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新思想 > 权威解读 > 正文

习语品读 |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文章,风格鲜明、思想深邃、内涵深刻,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这些重要讲话和文章中充满魅力的语言,是习近平总书记执政理念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人格魅力的生动体现。央视网《天天学习》栏目推出“习语品读”系列,以“新闻漫画+文字品读”的形式,带您从不同维度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魅力。

2024062409282415675

关于耕地与粮食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曾作过一个形象比喻——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联合国一项报告显示,全世界生产的粮食中超过95%源自土地。根乃生命之源,“命根子”三个字意在强调耕地对粮食生产极端重要的作用。没有耕地安全,粮食安全便如空中楼阁。

我国虽幅员辽阔,但人均土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却十分有限,需要以占世界9%的耕地面积,养活世界近20%的人口。

“在土地问题上要长期从紧过日子”,曾在陕北当过7年农民的习近平对此有着切身体会。

1974年,习近平被推举为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社员们进行土地改造——在村里的沟口打淤地坝。

梁家河村村民王宪平记得,当时习近平对他说过这样一段话:“黑子,你说咱梁家河为啥穷?为啥吃不饱饭?就是因为土地太少了。这里打上坝,增加这么大面积的水浇地,以后梁家河的子子孙孙都会受益。咱说啥也得干成这个事。”

在习近平的带领下,淤地坝建成了。坝顶的土地成了梁家河村最好、最平整,也是最便于灌溉的土地,至今肥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耕地的重视有增无减。

在一次会上,总书记严肃问道:“那么粮食怎么办?”原因是他注意到一个趋势:“过去是南粮北调,现在是北粮南调。一些地方大把的良田不种粮食,要么建养殖场,要么是种花卉果木。”总书记告诫:“越是有粮食吃,越要想到没粮食的时候。”“决不能在吃饭这一基本生存问题上让别人卡住我们的脖子。”

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决不允许任何人在耕地保护上搞变通、做手脚,‘崽卖爷田心不疼’。”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

我国是人口大国,保障14亿多人的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这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到14亿多人吃饭问题的耕地保护好,把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守护好,真正做到“藏粮于地”。

数据显示,我国14亿多人口,每天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满足如此庞大的消费需求,每年的粮棉油糖菜播种面积要稳定在约23至24亿亩,如果按1.3的复种指数倒推计算,耕地必须保持在18亿亩。这是不能再低的底线,也是总书记反复强调的“耕地红线”。

从《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先后修订实施,到我国第一部国家层面的黑土地保护法诞生,再到各地加强土壤监测、推行“田长制”将每块田责任到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耕地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不仅明确在耕地保护上要党政同责,还要采取“长牙齿”的措施,牢牢守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夯实了大国粮仓的“根基”。

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也要提升质量。我国把耕地质量提升作为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治本之策,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截至2022年底,全国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了1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2023年我国又完成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8611万亩。

耕地后备资源作为补充耕地的重要来源,是实现区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确保粮食安全及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关键。近年来,我国科学治理、分类改造,合理利用盐碱地、荒滩地等,唤醒了一片片“沉睡”的耕地资源,建成了一座又一座“新粮仓”。

“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珍惜每一寸土地,用好每一寸土地,我们的饭碗才能端得稳、端得牢。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监 制丨王敬东

主 编丨李璇

编 辑丨孟利铮

视 觉丨郝凤林

校 对丨孙晓媛 王卓婕 梁雅琴 娄郝

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