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培育高技能人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高技能人才作为技术创新的一线主力,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培养高技能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着力施策,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用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打下坚实人力资源基础。

着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把职工群众团结引领好,没有什么捷径妙招,关键是深入细致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核心是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紧扣“突出政治性、突出广泛性、突出有效性”工作要求,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打造以“小切口”解析“大道理”的教学体系,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企业、进车间、进班组,教育引导技能人才坚定听党话跟党走。关键是发挥重点群体示范作用。注重挖掘一线职工群体、基层劳模工匠中的先进典型,用劳动者最接地气、最鲜活的话语把思想讲鲜活、把理论讲透彻,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增强全体劳动者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重点是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各地工会的组织优势,建好用好适合技能人才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地,选树一批优秀领讲员、优秀活动案例和优秀宣讲文案,推动形成“身边人讲身边事”,增强教育宣传工作的引导力和穿透力。

着力提升创新创造能力。技能人才是推动创新要素集成、创新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培育更多技能人才和加强技能人才的创新能力,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用好集中攻关“练兵场”。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强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型领域技能人才培育,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助力打通科技成果落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搭建交流互学“大展台”。探索举办技能人才创新大会,集中展示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先进操作法和发明专利等,将技术高超、表现突出的劳动者作为重点培育对象,以点带面培养一批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的技能领军人才。健全成果激励“新机制”。引导企业将技术工人创新纳入研发体系,参与企业科技项目攻关;推动创新成果、发明专利等作为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职业技能等级晋升的重要参考,并在先进典型选树中作为重要指标。

着力增强文化素质建设。技能人才除了要有精湛高超的职业技术,还必须葆有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要加强文化引导与教育,通过以文化人,为技能人才提供强大精神力量。深入学习“两种知识”。技能人才的养成离不开通识教育与专业深造,前者储备全面宽广的职业认知,后者掌握专精特新的绝活技能。要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深造纳入高等教育和企业培训,作为接续提升劳动者技能不可偏废的重要抓手。大力弘扬“三个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指引着每一位劳动者成长为行业佼佼者。要加大对技能人才、能工巧匠的宣传力度,持续开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全体劳动者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积极培塑“四种德行”。充分发挥工会院校、工人文化宫、职工书屋等阵地作用,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育人效能,将其融入劳动者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中去,塑造全体劳动者现代文明素质。

着力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产教融合不仅能促进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还能将职业院校和企业的研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更好助力经济发展。推动国有企业引领产教融合。行业类大型骨干企业要发挥好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的“领头雁”作用,联合中小企业、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牵头组建产教融合集团。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促进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紧密衔接。建立完善技能传承培养体系。发挥好职业院校和企业主体作用,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通过名师带徒、技能研修、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技术交流等形式,构建覆盖全产业链、全职业生涯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加大产教融合配套支持力度。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根据社会发展逐步提高公办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引导企业推广技术工人创新成果按贡献参与薪酬分配机制,大力建设产业学院、企业工作室和实验室等,提升人才培养的装备水平与基础能力。

(作者:章杨 汤伟钦,分别系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省“八八战略”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宋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