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是茶叶采摘第二采旺季。在茶叶大县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20余万亩茶园进入集中收获期。然而,人手短缺却成为困扰茶乡发展的一大难题。茶园“谁来种、谁来管、谁来采”?优质茶叶怎么产、如何销,才能更好实现茶叶产品价值?茶乡创新实践,努力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茶圣陆羽曾在《茶经》中记载峡州山南出好茶,宜昌古称峡州。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出产的五峰茶历史悠久,早在18世纪,宜红茶就从渔洋关出发走向世界,成为万里古茶道重要节点。如今,五峰县茶园种植总面积22万亩,茶叶不仅是当地的“第一名片”,也是群众增收的“第一财源”。
然而,山大人稀、坡陡田散等现实困难,加上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外出打工,采茶季劳动力紧缺,让产茶大县面临新挑战。
共性难题困扰茶农
6月初夏,记者驱车沿着当地被称为“牛颈坎”的蜿蜒山路,一直开到海拔800多米的地方,来到五峰县仁和坪镇桥梁村。
依坡就势,79岁熊文卿家的茶园就在山谷边坡上。看着茶园里绿油油的茶叶,熊文卿也很心急,但要让他和老伴抢摘家里14.5亩地里的鲜叶,熊文卿直言“做不到”。这几年每到采春芽的时候,年轻人每天可以采三四斤,老两口却采不到一斤。熊文卿说,“五峰人爱茶,收入少点可以,最怕人老了,地也荒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桥梁村,与熊文卿类似的情况不少。桥梁村驻村第一书记张泽民说,该村是县里的产茶重点村,共451户1391人,有茶园2300多亩。由于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实际劳动力不足700人。“守住茶产业真不容易!”张泽民感慨,目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解决茶园“谁来种、谁来管、谁来采”的问题。
桥梁村的困境不是个案。采花乡是五峰县最大的名优茶产区,年产鲜叶6万吨、生产干茶1.5万吨,均占全县一半,被誉为“楚天名茶第一乡”。“这几年,由于人手短缺,许多茶园都无人或无力管护采摘。”星岩坪村党支部书记王天龙痛心地说,在“采花毛尖”核心产区星岩坪村,8280多亩茶园年采摘面积仅6000多亩。采花乡相关负责人刘长庚介绍,该乡茶园种植面积7.3万亩,但在采花乡2.7万常住人口中,中老年人就占了57%。
采花乡的问题已成为五峰县8个乡镇75个产茶村的共性难题。像熊文卿这样世代靠茶吃饭的茶农,当地共有5.85万人。他们人均管理茶园3.75亩,远高于人均1.5亩的茶园标准化管理要求。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委常委、副县长罗华育说,茶叶生产季节性强,茶园多分布在山区,地形条件差,难以大规模机械化作业。且茶产业社会化服务扶持政策相对缺失,茶产业已进入微利时代,茶叶“谁来种、谁来管、谁来采”成为困扰茶农增收、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一大难题。
罗华育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全县22万亩茶园中,有一半茶园处于低效经营状态;如果经营得好,亩均收入可达6000元至8000元。“这是带动产业发展、茶农增收的最大突破口。”
四方联结提升服务
为了破解难题,五峰县想出了新办法。2023年,五峰县积极争取探索推进茶产业社会化服务省级试点,先后成立了35家茶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组织培训了2300多名服务队员,从去年至今年春茶生产结束,共完成集中封园、茶园修剪、深耕施肥、鲜叶采摘等社会化服务面积近6万亩,服务茶农1万户以上。
6月15日一大早,眼瞅着大片嫩叶往出蹿,熊文卿一个电话打给了薛海林——村里的道家湾农业服务中心社会化服务队队长。
“群众点单,随到随派。”按照熊文卿的要求,薛海林当即安排了6名茶工。只见采茶机飞舞,娇嫩的茶叶被逐一摘下,装进茶袋。3个小时后,14.5亩茶园被采摘一空,鲜叶在茶厂卖了3045元。“采得又快又好”,绿叶子换成了“红票子”,熊文卿喜上眉梢,连声向茶工道谢。
薛海林介绍,对于村两委依托党建引领成立专业的社会化服务队,群众都大力支持。毕竟,相较于以往的“摘分茶”,即雇主与雇员按比例分成茶叶或茶款,现在的模式可谓省事又省心。
