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党政干部谈治理> 正文

河南省南阳市:走好水源地高质量发展之路

南水北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战略性工程,对于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供给问题具有重大意义。中线工程自2014年12月通水至今,已累计向包括北京、天津在内的沿线26座大中城市调水超过650亿立方米,受益人口近1.08亿。今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周年,河南省南阳市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将以此为新起点,坚决扛稳扛牢政治责任,走好水源地生态优先、创新引领、水清民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强化战略思维,胸怀“国之大者”,坚决扛牢“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政治责任。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中线工程通水以来,整个华北地区因南水北调,每年减采近50亿立方米地下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趋势得到根本扭转,每年新增20亿立方米农业用水重新流归农田,灌溉860多万亩耕地。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中部地区崛起、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南阳市是丹江口水库的主要淹没区和移民搬迁安置区,总干渠约占中线全长的1/7、水域面积占水库正常蓄水面积的一半。南阳市干部群众忠诚担当、大爱报国,坚决扛稳水源地保护的使命担当。通水前,先后否决、终止总投资额超70亿元的各类工业项目430余个,关停规模以上企业1100多家,关闭搬迁畜禽养殖场1500余家,取缔库区养鱼网箱5万多箱。通水后,以“万无一失、一失万无”的底线思维加强水质保护,全面落实南水北调水源地和干线工程河(湖)长制,颁布实施河南省首部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南阳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坚持源头严控、过程严管、末端严治,让首都和沿线人民喝上纯净甘甜的放心水。

强化底线思维,树牢风险意识,全力保障水质安全。水安全是涉及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南阳市守着“大水缸”“水龙头”,始终以保水质为重中之重,综合施策、齐抓共管,着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守稳守牢最后一道防线。在丹江口水库及总干渠两侧划定保护区,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从源头上控制污染项目建设。开展“守好一库碧水”专项治理行动,拆违建、清库汊、除网箱、复库容,强力推进水域岸线违法违规问题清理整顿工作。按照“一口一策”要求对丹江口水库入库及汇水区入河排污口逐个编制方案、制定清单,扎实做好整治清零工作。推行“河长+警长+检察长”工作机制,加强巡查和部门联合执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切实维护水环境安全。编制“一河一策一图”应急预案,将丹江口库区汇水区内15条河流全部纳入实施范围。构建“3+1+N”应急响应机制,组建市县乡三级应急队伍,定期开展应急演练,不断提升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快速响应和协同处置能力,坚决守好水源地水质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强化系统思维,坚持全域治理,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源区,涉及河南、湖北、陕西三省10市46县(市、区),汇水支流250余条,流域面积9.52万平方公里,生态保护和修复涉及范围大、工作任务重。近年来,南阳市主动携手水源区兄弟地市,统筹推进水源地生态保护治理,全方位、全流域、全要素、全过程加强生态建设,努力筑牢生态基座。形成职责清晰、高效协同的工作责任体系,确保各项水质安全保护措施落地见效。“十四五”以来,累计造林198.4万亩,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73万亩,治理修复废弃矿山、露天矿山面积553.9公顷,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95平方公里,修复退化受损湿地2.5万亩,完成92条小流域治理,库区水土综合防护体系初步形成。同时,强化省际协作,健全水源区三省五市常态化的跨地域、跨部门联防联控机制,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构建协防共治的生态保护大格局,不断增强水源区生态优势。

强化辩证思维,坚持绿色发展,奋力打造高效生态经济引领区。南阳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生态产业,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花、药、果、菌、茶“五特经济”,积极推进优质农产品提质、扩量、增值。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打造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五大优势产业集群。超前谋划布局合成生物、光伏新能源等未来产业,不断提高经济增长含绿量、含新量。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深入实施“文化+”“旅游+”战略,推进生态与旅游、康养、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奋力打造国际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国健康养生之都。切实把绿色资源优势转化为长效经济收益,努力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作者系河南省南阳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