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质量强链苏州模式值得借鉴

为推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024质量重点工作落地见效,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围绕质量强企强链强县(区)组织专家赴江苏进行专题调研。调研发现,苏州市场监管局按照上级部署,积极探索质量强链新理念新路径新模式,质量强链工作基础好、部署早、措施实、见效快,探索形成了以质量创新联合体为牵引、实现产业链质量联动提升的苏州模式。

一、质量强链苏州模式的主要做法

2020年以来,苏州坚持协同创新理念,创新探索“纵横联动、数字赋能、集成服务”发展路径,由链上企业、质量基础、专业智库和行业协会等组成质量创新联合体,推动多方资源整合和跨界合作,将质量优势由龙头企业向全产业链拓展,形成了质量协同发展新生态。目前苏州已建成光电、机器人、纳米技术应用等覆盖苏州重点产业的13个质量创新联合体。

以横向联合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质量创新联合体加强基础共性技术研究,实施质量技术联合攻关,着力解决产品性能、品质等关键核心问题,形成质量改进成果800余项。如光电产业质量创新联合体制定了《苏州市光电产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明确了海洋光电缆等重点产品领域的发展规划和路径,先后攻克深海通信装备系统关键技术、万公里深海传输、万米深海水压和深海长寿命应用三大世界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纳米技术应用产业质量创新联合体依托苏州工业园区30年建设成熟实践,协同推进质量创新、质量提升、质量比对和质量攻关,攻克了一批“卡脖子”技术,成为国家纳米新材料先进制造业集群核心区,并跻身全球五大纳米产业集聚区。

以纵向融合实现产业链质量一体管控。在质量创新联合体带动下,通过借鉴龙头企业质量管理成功经验做法,促进设计、材料、工艺、检测、应用等产业链上下游标准和质量管理衔接,推动上下游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质量协同发展。如冶金产业质量创新联合体建成精品冷轧工艺工装件动态管控平台,对20家冶金产业上下游企业工业线材核心指标进行能力验证比对,组织专家分析诊断企业关键工艺技术、过程控制等问题,形成改进方案13个,引导产业上下游企业统一质量技术指标,推动了全产业链质量提升。

以数字赋能实现产业链质量变革创新。质量创新联合体推动全市1400余家具备“智改数转网联”基础的企业率先参与质量管理数字赋能工作,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质量管理数字化应用场景,推动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与质量管理融合发展,引导发展网络化协同、共享化生产新模式。如服装产业质量创新联合体龙头企业波司登,通过应用服装智能质管数字系统平台等措施,将大数据融入企业设计研发、采购制造、仓储物流、零售运营、用户服务等关键环节,联动监测原辅材料、成品和售后服务质量,以质量信息远程共享实现上下游企业动态管理、及时反馈和持续改善,促进了产业链企业的质量提升和质量管理数字化变革。

以质量基础集成服务实现产业优化升级。苏州已建成以涵盖1个市级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中心、5个产业“质量接力站”、52个“质量赋能站”为主体的“1+5+N”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网络布局,以“质量赋能区域全覆盖+质量接力产业全链条”工作模式,精准服务产业创新集群发展。深入推进“新产业标准化领航行动”“计量服务中小企业行动”“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质量赋能伙伴计划”等,2023年服务企业近1.4万家,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2065个。

下一步,苏州拟围绕“1030”产业体系,在10条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实施质量提升,编制30条重点产业链质量图谱,在智能制造、新能源、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行业领域新建一批质量创新联合体,明确全市开展质量提升行动2000家重点企业名单,赋能产业链供应链质量全方位升级。

二、对策建议

发挥市场监管部门推动作用。强化质量强链政策支持,完善制度规范,加强日常管理、跟踪指导、效果评估和激励机制建设。统筹解决企业和产业发展共性质量技术难题,为我国企业全面“质量体检”和“精准画像”、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质量升级、为中国企业在新质生产力新赛道上领跑提供质量技术支撑。

发挥质量创新联合体主体作用。因地制宜做好质量强链区域特色生态建设,建立质量强链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做到需求与供给相互牵引,前端与后端无缝衔接,协同攻克共性技术、“卡脖子”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狠抓品牌建设,形成产业链供应链上企业利益命运共同体。

发挥质量强链苏州模式标杆引领作用。建议相关部门通过在苏州召开质量强链现场会、专家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全面总结质量强链苏州模式经验做法,分享成功案例,形成“头雁效应”。坚持全国“一盘棋”与因地制宜相结合,加快培育质量强链新动能、激发新活力、塑造新优势,以星火燎原之势加快建设质量强链新引擎和产业发展新高地。

作者:陈云华、李萌、安森东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