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了青年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和社交形态,更在深层次上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文化认同。青年在享受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技术红利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适应难题、就业压力和发展挑战。在这场人机交互的革命中,青年应积极拥抱AI技术,并保持清醒、反思和定力,积极探索数字化生存新可能;学校应将人工智能与教育进行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率,拓展教育资源和空间,促进教育公平和开放;家庭应加强对青年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帮助其树立科学的人工智能观;国家可以将培养具有数字素养与能力的青年作为国家战略布局与实施。如此,我们才能把握AI技术发展新趋势,顺应数字时代,迎接智能时代,享受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福祉,在人工智能国际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数字智能 生物智能 青少年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人工智能的本质及其未来演化
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计算机逐渐具备了类似于人类的智能,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人类的智能水平。不断发展演化的人工智能是否将取代人类的大部分工作?一种忧虑是人工智能可能引发大规模青年失业,另一种观点则乐观看待人工智能对劳动方式的影响,也有学者辩证地思考人工智能对未来人类社会的双重影响。
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在未来系相辅相成的共存关系。人工智能通过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思维过程和行为,其实质是量的计算的结果(尽管其运算速度已远超人类个体的智能)。人工智能为人类提供了更多便利,帮助人类完成如计算、分类、识别等许多繁琐的工作,能够更好地处理大数据并解决一些重要问题。但人工智能终究是机器,它无法将代码转化为情感。只要人类能理智、合意地应用人工智能,就能更好地发挥人类的优势,保持未来人类社会与人工智能相辅相成的共存关系。
人工智能无法完全复刻人类思维的整体性与创造性。尽管人工智能在算力、算法、储能等方面具备超出人类的思维能力和逻辑算力,但在许多关键方面仍无法取代人类。人类智能是与情感意志不可分离的复杂活动,这种独特性使其区别于人工智能,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独特魅力。人类能够感知和理解自己的心情和他人的情绪,而人工智能无法像人类一样理解和表达情感,这使得人工智能在处理涉及到情感和同理心的问题时,难以满足不同人群个性化的需求。人工智能虽然能够遵循预设的规则和算法,但它无法像人类一样理解、评估社会道德和伦理问题。
人工智能无法成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首先,人是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社会人,人脑更是一个受社会影响、不断发育变化的活动的系统,人工智能可以模拟人的某些自然属性,但难以模拟人的社会关系属性。其次,人类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主体存在的基本形式,而人工智能无法达到这一状态。人工智能虽能复制人类所具有的物质能力和计算能力,但仅是执行人类所赋予的逻辑指令。最后,人工智能无法生活在现实社会关系之中,因为其缺乏长期的社会实践,不具备人的社会关系属性。
青年对人工智能的认知态度
新技术在给人类创造更多便利和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颠覆性影响。从短期看,人工智能确实会影响某些职业,但完全替代某一职业的可能性较低;从中期看,人工智能的替代效应减弱,增强效应更加明显,甚至会出现新的职业或行业;从长期看,企业的商业模式和行业竞争会被人工智能所重塑。
生产力工具的更新将带动劳动力人才市场需求变革。《2023年未来就业报告》显示,23%的工作预计将在未来五年发生变化,其中新的工作机会将增长10.2%,而消失的工作岗位占比将达到12.3%。部分职场岗位将被人工智能替代的主要原因是: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替代简单重复性脑力劳动,成为新的生产力工具;人工智能可实现24小时无休工作,进一步提升了工作效率。数字技术的更新迭代,深刻影响着青年的学习生活。许多青年认为在数字时代自己最需要提升的能力有:数据分析处理能力、网络工具使用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多数青年能积极看待人工智能给未来职场带来的挑战。2023年12月,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课题组对2000名青年进行网络调查发现,大多数受访者将人工智能优势概括为如下几点:一是人工智能可快速地处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超过人类的反应速度和计算能力。二是人工智能可避免人类的主观偏见和情绪干扰,提高决策和判断的准确性。三是人工智能不会像人类一样感到疲劳和厌倦,可以持续地工作和学习,人工智能可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任务,替代人类在危险或困难的情况下工作。当问及“面对人工智能普及以及带来的影响”时,66%的青年受访者表示,将参加AI工具使用技能的培训课程,47%的受访者回应,将学习一个不容易被AI替代的新专业技能,43%的受访者表示,将转向不容易被AI替代的新职业方向,另辟赛道。由此可见,面对AI技术给职场发展带来的影响,多数青年回应较为积极,即希望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应对AI技术对职场的冲击,许多职场青年倾向于通过参加培训课程提升相关技能,以更好地驾驭AI。
人工智能对青年发展造成的可能影响
人工智能可能导致一些青年懒思和表达能力退化,也可能导致一些青少年的技能学习和情感发展不足。如今,AI领域的变化日新月异,文字生成、图片扩展、视频制作都可借助AI工具完成。然而,过度依赖AI学习工具可能会让青少年沉迷于电子设备,导致学习时间过长、注意力难以集中等,也可能会使青少年缺乏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影响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
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AI构筑的数字世界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并存,可能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与安全造成威胁。教育机器人、智能玩具等由算法控制的AI产品可能存在漏洞,威胁青少年的健康或生命安全。一些青少年容易对AI技术及其衍生产品产生依赖,基于AI技术的学习资源推荐系统过度迎合未成年人的个性化需求,形成“过滤气泡”,产生“茧房效应”,会助长青少年惰性思维和不良习惯。另外,随着AI技术的进步,深度学习已经取得很大进展,如越来越多的换脸应用程序已可以处理高分辨率的图像,生成逼真的人脸图像,但这些应用程序存在窃取或滥用用户个人信息和隐私的问题。
不断提升青年的数字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对此,有必要加快普及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提升青年的数字素养。
