易的重点。据欧盟中国商会介绍,目前超过四分之一的中欧贸易产品是高科技产品,其中光伏、电池、电动汽车等绿色产品份额稳步上升,中国企业正为欧洲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实现零碳排放作出贡献。欧洲专利局专利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收到来自中国的20735项专利申请,创历史新高,较2022年增加了8.8%,较2018年增加了一倍多。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阻力的当下,中欧经贸能够逆势上扬,说明中欧合作的脚步没有停歇,双方都充分认识到只有合作才能实现共赢。

坚持合作对话,共同维护全球和平稳定。没有和平,不可能有稳定的发展;没有发展,难以确保持久的和平。习近平主席强调,中欧双方“有责任共同为世界提供更多稳定性,为发展提供更多推动力”。当前,中欧在维护和平、促进开放、坚持多边主义、合作对话等方面已拥有广泛共识。在全球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中欧双方更是展现出坚定的合作意愿,双方在疫苗研发、生产、分发等各个环节紧密合作,共同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中国向欧洲多国派遣抗疫医疗专家组,提供必要医疗物资援助,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共建“一带一路”项目在欧洲多国落地生根,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也为更多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这些合作成果,进一步巩固了中欧双方的友谊与合作,也为全球和平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积极倡导文明互鉴,加强人文交流互促。人文交流是中欧关系的重要基石。习近平主席指出,中欧是“倡导多样性的两大文明”,“双方还要加强人文交流,便利人员往来”。中欧已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文交流局面,合作领域包括教育、文化、体育、青年、科技等。为促进人员交流与往来,中国对法、德、瑞士等欧洲11国试行免签政策,简化来华签证手续。自从2018年起,有欧盟居住许可的中国籍公民(包括香港公民)的数量每年累计达到100万,位居欧盟“外籍”居民数量前列。在教育领域,中国已与20多个欧盟成员国签订相互承认学位、学历和文凭的协议,欧洲在华开设了法语联盟、歌德学院、塞万提斯学院等文教机构,中国高校在欧设立了200多家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文化领域,中欧双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项目,互设文化交流中心,搭建文化交流桥梁,不断夯实双边关系的民意基础,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

坚持对话合作,推动中欧关系行稳致远

中欧合作是机遇而不是威胁。中欧都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多边治理的坚定践行者。从历史和现实维度看,中国始终将欧盟视为国际格局中一支战略性力量,一直把发展中欧关系视为中国外交优先方向。中欧双方首先是伙伴,“共识”永远多于“分歧”、“合作”永远大于“竞争”。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彰显了中方的鲜明、一贯立场。在双方推动下,中欧战略、经贸、绿色、数字领域高层对话取得丰富成果,中欧关系呈现巩固发展的积极态势。中欧双方虽然在历史文化、发展水平、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彼此并不是竞争对手,不能因为竞争而减少合作,也不能因为存在分歧就进行对抗。近年来,中欧贸易额屡创新高,双方就国际和地区问题保持沟通协调。事实证明,中欧双方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长期积累的合作基础,更有着高度互补的发展优势。为此,中欧应当奉行开放政策,携手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维护自由贸易。中国支持欧洲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也愿对接欧盟“全球门户”计划,积极发挥各自所长,一道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

中欧关系是伙伴而不是对手。当前,中欧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交流合作的格局,特别是在经济领域,中欧具有高度互补性。习近平主席提出“愿将欧盟作为经贸合作的关键伙伴、科技合作的优先伙伴、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可信伙伴”,其中“关键”“优先”“可信”,描绘了中欧经济合作美好愿景,凸显中国同欧盟开展互利合作的积极意愿和真诚姿态。这三个“伙伴”关系定位明确,一定程度上回应了欧盟方面的关切,更释放出“追求互利共赢,实现共同发展”的积极信号。随着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市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越来越多欧盟企业以实际行动,来华开辟合作新领域,创新合作新形态。中欧关系有着强大内生动力和广阔发展前景,中国式现代化和欧洲一体化是中欧着眼各自未来发展作出的战略选择,双方应该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积极探寻发展战略对接的契合点、加强互利合作的空间。

中欧双方有责任共同为世界提供更多稳定性,为发展提供更多推动力。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联合体,中欧双方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合作什么,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中欧选择对话合作,阵营对抗就不会形成;中欧选择和平稳定,新的冷战就打不起来;中欧选择开放共赢,全球发展繁荣就有了希望。中欧关系的良好发展离不开独立自主、相互尊重、互利合作。伴随着中欧合作关系愈发深入,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以实际行动开辟新领域、打造新模式,形成更具影响力的共同体。中欧更应该互相尊重,相互支撑,实现共同发展,为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注入力量。

以全方位合作拉紧中欧利益共同体的纽带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面临的风险挑战增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之下,中欧更应以全方位合作拉紧中欧利益共同体的纽带,携手共促中欧合作更上新台阶。

