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在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红色文化接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国革命精神。红色文化资源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重要的现实价值。要以红色文化资源为载体,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让红色文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发挥特有的作用、贡献特有的力量。

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开发利用和广泛宣传

一是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编制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总体规划,修缮红色场馆,建立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基地,使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免遭破坏,守护传承好红色遗存;出台相关条例法规,将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纳入法律程序,如重庆市于2022年7月发布了《重庆市红色资源保护传承规定》,该规定共26条,将加强重庆红色资源的保护和传承纳入法治轨道,有利于红色资源的规范化保护、稳定性利用、长久性弘扬;建立健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制度,完善红色文化资源目录和数据库,明确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责任和保护主体,并加强监督考核,为保护传承红色文化资源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结合市场发展的需要,深度开发和推广贴合广大人民群众心理、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红色文化产品和服务,借助市场化的方式使红色文化资源走进千家万户,让红色文化资源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大众。

三是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和推广。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双管齐下,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全社会、各年龄段的各类人群广泛宣传红色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深刻价值和深远意义,吸引大众关注红色文化资源、从心底热爱红色文化资源。重视红色文化资源宣传推广的仪式感,利用红色文化节日和纪念日等重要节点,组织丰富多样的红色文化活动,在仪式的庄重与特殊性中增进大众对红色文化魅力的体悟,提升红色文化资源的影响力,使红色文化资源“活起来”“火起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创新和发展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要紧密结合时代主题需要以及时代审美要求,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创新和发展,使红色文化资源更具现代感、更有吸引力,成为时代需要的红色文化精神。

一是组建专业团队对红色文化资源开展专题深入研究,结合时代主题和时代审美,深入挖掘各地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的深刻价值,挖掘更多贴合时代需求的红色文化元素和故事,为创意设计和创新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二是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艺术加工和创作,将其转化为音乐、戏剧、话剧、电影、小品、相声等大众喜爱的艺术形式,使更多的群众在艺术欣赏中了解和感受红色文化资源的无穷魅力。三是开展各种红色文化活动,如红色旅游、红色讲座、红色展览、红色文化资源创意展览、红色文化创新活动论坛等,使更多的人能够沉浸式地亲身参与到红色文化中来,不断激发红色文化资源的活力,增强大众民族自豪感,推动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四是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红色文化创意设计和创新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具备创造力和专业知识的人才支持,要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不断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国际传播和推广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独有的宝贵财富,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国际传播和推广,既可以通过向海外观众展示红色文化资源所体现的中国革命历史中的光辉时刻和崇高精神,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交流与理解,加深彼此的情感纽带;又有助于传承红色精神和价值观,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坚定信念、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怀。

一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推动红色文化资源的线上传播。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为红色文化资源的国际传播提供了便利。可以在国际知名社交媒体平台上建立官方账号,定期发布红色文化资源的相关内容,包括图片、视频、音频等。同时建立专题网站和在线资源库,使更多的人方便地了解、学习和分享红色文化资源。二是与国际博物馆、图书馆以及文化交流中心等建立合作关系,举办展览和讲座等,将中国红色文化资源介绍给更多的国际观众。三是与外国媒体合作,对中国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专题报道和推广,提高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四是拓展中国红色文化资源国际传播途径。通过出版书籍、制作纪录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等多种途径进行推广,吸引更多的国际目标受众。同时,也要注重针对不同文化背景和需求的定制化传播,使中国红色文化资源更易被国际社会接受和欣赏。五是加强对传播效果的评估与反馈。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定期对中国红色文化资源国际传播的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持续完善和优化传播策略,确保传播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使中国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全球影响力,为世界文化交流与繁荣作出更大贡献。(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副教授 彭星霖)

[责任编辑:李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