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飞天,圆梦蟾宫。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成功着陆。在探月工程走过的第20个年头,嫦娥六号如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的黑暗角落,再次将中国的名字镌刻在人类探索月球的壮丽史册上。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20年风雨兼程,从奔月在即到蟾宫寻宝,从错失浪潮到全球领跑,九天揽月背后蕴含的“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精神富矿,是对探月工程不断刷新记录、期期硕果累累最好的回答。
追逐梦想、砥砺前行,印迹中记录坚实步伐。回望当年世界各国公布的探月计划,或失败、或夭折、或延期,只有中国一棒接着一棒干,以“绕、落、回”的合理部署,一步一个脚印实现既定目标。六战六捷奠定的理论基础和实战经验,在轨“等候多时”的鹊桥二号架起通信桥梁……嫦娥六号凯旋的背后,是20年坚持办好一件事的执着,是千万航天人用脚踏实地的沉稳,托举起亿万人民仰望星空的梦想。“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无论是抓改革、促发展,还是谋创新、护安全,很多事业的推进都难以毕其功于一役,需要迈稳步子、久久为功。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我们就要拿出“啃骨头”的韧劲和“钉钉子”的钻劲,一干到底、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更好肩负起新时代的职责和使命。
勇于探索、敢为人先,风雨中谱写创新新篇。“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这是一条必由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自立项开始,探月工程就朝着一系列核心技术“正面攻坚”。在这条中国特色探月路上,技术和方案都是“中国牌”、原材料国产化率达95%以上。首次地月中继通信、首幅全月地质图、首次月背“挖宝”采样……一个又一个首次的背后,是中国航天人勇于探索的豪情和敢为人先的锐气。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开启新的创新周期,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招”,尤其需要以探月精神为引领,瞄准高水平自立自强,勇攀科技高峰,扭转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越走越宽广。
协同攻坚、团结克难,时光中见证磅礴力量。“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航天事业是“千人一枚箭、万人一杆枪”的集体事业。探月工程作为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共有全国航天、电子、核工业等领域2000多家单位、约10万名科技工作者参与研制,每一个大胆设想、每一次成功实施,都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协同攻坚、团结克难的结果。正是循着这条逻辑,在新型举国体制的推动下,我国在航空航天、深地深海探测、超级计算机、量子信息、核电技术等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力量源于团结,我们要从探月精神中锤炼“会团结”的真本领,在深入群众的躬身实践中,把工作做到人民群众心坎上,汇聚众人之智、用好众人之功,形成“众人开桨划大船”的强大合力。
合作共赢、包容互鉴,征途中彰显强国担当。“闭门造车”只会导致技术水平固步自封、“脱钩断链”只会阻碍全球科技竿头日上,中国从不“建墙”,而是一直“开窗”,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进科技创新,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自2004年实施以来,探月工程始终坚持合作共赢的航天理念,在外空领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超过19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先后签署23份国际合作协议或谅解备忘录,联合多国共建国际月球科研站,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推动太空探索全球合作。“不拒众流,方为江海。”站在历史新起点,我们要从探月工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本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精神,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同全球伙伴一道踏浪前行,携手奔向“美美与共、互相成就”的未来。(作者:王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