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品牌智库 > 正文

破解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瓶颈制约

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

准确把握关键问题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选择。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世界主要工业大国纷纷加强前瞻谋划和政策支持,抢占竞争制高点。传统产业不仅是支撑经济增长、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还能为先进技术与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市场空间,其能否适应全球产业科技发展新趋势,适时优化升级并形成优势产业,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构建大国竞争优势的重要举措。当前,全球产业链重组、供应链重塑、价值链重构不断深化,推动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我国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重要性明显上升。必须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提高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形成全球竞争新优势提供重要支撑。特别是要把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传统产业体量大,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础,直接关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目前我国传统产业“大而不强”“全而不精”问题仍然突出,低端供给过剩和高端供给不足并存,巩固提升竞争优势面临较大风险挑战。必须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更好推动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注意把握几个关键问题。一是顺应产业和科技变革大势。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更好发挥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动传统产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二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让“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形成合力。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产业要素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力破除制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弊端,有效破解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瓶颈制约,推动传统产业用工、用能、物流等成本不断降低。三是以需求为导向优化供给。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更加注重对接消费需求,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四是注重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先进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市场空间,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也离不开传统产业在生产工艺、制造设备、关键零部件等方面的支撑保障。要推动新旧动能有序转换,推进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实现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双赢。

找准转型升级方向

瞄准高端化,促进结构升级。强化传统产业基础支撑体系,培育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优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薄弱环节攻关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强化需求和应用场景牵引,优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科研任务组织方式,深化重点产品和工艺“一条龙”应用。推动优势领域新技术新产品创新迭代,提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聚焦消费升级需求,通过先进标准体系倒逼质量提升、产品升级。完善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管理制度,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

瞄准智能化,促进数实融合。实施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进企业智改数转网联,加快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全面深化管理、生产、经营、研发等环节数字化应用与改造,打造数字车间、智能工厂、企业上云等示范标杆。建设一批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整体推进数字化转型。

瞄准绿色化,促进节能降碳。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提高传统产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构建绿色低碳发展体系。推进节能减排改造,建立健全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积极培育绿色服务机构。强化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培育创建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探索建立“近零排放”工业园区。

瞄准融合化,促进模式创新。推进传统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传统制造模式加快向“产品+服务”“制造+服务”等模式转型。推进重点行业融合互促,实现能源资源梯级利用和产业循环衔接。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推进个性化定制、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在传统制造业领域深化应用。创新协同制造服务,提升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现代物流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水平。鼓励企业开展技术产品跨行业交叉应用,拓展传统产业技术产品价值空间。

瞄准集群化,促进融通发展。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积极引导产业链“链主”企业联动上下游企业开展协同改造。加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形成覆盖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培育体系。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引领,推动产业集群和园区载体数字化转型,促进资源在线化和产业链协同化。探索平台化、网络化等组织形式,发展跨物理边界虚拟园区和集群,构建产业数字化新生态。优化传统产业区域布局,加强制造业有序转移的统筹协调。发挥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等载体作用,推动技术、装备、标准、服务等协同“走出去”。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