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10%,提前实现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目标。可以说,当前中国的数字经济已经走到了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最深厚的软实力,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在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数字经济逐渐生发数字文明,简单将传统文化元素嵌入数字产品或生产销售传统文化元素的实体商品的已有互动已经不能够满足数字经济纵深发展、传统文化精神弘扬的需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经济深层次互动,催生“中国式数字文明”是未来数字经济与传统文化互动的最终目标。
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其精神指引为数字经济的多元与稳定发展提供长久保障;另一方面,数字产品与数字平台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新颖的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经济的进一步纵深互动,还应当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与精神内核与数字经济互动融合创造中国式数字经济模式,并且发掘数字经济新形态从而更加激发传统文化“生命活力”。
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润养数字经济,从礼仪到服饰,从饮食到戏曲,优秀的传统文化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深厚的底蕴等待挖掘。许多数字游戏发现了这一点,例如一款名为《原神》的游戏,不仅采用了“梅兰竹菊”等常见的传统元素作为游戏景观的美学元素,为游戏增添了更深厚的审美底蕴,而且在游戏的人物设定上通过服饰设计、音乐台词等表现人物性格从而增强玩家对游戏角色的认同感与共情。同时,该游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通过设定游戏人物的背景故事,讲述传统“善恶观”与“仁爱观”。可以说,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成就了这一款热门游戏,没有传统价值理念的介入,这款游戏也就缺少了很多文化深度。数字游戏是传统文化的“新容器”,同时传统文化为数字游戏提供了精神指引,二者相互成就,相互融合,从而发展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经济内容与新文化内容。
数字产品与数字平台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形态,拓展传播边界,激发了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传统文化元素在短视频平台与直播平台中得到越来越多的传播,从“中华风变装”热到非遗工艺的短视频传播,一系列国风元素以其华美吸引到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由此发展出了众多与国风相关的美妆、汉服产业。除此之外,在网络游戏等数字产品中,传统文化的加入对玩家产生更加长久与强烈的吸引力,游戏产品将诗词歌赋与传统意象加入游戏场景,增加游戏角色饱满度,为网络游戏赋予了独特的魅力。这些加入中国传统元素的游戏走向海外市场,增加国际讨论度,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可视化”提供了机会,增加了国际范围内对中国形象的再认识。由此可见,数字技术为中华文化展示和传播的“在场感”和互动性提供了支持。随着产业融合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与数字经济的融合不再满足于浅层互动,而要探寻更加深层的融合模式,不仅以文化符号吸引消费,而且发挥传统文化的思想引领作用,以其独特的价值观念引领数字经济,通过数字产品向人们传递精神内核。众多单位不断加入“直播助农”活动,通过直播平台打开农产品销路,发展农产品与数字经济相结合的“数实结合”新经济样态,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新尝试,其中蕴含的“天下大同”“民为邦本”“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等理念包含着我国的传统价值观。
传统文化与数字经济的结合,为广大青少年接触传统文化提供更加多元的渠道与内容,也提供了精神指引与心理抚慰。在数字娱乐中加入传统文化元素,并加以传播,令青少年们了解到历史人物与知识、神话传说、节庆民俗文化典故,从而“寓教于乐”,给青少年们带来更多的文化体验,树立起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例如,腾讯开发设计的《王者荣耀》大量引入与借用了三国历史人物,对花木兰、吕布、曹操等古代历史人物进行刻画,并进行现代化表达;米哈游推出的《原神》发布系列视频《璃月食集》,介绍腌笃鲜、金丝虾球、辣肉窝窝头、杏仁豆腐等传统美食;动作角色扮演游戏《黑神话:悟空》处处可见石窟雕塑、塔寺楼阁等传统建筑艺术的精细还原……通过文化符号的加入与渲染,展现了独特的民族魅力。同时,也正是传统元素的加入,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各种思想观念、道德伦理、规范习俗、价值理念提供了传播的载体。青少年通过触及文化符号,进而培养审美旨趣,最终主动了解接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将传统文化元素嵌入数字经济是传统文化与数字经济互动融合的重要实践,其获得的成就也有目共睹。但是为了满足数字经济继续纵深发展与传统文化融合创新,深层次互动融合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从业者在传统文化中寻求智慧,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气质,以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观念引领数字经济的发展。同时,对待传统文化也不可墨守成规,应当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融合抱有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开放心态,顺应数字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创造性地打造出极具亲和力、不同凡响的艺术形象和音像作品,大幅提升数字文化产品的普适性。(作者:马春瑶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