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强化党群服务中心资源整合,持续提升使用效能,去年以来,北京市大兴区积极探索“三联三送三促”工作机制,推动36家区直单位的93项资源下沉到全区各级各类党群服务中心,逐步形成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的基层服务矩阵。截至目前,大兴区各党群服务中心有效运用区级资源,开展各类活动1860余场次,惠及党员群众12万余人次。
系统谋划 协同联动
资源统起来
近日,走进大兴区高米店街道茉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不少群众正在“政务晓屋”办理养老、医疗保险等业务。社区居民李云说:“自从引入‘政务晓屋’,通过‘云坐席’指导,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高效、优质的政务服务。”
着力强化党群服务中心体系功能建设,大兴区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组织体系、工作网络,强化区直部门与党群服务中心资源对接,打造全区共建共享的基层党建阵地。
阵地联用。区委组织部牵头,统筹区委宣传部、区委党校等10家单位的基层服务阵地,将党建、治理、服务等功能整合进党群服务中心。推行“党务+政务”智能服务模式,在26个党群服务中心引入“政务晓屋”和自助服务终端,实现镇街园区全覆盖。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优势,打造职工之家、青少年之家、妇女之家,将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为服务党员群众的温馨家园。
资源联享。面向区直单位发布征集令,广泛征集各部门政策、资金、人员、活动等资源,划分为特色服务、资源聚合等5大类,涵盖健康义诊、反诈宣传、文体活动等多项内容。发布区级资源清单,指导属地围绕群众需求,对照清单进行检索,主动对接区直单位,畅通双向沟通交流渠道。
机制联动。开展全区党群服务中心等级评定,区委组织部会同区税务局、区总工会等22家单位组成7个调研组,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分3档拨付运行经费。做实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推行轮值制度,聚焦群众关切的问题,定期召开会议研判分析,推动区直单位由“座上宾”向“主人翁”转变。
双向奔赴 双向赋能
活动办起来
“假期里,爸爸妈妈工作忙,我很幸运能参加‘红领巾成长营’,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还交到了新朋友。”暑期来临,在旧宫镇党群服务中心,附近社区的小朋友聚在一起学习活动,好不快活。
大兴区坚持融合发展理念,汇聚各方力量,为党群服务中心送政策、送服务、送活动,打通服务基层的神经末梢。
送政策。有效集成区直单位招商引资、金融支持、人力社保等惠企便民政策,形成产业政策服务包。统筹发改、经信、人力社保等部门,选派优秀党员、业务骨干,组建政策宣讲团,送政策进园区、进企业、进党群服务中心,提高企业获得政策便利度和实效性。
送服务。合理设置便民服务板块,精准匹配洗衣缝纫、打印复印、义务理发等生活服务,提供法律咨询、就业帮扶、科普宣传等便民服务,完善“一刻钟党群服务圈”。充分发挥文联、文旅等部门职能,广泛开展书法、舞蹈、戏曲等培训,实现从“文化下乡”到“文化在乡”的转变。
送活动。组织部门“搭台”,各部门匹配资源力量共同“唱戏”,策划推出“‘艺心向党’七日行”“兴趣课堂开讲了”等一批特色活动,深受基层党员群众青睐。坚持“一月一主题 周周有活动”,探索实行“活动课程表”制度,常态化开展“党群阵地@你”主题活动,党群服务中心综合使用效能持续提升。
服务为民 引领发展
成效显出来
6月15日,大兴区观音寺辖区某建材城商户王景云为街道工作人员送来写着“热心为民服务 彰显司法精神”的锦旗,“多亏有了‘社区微法庭’,帮我们商户挽回了损失,咱们中心真是为民解忧!”王景云说。观音寺街道“七五小街”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微法庭”是北京市首家社区微法庭,成立以来,有效解决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大兴区坚持把“群众愿不愿意来、喜不喜欢来”作为衡量党群服务中心管理运营水平的重要标准,对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需求,优化服务供给,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促进服务意识提升。健全运行管理机制,推动职能部门在党群服务中心集中办公,探索推行“八小时外”延时服务,实现党群服务中心大门常开、群众常来。定期对辖区各类资源进行梳理,分类建立需求、资源、项目三项清单,对照党员群众需求,及时调整优化服务供给,推动党群服务逐渐从“中心”走向党员群众“心中”。
促进治理效能释放。建立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等平台,推动在职党员到党群服务中心报到,组织开展上门看护、环境治理等活动。创新“拉家常”协商议事机制,引导党员群众主动协商议事,推动“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转变。探索实行“小哥事项党员代理”,深化志愿服务积分制,270余名小哥成为社区副楼门长、网格员,主动融入城市基层治理格局。
促进发展力量整合。在园区、楼宇、两新组织建设11家区域党群服务中心,广泛开展产业推介、企业洽谈等活动,畅通政企交流直通车。统筹司法、产促等部门资源,为企业开展法治体检,协助审查企业文件1500余份,提供法律意见建议2300余条。组织非公企业党员吹起招商先锋号,成功引入63家科技型企业落户大兴。(本报通讯员 陈锦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