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热点观察 > 正文

科技自立自强迈出坚实步伐

“嫦娥”奔月,“北斗”组网,“天问”探火,“天和”升空……矢志创新,一项项举世瞩目的创新成果,镌刻着科技工作者开拓进取的坚实足迹。C919展翅,“奋斗者”号逐梦深蓝,“深海一号”探索海底,万吨级大型驱逐舰捍卫疆土……勇攀科技高峰,一件件大国重器惊艳世人,标注着科技创新的中国高度、中国深度。

回首过往,这只是新时代中国创新发展的“惊鸿一瞥”。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我国创新能力在世界排名第12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位。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高瞻远瞩,领航定向。以改革之火点燃创新引擎,“中国号”巨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

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72亿年仅偏差1秒!

2024年伊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传来喜讯:该校研究团队成功研制了锶原子光晶格钟,数十亿年误差不超过一秒。

发力原始创新,锶原子光晶格钟的研制仅是个剪影。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纵观人类发展史,实践反复证明,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几十年来阔步前行的中国,走到了一个攸关发展和生存的十字路口——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产业还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把握时与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并作出一系列科学部署。

锚定方向,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今日中国,科技创新的浪潮汹涌澎湃,复兴梦想在拔节生长。

这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重大突破——

春节过后,四川甘孜州稻城县海拔4410米的海子山上,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简称“拉索”)再立新功:这次,在距离地球5000光年左右的天鹅座恒星形成区,科学家们清晰看到了一个巨型超高能伽马射线泡。这个“巨型泡泡”是历史上首个被认证的超级宇宙线加速源,它的出现,让原本可以解释宇宙线的一些理论模型不再适用。

这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标志性成果——

顺利起飞、平稳落地、跨过水门……2023年5月28日,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型客机C919成功完成首次商业载客飞行。通过C919的设计研制,我国掌握了民机产业五大类20个专业6000多项民用飞机技术,带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群体性突破。

这是面向人民健康需求的科研攻关——

自从高速离子在物体中行进停止时释放能量的布拉格峰被发现以来,人类一直在探索利用质子和重离子治疗癌症的可能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目前我国自主研制的重离子治癌装置已落户多个城市。

……

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今日中国,已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创新主体活力迸发

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加快推进创新高地和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推动怀柔、张江、合肥、大湾区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体量更大、学科交叉融合、综合集成的国家实验室……不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一支成体系、担使命的战略科技力量正在孕育,国家创新体系更加高效顺畅。

揭示人类基因组暗物质驱动衰老的机制、新方法实现单碱基到超大片段DNA精准操纵、揭示光感受调节血糖代谢机制……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揭晓,中国科学院主导完成的多项重要成果成功入选。

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首批国家实验室成功组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国之重器”建成投用;加快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各类创新基地布局不断优化提升……

挺膺担当的不止科研“国家队”。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最活跃的创新力量。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明确支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举措,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赋智中小企业专项行动(2023—2025年)》,为中小企业创新转型纾困解难……一系列利好举措同向发力,越来越多企业跑出了创新加速度。

有关统计显示,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的3.9万家增长至2022年的40万家,贡献了全国企业68%的研发投入,762家企业进入全球企业研发投入2500强。

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正在收获丰厚回报。2023年,新动能成长壮大。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制造、航天器及运载火箭制造、飞机制造等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1.5%、23.5%、10.8%;智能车载设备制造、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增加值分别增长60.0%、20.5%;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新三样”产品产量较快增长,较上年分别增长30.3%、54.0%、22.8%,“新三样”产品出口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增长达到29.9%。

“我国持续推动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局面,中国经济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中不断发展壮大。”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表示。

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以二氧化碳为原料,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直接人工合成淀粉——看似天方夜谭的一幕,如今已在中国的实验室里成为现实。

这项令人惊叹的重大成果,来自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然而鲜有人知,在项目持续的6年中,科研团队经历了多少次失败。“实话实说,也曾想过要放弃。”时任所长马延和研究员坦言,“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因为我们的科研人员有股韧劲,更是因为院里给了我们相对宽松的创新环境,不以最终结果论成败。”

树高叶茂,系于根深。更多从“0”到“1”的突破背后,是持续优化的创新生态。

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对基础研究产出的影响越来越大”“基础研究人才队伍仍有明显短板”……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迫切需要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以深化改革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潜能。

这是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在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成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一步。

这是深入推进的法律保障——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发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环环相扣的成果转化“三部曲”相继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情况迎来巨变。《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到39.6%,较上年提高了2.9个百分点,实现了连续5年稳步提高。

这是温暖人心的政策“红包”——改进经费管理,改革评价体系,改善分配政策,扩大科研自主权,减少繁文缛节……做“减法”减负,一系列旨在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加大各类人才计划对基础研究人才的支持力度,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差异化评价和长周期支持机制,赋予科技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选择权……做“加法”赋能,一系列支持科学家大胆探索的管理制度陆续实施。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发展,科技体制改革主体架构已经确立,一个个科研堵点被打通,中华大地处处激荡着澎湃的创新动能。

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3年,我国高被引论文占全球总量的27.3%,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首位,入选世界高被引科学家数量增至1169人次。截至2023年底,我国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01.5万件,同比增长22.4%,成为世界上首个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的国家。

以科技创新为笔擘画明天,必将绘就一幅波澜壮阔的高质量发展画卷。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