在经济发展层面,充分利用广泛共同利益和巨大合作空间加快推动经济互利合作。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为世界经济发展换装新引擎。产业变革带动和促进了中欧发展,中欧也从中获得各自的机遇与优势,共同推动全球产业升级。中欧双方要在各自产业升级进程中寻求与对方产业的合作空间,共同做大经济蛋糕,利用各自禀赋、通过合作来实现共同繁荣,而不是通过恶性竞争等政策。如欧洲的空客公司在天津建立了组装厂,中国的宁德时代在匈牙利投资电池生产厂,这不仅节约了劳动力成本,提供了就业机会;也赋予企业新的发展空间,带来更多物美价廉的商品,提升了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又例如,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绿色债券发行,中欧多边和双边金融合作机制逐步完善,中国在国际可持续金融标准制定方面受到国际资本市场认可,也同时为海上风电项目、太阳能发电项目、轨道交通项目提供了支持。中欧商贸物流合作园区已成为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中欧企业双向互动平台,比亚迪、亿纬锂能、欣旺达等中国“电池天团”落地匈牙利,蔚来也在匈牙利建设加电产品的欧洲制造中心、服务中心和研发中心。匈塞铁路、贝尔格莱德环城路、萨瓦河特大桥、斯梅代雷沃钢厂等中塞成功合作案例不胜枚举。这些例子印证了中欧之间有着广泛共同利益和巨大合作空间。此外,还要积极促进中欧班列沿线国家海关间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加强海关交流合作,提升中欧班列跨境运输便利化水平。巩固和强化中欧科技创新纽带,聚焦数字经济、绿色制造等领域,加强沟通交流、产业协作,推动产业标准互认互通,提升供应链和物流网络兼容水平,共同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打造中欧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加强中欧科研合作,支持中欧大学、科研机构之间开展更多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支持中国企业在欧洲或欧洲企业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促进跨国产学研合作。加强中欧共建“一带一路”,把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发展需求与中欧合作结合起来,把中国的产能优势、产业转移和欧洲国家的投资管理、地缘优势结合起来,携手拓展第三方市场。

在政治互信层面,求同存异,增进互信,携手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增加,利益交融前所未有。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中欧作为两大政治力量,没有地缘战略矛盾,双方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由于各种客观差异,双方在一些问题上看法不同很正常,但应通过加强互信和对话协商来管控分歧。这不仅需要双方通过加强交流来抑制消极认知,更需要通过建立危机和分歧管理系统来更新互动模式。中方愿同欧方加强沟通协调,以对话促合作、解分歧,反对把经贸、科技合作泛政治化、泛安全化,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为合作创造有利环境,确保中欧关系行稳致远,为变乱交织的国际局势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

在文化交流层面,构建人文交流对话机制,持续开展人文交流系列活动,推动文明互学互鉴。总的来看,从历史中走来的中欧人文交流呈现出互补性和实用性。早在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法国就以中国的政治实践作为改变当时法国社会困局的理论参考,甚至试图以中国为样本进行相关实践,在欧洲掀起持续一个世纪的“中国热”。而从“洋务运动”开始,近代中国也开始大规模学习西方先进技术。随着世界发展与时代进步,中欧人文交流互鉴日益密切,成为中欧更广泛领域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欧人文交流合作正在展现新的意义。如何推动双边跨境流动的便利性,促进中欧公民往来和融入,双方还有很多改进空间;如何通过合作取长补短,提升各自教育水平和创新能力,双方还有大量合作机会。为此,中欧要扩大文明对话、促进民心相通,通过互办文物展、图书展、电影节、艺术节、音乐节以及文化年、旅游年等活动,推动文明互学互鉴和文化融合创新。在中欧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框架下,继续进行中欧教育政策对话,扩展中欧教育体系的兼容性。持续探索便利中国和欧盟公民相互往来的方式,为双方公民旅游学习、投资兴业提供更多渠道。继续探索中欧媒体视听合作,共同举办多种形式的媒体交流活动,共同举办多方参与的媒体传播论坛,共同讲好中欧合作故事。持续举办中欧文化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就中欧之间文化遗产保护、文创产业合作、城市形象树立等方面进行观点交流和经验分享。以2024年巴黎奥运会和2026年米兰—科尔蒂纳丹佩佐冬奥会为平台,深化中欧体育合作,从足球、篮球、排球等到乒乓球、网球、冰壶、冰雪等各领域,加强体育政策、赛事、人才培养、群众参与等全链条合作。中国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开展交流对话,在互学互鉴中共同进步,不断夯实民意基础,拉紧友谊纽带,为中欧关系发展提供新动力。

(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寰宇平:《坚持正确定位,增强中欧关系的稳定性》,《人民日报》,2024年5月6日。

②王朔:《中欧合作的历程、成果与展望》,《人民论坛》,2022年11月上。

责编/谷漩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银冰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