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在国家安全与长远发展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西部大开发是以整体的思维导向运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棋局,是在“六个坚持”的部署定调下实现西部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时强调,“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西部大开发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在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的历程中,需以绿色发展为封面,增亮点,添魅力;以特色优势产业为笔,以创新发展为墨,写好句,绘好画;再以城乡融合发展为装订器,理好序,连好线,从而不断为西部地区的发展注入新动力,驱动强引擎,启动助推器,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
以绿色发展为保障,守好西部天然屏障和宝贵财富,共绘区域协调发展新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西部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与防线,其绿色发展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这一背景下,首先,将生态保护置于突出位置。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进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坚决守好绿水青山,坚决护好蓝天白云,“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同时,实施重点生态工程是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措施,有序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为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还要通过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严格监管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通过市场化手段促进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提高。
其次,充分依托资源优势。西部地区作为我国坚挺的大后方,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应充分依托“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系统推动重点能源实验基地的落地,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能源保障。此外,我们要厚植绿色发展的底蕴,推动西部地区绿色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西部地区的绿色储备,借助风能、太阳能、水能等清洁能源,稳步推进新能源等产业发展,提高能源利用率,最大限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绿色转型。
最后,大力发展旅游业。西部地区分布有众多风景秀丽的景区,这些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西部这片厚积薄发的土地上,成为推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宝贵资源。因此,我们要因地制宜开发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夯实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打造一批极具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塑造旅游品牌的立体形象,大力推动旅游业成为地区发展的支柱产业。同时,积极探索“旅游业+”的发展模式,带动旅游业同农业、文化、交通、体育等行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以互嵌式的发展布局拉动西部地区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实现绿色发展与区域协调的良性循环。
以优势产业为引擎,激发西部大开发的创新活力,开拓区域协同并进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加快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这为推动西部地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因地制宜加快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首先,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西部地区要精准定位自身的优势产业,巩固延伸优势产业,打造“中国智造”新名片,通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展露专属自己的昂扬姿态。如四川省凭借自身在电子信息领域的深厚底蕴和技术优势,实现了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和终端智能等领域的突破;贵州省充分依托大数据产业平台,稳抓数字化产业,推动了数据存储、处理和应用等技术的显著提升;云南省充分利用中草药资源富集,发挥了生物医药产业在中药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的优势。
其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西部地区要重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特质,通过优化人才政策、搭建人才发展平台、开展人才交流合作,吸引并留住人才,培养支撑大开发的创新活力与创新主体,形成“智囊团”,预备“救心丸”。同时,建立健全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人才与地区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在人才的创新引领下加速科技创新成果向产业化方向转化,推动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最后,深化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推动西部地区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协同发展,实现东西互济、南北协同、陆海统筹的发展格局,积极构建具有西部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此外,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的渠道优势,紧紧抓住这条“金腰带”,推动西部地区优势产业配备上国内外贸易大循环的 “加速器”,助力西部地区顺利搭上“一带一路”的“便车”,驶向区域协调发展的“快车道”,炼造国内外各产业融合发展的“大熔炉”。
以城乡融合发展为纽扣,缩减城乡的发展差距,构建和谐共融的新格局。由于地理位置和人口数量的差异,城乡两地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现出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态和区域不均衡不协调等情况。为缓解城乡发展失衡的问题,弥补各区域间的发展鸿沟,我们要灵活把握区域协调发展的契机,寻找突破口。
首先,充分发挥城市群和都市圈等圈层群体的动态聚集效应。中心城市与城市群正逐步演化为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基石,承载着多样化的功能使命与空间布局。面对人口等关键要素的空间集聚趋势,需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我们要针对不同情况分类施策,促进城市群与都市圈的系统建设,推动中心城市发挥强大的辐射效应,带动周边中小城市的联动发展,积极应对并化解“大城市病”,完善大中城市的居住条件与就业环境,悉心培育中小城市的功能布局,有条不紊地推动以县域为核心的边缘城市的建设,确保城市发展的均衡性与可持续性。同时,完善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建设体系,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实现区域间要素的双向流动和均衡配置,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缓解城市超负荷的承载量和容纳力,防范乡村“空心化”,充分激发农村地区的活力与潜力,架起区域间联动发展的纽带。
其次,推行轴带发展。以轴为带,以带为极,坚持极点带动,轴带支撑。轴带发展是一种重要的空间组织方式,它强调以交通干线或经济走廊为轴线,通过轴线的延伸和拓展,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断缩小城乡两地的发展高度差,推动区域发展达到提质增效的效果。西部地区要借助长江经济带、成渝双城区等轴带的辐射作用,加强与东中部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最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新方式、新引擎。我们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创新布局,打造激活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通过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布局,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算力网络、未来网络建设,释放数据潜能,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积极构建和谐共融的新格局。同时,要以新质生产力的“金刚钻”,承揽科技和产业的“瓷器活”,发挥新质生产力的创新作用。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在城乡区域融合发展的进程中,我们要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致力于实现从“0”到“1”的动能原始创新,再从“1”到“N”的动能组合突破,为经济发展注入“一池春水”。
广袤西部一直是国家发展振兴的梦想之地,是推动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心腹之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征途中,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是必然之举。绘就西部地区壮美画卷的过程中,既要从大处着眼,将西部大开发放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定位思考、统筹推进,也要从细处着手,依据各地禀赋条件、发展优势等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抓住区域协调发展的“接力棒”,再闯新路看西部,开拓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作者:何雄浪,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艺璐,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科研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