试点之初,县委书记带头组建了3个专班走访茶叶种植大户、重点茶企和服务主体,摸清了相关需求主要集中在重劳力投入与鲜叶采收期。五峰县针对性地制定了县级茶产业社会化服务试点方案“20条”,着力构建“茶企、服务队、村集体和茶农”四方利益联结机制,并配套一揽子政策措施给予保障。
由村党支部、龙头茶企牵头,把村内开展小范围服务的产业能人聚集起来,通过党支部领办、村企合作等形式,组建社会化服务主体,把“游击队”变成“正规军”;利用村党支部平台优化供需信息对接,不断促进茶产业社会化服务能力和服务面积提升,并通过集采集配、统购保险等方式降低社会化服务主体综合成本。
“这些茶工原本会摘茶,持健康证上岗,采摘效率和茶品绝对有保障。”薛海林说,县里政策制定精准,支持力度也很大,农资是集采集配,配送到村,还专门为茶工开发了不记名投保的“茶工险”,为茶农开发了“茶园服务”小程序……初步估算,桥梁村茶园亩均成本能降低75元以上,户均茶叶产值有望增收3000元。
记者点开微信小程序“茶园服务”看到,该程序可由茶农、服务主体、茶工三种角色登录使用,包含茶园管理和采摘环节的手工采摘、机械采摘、深耕施肥等多项服务。茶农仅需在平台发布需求,等待服务完成后,给予评价反馈;服务主体通过平台接受订单,按需派单至服务队员完成茶园服务;茶工则接受服务主体派单任务,打卡拍照进行茶园服务。
6月6日一大早,记者来到“茶园服务”小程序里“点单量”排名靠前的渔洋关镇大房坪社区安帮服务队。身材精瘦的“茶乡能人”、安帮服务队队长向安直刚刚运输鲜叶回来。他说,他们不仅服务周边,还到宜都市和宜昌市夷陵区采茶。
向安直的服务队现有100多名队员,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队员们按照培训要求采摘,采摘的鲜叶质量会更好,价格会大幅提升。比如一般芽茶价格每斤80元,采摘时如果保证鲜叶匀度、净度、鲜度、嫩度,每斤价格可提高20元至50元。一季下来,每亩茶园可增收500元左右。
在安帮服务队的小院里,记者看到1台大型无人机、2台双人修剪机,还有若干小型设备。向安直说,不少队员经过培训成为合格的机手。在茶园追肥和统防统治上,只要无人机一飞,过去几个人几天才能干完的活儿,如今几个小时就能解决。
统筹调配兴业惠民
五峰茶产业社会化服务队是以村民为主就地组建的,劳动力总量并未改变,新的生产力从何而来?
罗华育介绍,五峰县各自为政的“小散低”生产模式,造成劳动力极大浪费,社会化服务正是通过创新组织形式,把有限的人手和闲置的人力资源组织发动起来,实现统筹调配,提高生产效率。如今,很多村民既是茶农,又是队员。
他分析说,五峰县海拔千米以下主要种茶,千米以上主要种中药材。春茶采摘时,种植中药材的劳动力是富余可流动的。不同海拔,茶园梯次采摘也有一两个月的时间差,高低海拔之间的劳动力亦可错峰互助。社会化服务队还可在全县跨区域作业,一方面激发出新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务农,还能务工。
6月5日深夜11时,渔洋关镇汉马池村,五峰县龙头茶企常乐茶业的生产车间里灯火通明,白天采收的3万多斤鲜叶正在摊青。常乐茶业社会化服务队队长沈小波一边盯着摊青槽,一边不停地接听老乡打来的“下单”电话,协调服务“订单”。
这支由茶企牵头组建的社会化服务队共有70人,有一半是周边学校陪读的家长。渔洋关镇是县城所在地,教育资源集中,当地6所中小学有在校学生数千名。年富力强的陪读家长成为五峰县重点盘活的闲置劳动力。“白天上山采茶,晚上给孩子做饭,潮汐务工,两不耽误,还能增收。”沈小波说。
居家能就业,生活更如意。眼下,以茶产业社会化服务为切入口,五峰县为县城500余名陪读学生家长提供灵活就近就业岗位,并配套建设学租房130套,积极探索外来人员就地城镇化。
“社会化服务队员有60%是本地产业能人,还有30%是县城的陪读家长等闲置劳动力,服务有半托管、全托管,目前托管面积达8000多亩。”五峰茶产业社会化服务专班负责人邹寿天说,如果把农村社会化服务真正搞起来,推进整个茶产业链提质增效,可以吸引返乡人员回流。当地今年春节期间对返乡人员进行了一次大范围走访摸底,结果显示,只要收入能有外出打工收入的一半,大多数人都愿意回来。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黄振华表示:“现在农村大量劳动力外流,农民缺乏资金与技术,还面临着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农业社会化服务可以弥补原有小农户在生产经营中的不足,是将小农户融入大市场的良好途径,极大带动了农业产业发展,是一种比较好的可推广模式。”
新技术助力品牌培育
