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产业,聚才而兴。位于广东最东端的潮州市饶平县拥有136公里的海岸线,海洋资源丰富。近年来,饶平县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地位,立足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着力破解海洋种业、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卡脖子”之困,充分发挥人才引领驱动海洋经济创新发展新路径。
紧盯产业所需 打造海洋人才新高地
坚持全面对接新时代人才发展需求,放宽视野、主动出击,采取更加务实管用的“硬招”,打造海洋产业人才集聚新高地。
围绕海洋产业大而不强,缺乏龙头企业、领军团队这一“痛点”,通过“双招双引”等活动,引进省内水产龙头企业海大集团落户饶平,鼓励企业通过柔性方式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成功引进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花鲈基因资源评价与遗传育种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知名花鲈育种科学家邱丽华教授团队等高层次人才,有力推进花鲈、海鮸等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中国海鮸之乡”“大蚝之乡”的产业优势,注重产业发展和人才引进同向发力,依托县镇人才驿站开展校企校地合作项目,加强与南海水产研究所、汕头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科研单位的沟通协作,以提供实验基地、大学生实习基地和合作经营等方式成功吸引40多名海洋产业类知名专家进站。
探索以才引才的人才引进“链式效应”,抓住高校假期“三下乡”契机,吸引紫菜、鲍鱼等海产品育苗、加工、精深加工等全产业链专家人才集聚饶平,开展行业参观调研指导300余人次,成功从汕头大学理学院引进新品种“南澳金贝”种苗和“软壳蟹”培育技术,大大增强了饶平县海洋产业发展技术支撑。
坚持产才融合 推动产业取得新突破
坚持“产才融合”的发展理念,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加速人才与产业间的良性互动和深度融合,形成才尽其用、业因才兴的产才融合发展格局。
充分发挥院士专家在开展技术攻关、良种选育、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搭建“产学研”平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2023年,饶平县发挥国资平台公司引领撬动作用,投入800万元,与饶平县万佳水产有限公司、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合作,共建省级花鲈良种场,进行花鲈育种卡脖子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一期成功产苗3000万尾,预计3年内可年培育优质花鲈鱼苗达3亿尾、产值2—3亿元,“潮州饶平花鲈鱼种苗培育填补省内空白”被写入2024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
以人才带动项目,通过自建、合作方式,提高人才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做好海洋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引进一个、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发展文章。先后建成小棚养虾、海水养殖网箱转型升级等示范基地和绿鲍水产养殖等广东省博士工作站,推动全县南美对虾、鲍鱼的养殖规模扩大,总产值近百亿元,带动相关产业链就业人数近4万人。同时,引导龙头企业海大集团落户建设总投资约1.5亿元的饶平海山优质种苗培育基地,带动近300家“小、散、乱、弱”家庭式育苗场升级改造,建立起水产育、繁、推一体化良种体系,撬动水产种业以“量变”促“质变”,不断擦亮“饶平苗”品牌底色。
强化本土培育 激活人才发展“新引擎”
坚持本土培育是打造“永久牌”人才的关键举措,饶平县因地制宜,搭平台、建机制,大力推进“以才育才”培训模式,让致富带头人、养殖大户等乡土人才大显身手,激活产业振兴“一池春水”。
启动“百千万乡土人才工程”,出台政策方案,明确海渔能手、创业达人、电商达人等12类乡土人才评审标准及推荐程序,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重点走访涉海企业,举办乡土人才职业技能大赛,全覆盖摸排县域内水产养殖高手,提供“一对一”服务,协助申报上级扶持政策,参与推优评选入库。目前,已筛选第一批涉海乡土人才1700余人,进一步践行好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人才驿站、镇级党校等平台,发挥领军人才技术优势和帮带效应,通过开设养殖技术讲坛、开展养殖现场教学活动等方式,带动本土养殖大户、专技人才等涉海乡土人才成长。针对日常养殖难题,推动水产科技特派员进村下海,指导花鲈、鲍鱼、南美对虾等相关养殖技术和病害防治工作,做到一线问诊,为水产养殖保驾护航。(中共饶平县委组织部 张恒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