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能者多劳、庸者逍遥”现象的治理之策

【摘要】基层干部中存在的“能者多劳、庸者逍遥”,主要表现为“能者”由于能力突出和勇于担责,一直陷入“忙”与“累”的状态中,而“庸者”往往抱有“钻空子”心理,“甩锅”不担当、“躺平”不作为、“摆烂”不负责。对此,需要基层干部增强责任意识,强化担当作为;重视自身本领能力的培养,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充分发挥激励和考核机制的作用,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并以此保障系统运行的有效性。

【关键词】基层干部 “能者多劳” “庸者逍遥”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在“千线一针”的基层“能者多劳、庸者逍遥”现象屡见不鲜。譬如,干工作越快的人发现,总会有更多的工作安排下来;而那些慢悠悠的人,却一直工作量比较少。能够克服困难的人,总是在不断地克服困难;不善于克服困难的人,却总是可以得到较容易完成的任务。工作业绩突出的人,总是会迎来更高的业绩目标;而那些业绩目标低很多的人,一样可以靠任务完成率拿到相同的回报。

基层干部是党的工作和事业发展的组织基础和关键要素,是党与群众之间最直接、最密切的纽带。因此,加强基层干部队伍的建设,不仅关系到党的方针政策的有效实施,也直接影响到党的形象和基层治理的效能。当前,在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过程中,基层干部“能者多劳、庸者逍遥”现象亟需关注。在充分考虑导致此种现象产生、存在的条件基础上,提出现实语境下可供操作的治理对策。

“能者多劳、庸者逍遥”的现实表征

系统研究解决“能者多劳、庸者逍遥”问题,不仅有助于提升组织的整体效能,还能增强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满意度,从而推动基层干部能干事、敢干事、干成事。

在基层工作实践中,那些具备较高能力的干部往往被委以重任,从表面看,这似乎是对其能力和努力的认可。然而,这种情况常常演变为一种难以持续的工作模式,即“能者多劳”现象。“能者多劳”被管理者视为工作指派的“效率逻辑”,习惯性把大事小事都分配给“能者”,越能干,越给干;越用越顺手,越顺手越用。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来看,虽然高能力的干部在完成任务上表现积极,但这也可能无意中助长了其他成员的依赖性,形成“庸者”的庇护所。此外,从经济学的边际递减效用理论出发,当工作负载超过一定阈值时,即使是高效能的干部,其边际生产力也可能出现下降。具体来说,一是长期疲劳运转效率下降。“能者”在组织中因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责任心,往往被分配到更多的任务。这些任务可能不仅包括自己的本职工作,还包括单位其他干部未完成的工作。由于工作量大、任务繁杂,能者身心较累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失误。二是容易“压力传导”。一些领导倾向于将复杂和紧急的任务分配给能干的干部。这些干部在完成这些任务时不可避免地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这种压力不仅影响到干部自身,也可能通过工作关系网络向其他成员传导。此外,能者往往对自己的表现标准极高,自我要求的增加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其心理和情绪的负担。三是“多劳未必多得”。在现有的绩效评估体系下,即使这些干部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他们所获得的认可和奖励并不总是与他们的努力相匹配。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有效改善,将会影响干部的工作热情和长期的组织工作效能。

与“能者多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庸者逍遥”现象。这种现象描述了少数基层干部,尽管能力一般,却能够逃避重担,享受相对轻松的工作节奏。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能者多劳”的背后是另一部分人员的能力被闲置,他们的积极性和潜能处于“沉睡”状况,这不仅导致工作负担的不公平分配,还可能影响整个组织的效率和士气。“庸者”具体表现为:一是“甩锅”不担当。在面对问题或失败时,倾向于将责任推给他人而不是主动解决问题。他们为自己的失误找各种借口,以避免追责,并将问题归咎于外部因素而不是自身的能力或态度。当面对挑战时,他们选择逃避,不愿迎难而上。二是“躺平”不作为。在工作中表现出明显的懒散和消极态度,不主动完成任务,也不寻求进步,见到工作“两手一摊”,直接“躺平”,奉行“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同时,部分干部对职业发展和工作成绩没有追求,满足于现状,不愿意付出额外的努力或学习新的技能。三是“摆烂”不负责。这类问题主要体现在个别基层干部对工作结果的不负责任,即使工作出现严重失误或问题,也不采取措施进行纠正或改进,对待工作成果漠不关心、“佛系”应对。这种行为会严重影响部门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使得公众对基层党的工作的信任度下降,既浪费了资源,又丧失了锻炼和成长的机会,同时也会在基层内部造成责任不清和管理混乱的情况。

