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曾经的“扁担街”到如今的“中国童装之都”,从曾经的“混乱工厂”到如今的“美丽街巷”,多年来,浙江湖州吴兴区织里镇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形成“小城大治”的织里样本。在织里镇工作的这段时间,我通过深度参与治理工作,亲身实践治理方法,感悟到了不少治理之道。
用耳听治理之道:从民生热线到“土话”广播
“您好,这里是3212345民生热线,有什么能帮您的吗?”“我店门口的水管裂了,你们快过来看一下吧!”“好的,请把具体位置报给我。”类似这样的对话,社会治理中心每天都在发生着。在织里,“老百姓吹哨,服务队报到”的格局已经形成,社会治理中心接线员和民生服务队员24小时轮班值守、随时待命,只为在第一时间倾听和解决群众诉求。
“最近,我又反复学习了政府工作报告。说几句心里话,我发现大家关心的,这个报告全讲到了。我再说得土一点,就是往后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早上7时不到,熟悉的王金法“土话”广播“交响曲”,奏响了一天的前调。说政策、讲故事、拉家常,这个萦绕在织里人民耳边50多年的声音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制胜法宝”。老王广播的独门“秘籍”是用最接地气的乡音,以方言俚语、顺口溜的方式宣讲最新政策,灵活归纳总结,力求通俗易懂,助力基层工作顺利开展。在基层,我用耳朵听到的治理之道在于要耐心接听好每一通民生来电,及时解决好每一个民生诉求,更在于要转化好每一则理论动态,宣传好每一项民生政策。
用眼看治理之道:从一站式受理到品牌调解室
“有家公司欠我一笔货款,联系不上老板了,你们能帮忙解决吗?”一大早,织里镇商事纠纷调解中心的受理窗口就出现了一个焦急的身影。“你先别急,我来帮助联系。”调解中心专职商事调解员倪老师劝慰道。之后,倪老师以中心名义联系上了对方,并就货款问题进行调查和调解,最终双方达成了协议。织里因童装而兴,以童装而名,现有大大小小的童装经营主体1.4万余家,经营过程难免产生些小困惑、小摩擦,集合了调解、公安、司法、市场监管等力量的企业服务中心就是织里一站式解经营户之忧、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有力一招。
“老乡,你们先平复一下心情,这个事情我一定帮你们调解好。”在社会治理中心的调解室常常能看到平安大姐徐维丽调解的身影,平安大姐的调解法宝就是“用情”,用“他乡遇故知”的情义化干戈为玉帛,疏通新老织里人的烦心事、糟心事,让新老织里人的关系越来越融洽。在织里,像“平安大姐”这样的品牌调解工作室还有很多,有擅长调解家庭情感纠纷的吴美丽工作室,有以“服务老兵、服务群众”为主要内容的老兵驿站,还有“商人纠纷商会解,行业纠纷行业解”的商协会工作室,这些工作室共同构建起了织里多元解纷体系。在基层,我用眼睛观察到的治理之道在于要严谨调查每一起涉企问题,细致梳理每一份指导意见,更在于要将心比心对待每一位来访群众,以心换心调解每一个矛盾纠纷。
用脚寻治理之道:从企业到千家万户
“老板,这个灭火器过期了,得换了,不然一旦出现火情,是很危险的。”“车间里可不能再抽烟了。”在织里,128名网格员,200余名安监员会常态化深入园区企业、沿街商户开展安全生产“拔钉除患”行动。大排查、大走访、大整治行动始终坚持忧患意识、底线思维,坚守安全红线,筑牢安全底线,夯实平安之基,以久久为功的韧劲将安全隐患和纠纷苗头排查见底,全力守护45万新老织里人的平安幸福。
“今天周三,去社区看看。”200余名织里机关干部都已经养成周三主动到联系的村社转转、跟群众聊聊的习惯,干部们紧盯各类包括盲道被挡、小区停车难、沿街路灯暗、河堤护栏缺失等民生问题的解决进展和项目落实情况,并不断在走访中发现问题、了解问题、记录问题,纳入民生清单。“周三大走访”将“民生清单”变为百姓“幸福礼单”,为民生“加码”、为幸福“加速”、为生活“加温”,用“小切口”带来“大变化”,用“小成绩”撬动“大作为”。
在基层,我用脚步丈量到的治理之道在于要走遍辖区的每一家企业、每一户人家,排查清每一个市场主体,更在于要及时发现每一个风险苗头,消除掉每一个安全隐患。
作为一名选调生,我非常荣幸能够来到基层第一线的综治岗位锻炼。这段时间,我直观地感受,在平安浙江政策指引下,织里“由乱到治”的华丽蝶变,也感悟到了不少背后的治理之道。未来,我将厚植为民情怀,勇担时代使命,把日常工作的“小事情”融入基层治理的“大格局”,全心投入平凡岗位,将最新治理之策落实到基层一线。(作者:沈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