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数字媒介重塑北京中轴线文化表达

【摘要】数字媒介的广泛应用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的便利,同时亦改变了大众的思维方式、表述方式与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数字影像技术重新塑造了北京中轴线的数字保护与文化表达,沉浸文化场域则进一步重塑了北京中轴线的互动体验与现代连接。我们需要适应媒介和受众的发展趋势,依托不同维度的古今互动、文化与科技的美学交汇,展现中轴线文化的历史深度和时代意义。

【关键词】北京中轴线 媒介地理 文化传承 数字媒介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自2011年北京市启动中轴线申遗工作,再到 2023 年向联合国正式递交申遗文本,10 余年来,中轴线申遗唤醒了许多人的老城记忆,赓续古老文明的中轴线一直不断“成长”——向北延到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向南拓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北京中轴线见证着中正和合的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城市格局,中华文明与新时代精神交相辉映。我们一直积极向世界讲好古代中国和当代中国的故事,最终的目的是希望更多人了解北京中轴线背后中华文明的价值,保护、尊重、传承中轴线文化与北京城市文明、中华文明。如何在数字媒介时代下发挥技术与数字平台、内容表达上的协同作用,如何在新媒体语境下提升中轴线文化代际传承与国际传播效果,是中华文化在当代传承发展亟待研究的课题。

中轴线文化的保护与传播

中国,中国人,中华民族,“中”之于每个中国人具有特殊意义。北京中轴线这一宏伟构想自元、明、清三代持续演变,贯穿着宫殿、庙宇、园林和其他历史建筑,沿着胡同民居次第展开,形成了气势恢宏、纲维有序的北京城,诠释着古都的文化韵味与历史印记。北京中轴线不只是中国社会历史变革和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见证,也是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念的具体体现。它在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京味特色的一部分,同时也成为现代国家象征和北京国际城市形象的重要代表。这条千古唯一的轴线反映了中国社会对礼仪和秩序的深刻重视,体现了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的和谐共生。

新时代,这条历史悠久的古都脊梁依然保持着自我更新和不断演变的活力,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韧性。在中轴线文化的记录和传播过程中,曾经历了从“文化的编年史:静态的纪实与传统的叙事”到“叙事的转型期:动态的叙事与多元的展现”的发展阶段。起初,中轴线的记录主要依靠摄影等静态媒介,这些以直接纪实为主的作品,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保留了历史的瞬间,但其表达形式相对单一,无法充分展现中轴线文化的动态和多维度特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进入数字媒介时代,中轴线的叙事方式经历了重要的转变。电影、电视纪录片等动态媒介的出现,不仅在技术上有了新的突破,作为主流媒介的影视作品也在文化传播和审美表达上实现了新的飞跃,极大地扩展了中轴线文化的受众范围,挖掘了中轴线文化更深层次的内涵底蕴。《北京中轴线》《永恒之轴》等纪录片中的情景再现、互动体验等形式在叙事与表现方式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为公众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和更强的情感共鸣。

21 世纪初开始,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战略决策下,中轴线的整体保护目前已成为“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的抓手。数字媒介的广泛应用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的便利,尤其是社交媒体、虚拟现实等的大量运用同时改变了大众的思维方式、表述方式、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甚至文化遗产观本身。数字媒介所呈现的自由性、解构性、平等化、多元化和创造性成为文化遗产当代传承中不可忽视的特征。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中已明确数字媒介对于北京中轴线价值的宣传与推广、进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字影像技术重新塑造了中轴线的数字保护与文化表达,沉浸文化场域则进一步重塑了中轴线的互动体验与现代连接,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全新的方案与途径。

数字影像技术重塑中轴线的数字保护与文化表达

在数字媒介时代,北京中轴线具备时间上的传承意义与空间上的传播功能。数字视听时代全新的传播格局与价值体系的确立,使得表达方式和传播体系经历了深刻的变革。数字媒介在保护、塑造、传承和传播北京中轴线及其文化的过程中扮演着密切相连且互补的角色。在数字媒介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共同推动着中轴线文化的保存与创新发展,相互交织促进了其在国内外的广泛传播,也为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拓展了新的道路,从而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中华文化传播和保护体系。除了档案与文献价值的作用外,数字媒介还为文化遗产提供了实际的历史素材与文化背景,在 “媒介塑造”过程中被重新解读和演绎。自然延伸的传播则将这些传递至更广泛的受众,增强了其对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与传统媒介的客观记录形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数字媒介中“再造现实”等“身临其境”的表现方法与新技术革新增加了中轴线文化传承方式的互动性和沉浸感,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体验方式。

数字化让北京中轴线在虚拟世界里实现永恒,成为封存面孔的时光容器。得益于数字技术,北京中轴线上的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得以在虚拟空间中得到再现和重构,为公众提供了沉浸式的中轴线探索体验,使得人们与中轴线历史魅力、艺术内涵、文化价值无限接近。这也给文化遗产保护供了新的思路,即使在物理结构遭受损害或环境变迁的情况下,中轴线的文化价值仍能得到有效保存。借助数字档案,过去一些已经消失的中轴线上的古建筑以新的形态重现,中轴文化空间的塑造跨越了时空界限。我们在作为北京中轴线文化继承者的同时,也成为亲历者和创造者。