产生“能者多劳、庸者逍遥”现象的原因分析

“能者多劳、庸者逍遥”问题的成因是深层次和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基层干部在责任观念、个人主义、能力培养、制度执行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降低基层工作效率,还会影响组织运行的内在张力。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加强正确政绩观指引,重视干部本领能力的培养,发挥激励和考核机制的作用,以及利用健全容错纠错机制进行破解,进而有效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和组织保障。

一是责任观念淡薄,动力不足。在分析“能者多劳、庸者逍遥”现象时,明显可以看出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在其中的关键角色。一方面,责任心较强的干部通常具备高度的自我驱动力,愿意承担额外的工作和责任。他们的工作态度认真积极,努力实现每一项任务的最优完成。然而,这种强烈的责任感也导致他们在面对繁重的工作时难以拒绝,致使工作压力持续增加。相反,责任感较弱的干部在遇到困难时往往选择推卸责任,不愿意主动承担和解决问题。这类干部能够“逍遥法外”,主要是因为人力资源与工作绩效管理不合理,一些组织部门对平庸的容忍和对责任缺失的忽视。在一些地区,基层治理中的责任分配和管理体制的缺陷让部分人可以利用制度漏洞避开责任,不被问责。这种组织文化环境允许庸者在不负责任的氛围中逃避工作,逃避必要的责任追究。

二是个人功利主义作祟,担当不足。在基层治理中,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对干部的工作态度和责任感具有显著影响。个人主义倾向于强调个体利益的优先性,这导致部分基层干部在面对责任和挑战时,往往倾向于保护个人利益,避免选择风险较高的任务。这种心态在公共管理领域尤为突出,尤其是在缺乏强有力的激励和责任追究机制的环境下,个体可能只做份内的工作以满足基本要求,从而逃避可能带来额外负担的职责。同时,功利主义加剧了这种现象。

三是岗位设置与能力不匹配,效率不足。从组织层面来说,制度建设的短期导向造成了“能者多劳”。在基层组织中,个人的专业能力或技能与岗位要求之间存在不匹配的现象。这种错配导致一些干部被安排在与其专长不相符的岗位上,从而削弱了工作效率并降低了干部的职业满意度。此外,由于缺乏适当的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一些干部无法适应岗位需求的变化或新技术的要求,进而限制了他们的职业潜力和工作表现。能力与岗位不匹配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还可能使得具备相应能力的干部感到挫败和不满,进一步加剧了“庸者逍遥”的现象。对此,需要尽可能地合理分配资源和排序任务,确保基层员工能有效执行任务,保持工作质量和效率,并通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供定向培训和职业发展计划来提升干部能力。确保岗位与干部能力的良好匹配是提升整体工作效率和增强干部职业满意度的关键,也是减少“能者多劳、庸者逍遥”现象的有效策略。

四是奖惩制度不健全,方法不足。在当前发展阶段,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干部干事创业动力依旧存在多重困境。首先,激励机制与岗位设置关联性弱,干部奖惩制度需要进一步明确。在一些地区,现行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未能有效地激励优秀干部或约束不作为的个体。缺失的奖惩机制导致能者在投入巨大努力后未获得相应的奖励和认可,而庸者在工作不力时也未受到应有的惩罚。这种制度不公造成能者逐渐失去积极性,而庸者得以维持其低效的工作状态。干部激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激励政策都面临资源有限约束与价值选择难题。其次,干部容错机制需要不断完善。能者在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因为害怕失败的惩罚而变得过于谨慎,不敢进行大胆尝试。这不仅限制了个体的发展潜力,也抑制了基层治理的创新能力和整体效率。此外,组织文化和管理层可能因过分强调错误的代价而非试错的价值,使得基层干部倾向于采取避风险的保守策略。这种环境下,“庸者逍遥”被视为一种避免责任和风险的理性选择,从而影响了基层治理的效能提升。因此,建立一个公正且透明的奖惩体系,结合有效的容错纠错机制,对于治理“能者多劳、庸者逍遥”现象,激发所有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至关重要。