引导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人工智能观。面对人工智能的冲击,如何让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强国建设、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怎样培养人”是当前一个重要任务。第一,帮助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人工智能观。引导青少年系统看待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正确认识、掌握人工智能的功能与发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第二,针对未来一些重复性高、创造性低的工作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趋势,助力青少年挖掘自身潜力,提升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利用好AI新技术、新工具,提高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让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学习赋能。第三,引导青少年理性看待人工智能的风险性。科技创新历来都是“双刃剑”。它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造福人类,也可能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不确定性,成为风险的源头。
青年应更加注重职业生涯规划与“软技能”学习能力。未来社会是人类与机器共存的时代,有很多难以预知的变化,与机器共处是青年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第一,“软技能”是指与自我管理、沟通、交流和领导力等相关的技能,青年应进一步增强“软技能”实力,以应对未来职业生涯中的不确定性。第二,青年不仅应学会运用智能助手、智能聊天机器人、健康监测和健身APP等技术,管理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生活习惯,养成积极的生活方式,还应学会运用理财、风险评估等智能技术,理性地进行财务管理等。第三,青年应学会运用智能人才平台和职业测评技术,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会使未来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出现更多的虚拟化办公形式,这将使社交网络和线上个人品牌变得越来越重要。青年应尝试建设线上个人品牌(IP)和管理个人声誉等。
推动学校教育深度变革。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可以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率,拓展教育资源和空间,促进教育公平和开放。在“新课标”和“双减”政策大背景下,一方面,教育正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转变;另一方面,乐于拥抱AI的青少年也在促使学校、老师作出改变。第一,在教育模式转换上发力,其关键在于学校教育要素的改变,优化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平台建设和资源建设。加强对教师AI使用能力的专业培训,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将人工智能全方位赋能培养学生的全过程。第二,学校教育应注重训练学生的计算思维、设计思维和交互思维,提高学生高阶认知能力、创新能力、联结能力、意义建构能力与元认知能力。并将学生培养过程的效果评估数据反馈到课程设计、教学安排中,加强跨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第三,量身定制教育方案,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定制分析,为教师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课程推荐。第四,注重培养学生应用人工智能的实践能力。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学习社区”,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交叉融合,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助和合作,使其学会运用人工智能开展创新实践与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学校在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时,应重视保护学生的信息与隐私。
注重对青少年创新思维和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人工智能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变革,更是一场深刻的思维变革。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对青少年综合能力的培养。第一,拥有感性的思考能力,而不仅仅是理性思考力;拥有应变能力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规划能力;拥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职场竞争力。在AI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已越来越明显。掌握运用人工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才能更好适应未来不确定的社会与不断变化的职场需求。第二,培养青少年社会情感能力,促进其身体健康、心智健全和积极情感发展。第三,多元化实践能力是青少年获得全面发展的基石。除了STEM课程学习外,家长应尊重孩子的兴趣发展,通过项目化学习、参与社区服务、志愿公益活动、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等,促进青少年人格品德、审美情感和数字伦理的提升。
总之,人工智能作为一门新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便捷、挑战与颠覆性变化。在这场人机交互的革命中,人类应积极拥抱AI技术,并保持清醒、反思和定力,积极探索数字化生存新可能,把握AI技术发展新趋势,顺应数字时代,迎接智能时代,享受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福祉,同时将培养具有数字素养与能力的青年作为国家战略布局与实施,唯其如此,才能使我们在人工智能国际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为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会首席专家、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
【注:本文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课题“预防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8VZL007)、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智库课题“新时代基于‘两个大局’的中国青年发展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22TQN002)阶段性成果】
责编/靳佳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