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指出,要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得天独厚优势,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山东港口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鼓足了干劲。
“山东港口将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锚定‘四个一流’的发展目标,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扎实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港口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从单一的港口运营商向供应链综合服务商的转变,推动港口管理运营更上一层楼,为国家发展贡献更多港口力量。”山东省港口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霍高原表示。
今年是山东港口一体化改革发展的第五年,近五年来,山东港口货物吞吐量连跨五个亿吨台阶,2023年完成吞吐量17.1亿吨、集装箱量4132万标准箱,同比分别增长5.6%、10.8%。作为龙头的山东港口青岛港更在一体化格局中实现综合实力的快速提升,集装箱吞吐量接连超越釜山港、广州港,跃居全球第五位。
港口“舰队”握指成拳
建设世界级海洋港口群,是山东适应新形势、抢抓新机遇、打造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重要举措。
2019年8月6日,山东港口在青岛挂牌成立,全省7个城市的沿海港口告别了同质化发展、无序竞争的局面,世界级海洋港口群的雏形就此诞生。这个庞大的港口“舰队”在山东港口的掌舵下,迅速形成了“以青岛港为龙头,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渤海湾港为延展,各板块集团为支撑,众多内陆港为依托”的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
从定义来看,港口群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地理位置相近,经济腹地相似或相同,集疏运等外部依托条件相似,存在一定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若干港口组成的群体,是区域港口功能提升、竞争力增强的表现,是统筹区域港口发展关系、推动港口协调发展的高级形态,也是合理配置区域港口资源、提高对腹地服务效率的重要发展方式。
前不久,“青岛港—日照港”淡水河谷BRBF转水项目正式落地,将在青岛港加工完成的BRBF成品矿转水至日照港,再经铁路运输至腹地钢厂客户,成为世界级海洋港口群握指成拳、形成合力的一个缩影。
经过近五年的发展,山东港口海向增航线、扩舱容、拓中转,航线总数超过340条,陆向开班列、建陆港、拓货源,布局建设50个内陆港,开通100条海铁联运班列,海铁联运箱量连续保持全国沿海港口第一,吞吐量增幅连年超过全国沿海港口平均水平,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以最具代表性的集装箱业务为例,2023年山东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132万标准箱,较成立时增长40.9%。
在一体化更大平台之下,原有各大港口的枢纽功能也得到了重塑和强化。全球前十大沿海港口中,中国有8个港口上榜,而山东占了3个,分别为青岛港、烟台港和日照港。去年发布的《世界一流港口综合评价报告》显示,青岛港超越安特卫普港,在世界一流港口“前列”中实现进位争先,位列全球第七。
智慧绿色全面迭代
推动传统港口向智慧绿色港口迭代升级是建设世界级海洋港口群的重要支撑。
在日照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连钢创新团队”带头人、山东港口高级别专家张连钢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自主创新之路。这个由传统码头改造升级的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正是通过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典范。
自成立起,山东港口就在战略层面提出建设国际领先的智慧绿色港、物流枢纽港、金融贸易港、产城融合港、邮轮文旅港,并把国际领先的智慧绿色港置于“五个国际领先”首位。
近五年来,山东港口下大力气自主研发新技术,推进先进技术国产化替代,打破关键技术被掣肘的困境,实现了底层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同时构建绿色低碳集疏运体系,推动绿色低碳用能格局,集聚绿色转型最大合力,打造智慧绿色港口建设的“山港样板”。
去年底,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三期)投产运营,标志着我国在自动化码头建设领域有了完全自主可控的整套解决方案,形成了港口领域的新质生产力。三期码头拥有智能管控系统(A-TOS)、水平运输智能控制系统(A-ECS)、操作系统及数据库应用、自动化电控系统、自动化轨道吊高效直流供电系统、关键核心零部件等六大自主突破、12项创新攻坚成果,将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如今,这样智慧绿色的港口生产场景,不只发生在青岛港,而且在山东各大港口全面铺开。从日照港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码头,到烟台港“全系统、全流程、全自动”干散货专业化码头控制技术,再到渤海湾港全球首台自动化门机,其背后都有“连钢创新团队”合力攻坚的身影。
构建全产业链生态圈
衡量世界级海洋港口群能级的除了规模,还有发展质量。
港口作为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是活跃全球经贸往来的关键节点。就在几天前,中国北方生活消费品分拨中心济青双中心投产,标志着山东港口初步建成以济南、青岛为中心的生活消费品仓储分拨生态链,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而在山东港口一体化改革之前,各港口70%以上的利润还是来自装卸等传统业务,新兴业务的贡献率不到30%,金融、贸易、航运占比与吞吐量地位并不匹配。相比之下,世界公认的国际航运中心伦敦港,其年吞吐量只有5000多万吨,装卸业务只贡献了5%的利润,其余95%的利润来自金融、贸易、航运服务等高端服务业态。
一体化以来,山东港口将各港口独立运营的物流、贸易等100多个业务单元进行再整合,先后注册成立投控、贸易、航运、物流等12个板块集团,建设面向上合的能源交易中心,打造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设立港信期货公司,开展保税原油混兑调和、保税船供油、保税原油期货等新业务,开启了从装卸港向物流港、贸易港、金融港升级的征程。
以贸易为例,山东港口国际贸易集团成立仅4年,全面融入港口原油、铁矿石、煤炭等30个货种400多家上下游企业,累计为港口贡献吞吐量超6300万吨,为地方贡献外贸进出口值超467亿元,所在的山东港口西海岸大厦已经发展成为一座年营业收入破千亿元的“千亿”楼。
当前,山东港口正加快由单一港口运营商向供应链综合服务商的转型,集聚医养、金融、航运等产业综合体和新能源发电等智慧项目,构建以自身为核心的全产业链生态圈。根据发展规划,到2035年,山东港口传统业务和新兴业务对集团贡献率将变为3:7,即传统业务占30%,新兴业务占70%。(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