“能者多劳、庸者逍遥”现象的应对策略

“能者多劳、庸者逍遥”的现象一旦成为常态,将极大地影响基层干部在日常工作与管理中的“精气神”,并会对基层干部的组织归属感以及基层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带来冲击,亟需关注和纠正。有效应对这一现象,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从而确保每位干部都在其岗位上发挥最大效能,同时维护工作环境的公正性,促进整个组织的健康发展。

一是增强责任意识,强化干部的担当作为。古语所言:“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这表明认识到并承担责任是干部成就事业的起点,而实际行动并履行责任则是确保成就稳固的终点。“能者多劳、庸者逍遥”现象“病根”在于理想信念缺失和责任意识淡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功成不必在我并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这就要求党员干部把个人职业发展与服务人民的目标结合起来,将工作成效具体化为群众的切实利益,同时应摒弃过度追求“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形式工程”,而更应深入考虑其行为对公众的长期利益。这种担当意识不仅能够减少“能者多劳”现象中因不平等的任务分配而产生的负面效应,同时也有助于防止“庸者逍遥”中的懒政行为,从而通过有效的工作成果赢得群众的认可和历史的肯定。

二是重视干部本领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党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既要有责任意识也要具备相应的能力。这要求干部不仅要有勇于担当的心态,还需要着力增强自身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本领能力,通过持续学习和实际操作来锻炼自身的“硬实力”。这就需要为干部提供必要的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增强其创新和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确保干部能够持续提交高质量的工作成果。在日常工作中,干部应当坚持边干边学、边学边干的原则,系统地提升干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优化服务群众及防范解决潜在风险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同时,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发挥示范表率引领作用,带头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和承担责任,从而通过其行为对他人产生积极影响,激励更多干部践行正确的职业道德与责任感。

三是充分发挥激励和考核机制的作用,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在基层管理中,“能者多劳、庸者逍遥”现象的形成部分源于不够精细化的考核制度,这导致不论干得好与坏,干得多与少,干部的评价往往一视同仁。首先,要通过调研、评估等手段将部门绩效细化分配至基层干部的岗位绩效当中去。在对绩效定性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绩效评估与考核标准的量化与精细化。这一措施有助于强化责任追究,确保每位干部都有明确的责任,避免因个人利益追求而忽视职责,从而提升组织整体的工作效率。其次,需量化并完善考核机制。在干部管理和评价中,应采取全面、历史、辩证的方法,个性化地设置考核指标,使每位干部的特长和能力得到合理地评价和充分发挥。这要求建立严格和透明的制度和程序,确保公平性,使所有干部在选拔、晋升、奖励和惩罚等人事决策中均受到公正对待,从而实现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人事政策。最后,考核机制应体现差异化要求,并强化考核结果的分析与运用。通过加强考核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操作性,激励干部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综合考虑干部的工作态度、行为和所带来的实际成效,实施奖优罚劣政策,确保有意愿和能力做事的干部得到适当的激励和发展空间,同时对表现不佳的干部实施必要的警示和惩戒。

四是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并以此保障系统运行的有效性。研究表明,政策特质对形塑微观个体行为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提升担当意愿与促进政策扩散。在高效能干部承担多重工作任务和责任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会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出错。因此,应结合“严管”与“厚爱”相结合的原则,以激励和约束并重的方式进行干部管理。这包括区分干部在推进创新性工作中因缺乏经验而犯的无意过失和故意违纪违法行为的差异,实施此类机制旨在保护那些敢于尝试和勇于创新的干部,防止他们因害怕犯错而采取保守或不作为的策略。同时,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合理甄别工作中的错误,避免对干部的不公评价,并激发他们在承担重要任务时的积极性。此外,加强激励与纠错并重的考核机制,对干部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考核,确保激励与约束机制并行,从而鼓励干部积极面对挑战,及时纠正和补救出现的问题。这不仅帮助干部从错误中学习和提升,还减轻了他们的心理负担,激发了创新和实干精神。有效的容错纠错机制可以防止由于过度问责导致的干部积极性下降,从而确保他们能在工作中继续发挥其潜力和创造力,专心致志为党和人民干事创业、建功立业。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教授)

【参考文献】

①段哲哲、陈家喜:《新时代地方干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分析》,《政治学研究》,2021年第1期。

②《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

③ 汪曲:《在其位谋其政:担当作为的政策形塑与行为遵从——中国场景下的扎根理论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22年第1期。

责编/孙垚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谢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