数字媒介改变了中轴线背后所代表的北京城市空间和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和文化环境。数字媒介不仅改变了我们对城市空间的感知和体验,还重塑了城市的功能和意义,媒介的作用已经从简单的信息传播演变成为连接和塑造社会文化的关键力量。进一步地,城市本身也变成了一种界面。各种互联网平台与社交媒体应用成为现代版的“数字咖啡馆”,信息的流通和观点的交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速和广泛。对于熟悉北京中轴线的当地居民来说,它不仅是一条地理坐标线,更是他们日常生产和生活实践的载体,而与之伴随的情感依恋使得中轴线地理空间转化为了一种具有深刻意义的“地方”,建立起了居民与这条历史悠久的轴线之间直接而深厚的情感联系。数字媒介,作为一个打破时空限制的交流工具,能够捕捉并传达这种情感连接,将富有生活气息和情感价值的“地方”透过屏幕传递给全世界的观众,在个体和群体的精神世界中成为重要的精神地标。这样,中轴线上的文化、历史和日常生活不仅被保留和展现,而且被赋予了新的全球性意义,使得远在他乡的人们也能够感受到这条轴线的独特魅力和深厚情感。

沉浸文化场域重塑中轴线的互动体验与现代连接

在数字媒介时代,影像美学和叙事呈现出了独有的特征。这一时代的媒介美学强调视觉冲击力和沉浸感,利用高清晰度、动态图像和复杂的视觉效果,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观看体验。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等技术使得多层次、非线性和交互性的叙事方式允许观众在故事中拥有更多的参与感,跳脱传统的时空限制,提供更为丰富和多维的故事背景和环境,使得用户可以从全新的视角体验和理解这一文化遗产。2023年举办的《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辉煌中轴》展览特别强调了数字媒介和交互技术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大量运用交互沉浸式的数字艺术化设计理念。跨媒介、跨时空的新媒体影像艺术手法,极大丰富观众视觉感知,为他们构建了一个连接古今、虚实交织的沉浸式中轴线文化体验空间,有效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展现了中轴线文化的历史深度和时代意义。

数字影像时代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基础,更加强调个性化和智能化的信息传播,深化了文化记忆与影像之间的互动性关系。在数字媒介时代,文物、遗址和古迹等物质文化遗产不再是孤立存在的实体,它们通过与人的互动和交流,构成了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整体。这个整体不仅承载着人类历史,更是人类文化想象和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影像技术使得这种文化记忆的传播更加立体和生动,能够以更具吸引力的形式呈现给公众,这在文化综艺节目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移动互联的传播语境下,这类节目结合了教育与娱乐的元素,通过叙事和视觉效果的创新,重新激活了中轴线的人文魅力。《登场了!北京中轴线》以创新的“综艺+影视”模式,深入探索中轴线的历史和文化。通过集结专家学者和明星团队,结合情景演绎,节目不仅重现了历史故事,还让嘉宾和历史人物在“中轴时空列车”上穿越时空进行互动,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全方位、多感官的文化体验。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媒介再一次解构了“地方”的传统意涵。一方面,地方性正在经历一种同质化、碎片化甚至是去地方化的过程;另一方面,新媒介逻辑下的“地方感”正在形成。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中轴线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和历史符号,其传播和感知也随之改变。数字文化生态下,媒介文化的去中心化、民主化观念日趋增强。因此,网络视听文化不仅传承了面向过去的文化记忆,同时,交互性使得文化记忆具有了更大的张力与活力。视听艺术创作、生产和传播越发呈现出参与性、沉浸式、碎片化的特征,也带来了圈层化、趣味化的文化形态。作为官方形象的北京雨燕与中轴线600年来的关系成为众多科普博主所关注的重点对象,吸引了无数粉丝打卡。在小红书等数字内容分享平台上,北京中轴线的 CITY WALK(城市散步)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受众不再仅是被动接收信息的对象,而是通过自发创作和交流,参与到中轴线形象的二次塑造过程中。用户利用自己的文化记忆经验,通过照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分享他们在中轴线的体验。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中轴线的文化内涵,也使得其形象更加多元和立体。数字影像时代中自下而上的内容创作和分享,展现了数字时代公众参与文化传承的新趋势,同时也反映了中轴线作为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活跃地位和影响力。

新媒介的“虚拟性”和“移动性”改变了传播地点的“固定性”,重塑了中轴线文化的传播逻辑。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性和想象性,改变了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有媒介属性。通过技术的创新应用、内容的深度挖掘以及新颖的传播方式,可以极大地提升公众对北京中轴线丰富文化的认知和体验,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创新探索了新的路径。为了更好地传承和活化利用这一文化遗产,北京市实施了“数字中轴”项目,该项目侧重于中轴线的数字展陈、IP 强化和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利用高清扫描、游戏引擎技术、云游戏等前沿技术,为用户提供可听可看可感的新奇观展体验。数字媒介时代的北京中轴线将见证中华现代文明新征程,“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作者分别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 鲍士将:《文化记忆、凝聚性结构与影像的互文性建构》,《文化研究》,2019年第3期。

②曾一果、陈爽:《恋地情结:传播媒介与地方感重塑——数字时代人与地的情感生成》,《东南学术》,2023年第5期。

③ 孔朝蓬:《数字时代经典电影的文化记忆延伸与再媒介化》,《当代电影》,2023年第7期。

责编/孙垚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谢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