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有研)聚焦激活科技第一动力,加快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行业新质生产力。2023年以来,中国有研新一代稀土绿色高效冶炼分离原创技术在我国稀土行业大面积推广应用,新一代高镁低密度铝合金有望成为我国重大装备的主干材料,集成电路用12寸大硅片和高纯金属靶材通线量产,8项科技成果入选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产品手册,新产品收入增长33.6%,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能力显著增强。
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关键技术突破,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一是全面梳理构建技术体系,明确创新领域。在“十四五”科技规划基础上,围绕主责主业全面梳理创新体系,以集成电路关键材料、新能源材料等六大核心领域为重点、32个一级方向及91个子方向为路径、数百个创新项目为支撑,形成了面向近中远期、层次合理、衔接有序的体系化技术创新领域布局。二是全速推进“人才第一工程”,集聚创新人才。围绕科技规划未来人才需求,按照人才盘点、人才培养使用、人才激励、人才结构优化等4个维度,提出44项具体措施,规定人才支持政策优先向新质生产力急需人才倾斜。近三年,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8名,国家高层次人才12名,选拔200余名青年科技骨干作为科技领军人才后备力量,构建了人才发展“雁阵格局”,为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三是全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打通创新堵点。瞄准国家战略需求,一方面,通过国家级平台建设,承担重大科技任务,另一方面,通过组建以资本为纽带、股权多元化的新型研发机构,集中攻坚“卡脖子”技术。近三年,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承担了极大规模集成电路等重大科技专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130余项;“小核心、大协作、广开放”的“雁栖湖创新中心”成功研制了区熔硅单晶等10余种打破国外垄断的产品,满足了特种有色金属材料的发展需求。
完善新兴产业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战新产业、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优化产业基地布局,搭建发展新支柱。针对不同类型战新产业,采取差异化布局模式,即以“集群化”方式布局同领域产业,以“网格化”方式布局科技服务产业,以“一体化”方式布局成熟产业。在德州布局建设了8英寸硅片、12英寸硅片、高纯金属溅射靶材等集成电路关键材料产业;在华北、东南、西南、西北各地布局了新材料测试主中心、行业中心、区域中心10余处;在国内5地、国外2地布局了金属粉末“产研一体”基地。二是分类支持培育战新产业,增添发展新动能。针对科技影响力预期较大的应用基础研究类项目、经济效益预计较好的产品开发类项目,在集团总部创新基金中设立“攀登计划项目”“高经济效益项目”给予专项支持。针对面对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开发的“开新局”项目,由所属企业出资,集团总部集中管控。近三年,累计开发新产品59个,实现销售收入8.31亿元。全面突破了12英寸主要型号钽靶核心技术,产品通过客户验证;开发新型光伏电池封装用互连材料并在光伏行业头部客户实现批量销售。三是实施专项任务攻关,开辟发展新赛道。以“技术-市场”双线推进专项任务攻关,成立联合攻关、分工明确的技术和市场“双团队”,节点设置技术和市场“双目标”。承担的“焕新行动”“启航行动”等专项任务中,已完成500mm超大直径锗单晶样品研制;突破纳米金属粉体材料、钠离子电池等产品关键制备技术。
强化原始创新能力,加大共性技术供给,促进传统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一是超前布局引领产业发展,形成多项原创成果。集团总部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围绕集成电路、新能源、稀土、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开展行业和下游应用领域的需求战略研究,研究成果用于超前布局知识产权和新兴产业技术开发方向。成功开发的新一代低密度-高强高韧-高镁含量铝合金,跳出了长期跟随国外牌号标准的研发路径和国际现有铝合金成分体系。二是共性技术赋能行业升级,带来多个“首次”“第一”。聚焦有色金属材料行业发展重大方向,梳理形成关键共性技术图谱,使理论研究“有章可循”,技术开发“有的放矢”,促进行业共性技术快速产出。规模化固态储氢装置成功应用于南网云南综合能源站与广州南沙电氢智慧能源站,首次将光伏发电耦合固态储氢应用于电力系统,实现了“绿电”与“绿氢”灵活转换。三是智能制造助力效率提升,建成多条示范产线。将智能制造作为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抓手,在新产线建设中借助数字化技术,优化生产工序,提高自动化水平,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探索进行预测性维护、质量控制以及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改进,在8个基地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建成15条智能生产线,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