6月6日,在汲明茶业公司生产车间,来自天池机械股份公司的工程师正在对两条全智能化生产线测试改良。汲明茶业是五峰县生产高端茶叶的龙头茶企,于去年年底投资650万元定制了这个全智能化生产车间,目前正对车间进行改造升级。以前的生产线每天可加工6000斤鲜叶,全智能化生产线产能可在原有基础上翻一番,且最少仅需3名工人。汲明茶业副总经理王桂蓉手持平板电脑,手指轻点,即可精准控制茶叶生产的速度、温度等,实现全过程自动化和可视化生产。
王桂蓉坦言,五峰县鲜叶品质和产量均很高,制约其做大做强的主要“瓶颈”是加工能力不足与加工品质不稳定。解决办法是通过机械化和智能化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五峰县也认识到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一方面,在茶农自行“种管收”的基础上,五峰县结合茶园特点,鼓励主体积极开展茶园托管、租赁、流转等服务,并在集中连片的几家茶园试点托管服务,最大限度挖掘茶资源特色,打造“拳头”茶产品、打响五峰茶品牌。另一方面,以全国首批生态低碳茶整建制推进试点县建设为契机,五峰县借助专家智库研发优质茶种、开展低效茶园改造、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全县245家茶企引入金融活水、清洁电力,全力实施电气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加速茶产业清洁化、标准化生产进程;还发挥当地天池机械独特优势,“私人定制”适配五峰茶叶及产品特点的新式茶叶机械设备,助力茶企研发独具当地特色的茶叶新品,全链条赋能茶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天池机械股份公司总经理袁忠华说,这两年,五峰县茶企生产设备更新走在全国前列。公司的茶叶智能化生产线供不应求,连展厅的展品都被茶企买走了。从茶产品结构增速分析,大批新茶饮连锁店的原料茶实现30%以上增长,没有自动化生产线是无法实现的。
五峰县还大力支持县城周边5家茶企建设生态茶庄园,推动茶山变景点;将原五峰精制茶厂建成宜红茶工业遗产展示馆、非遗传承展示馆,推动遗产变地标。五峰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肖华说,将茶叶加工厂打造成景点,环绕茶园建庄园,在五峰县茶企中间已形成风潮。当地将依托茶产业、茶文化和良好的生态气候,全力推进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委书记李伦华表示,下一步将加紧完善细化茶产业社会化服务标准体系,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积极探索特色茶业发展的有效路径,推动五峰县由茶产业大县向茶产业强县迈进,更好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做好“茶叶+”文章
彭 玮
茶产业作为我国传统优势产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以及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
以科技助力茶产业品质提升。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着力推进茶树种业提升行动。通过优良新品种繁育和推广,调整优化茶树品种与茶类结构。着力推进茶叶加工精细化。加大智能化、数字化、模块化茶叶加工装备的研发与推广力度,加大对茶叶精深加工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开展茶叶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推广,大力开发新式茶饮、茶食品、茶提取物、茶微粉、袋泡茶等精深加工的终端产品,满足大众多样化消费需求。着力培育壮大科技型茶产业航母。探索设立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茶企同业整合,壮大一批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科技型茶产业领军企业,组建“航母级”茶叶企业集团,打造资源集中、生产集群、营销集约的茶产业新格局。
以文化赋能茶产业品牌打造。进一步挖掘文化底蕴讲好品牌故事。通过品牌挖掘、培育、注册、拓展与保护,讲好品牌故事,注重品牌塑造,积极参与品牌评选认定,提升茶品牌的知名度。进一步完善“区域品牌+企业品牌”构架。以构建商贸流通网络为重点,打造地域特色鲜明、产品特性突出的区域公用品牌。以省级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大力推动区域主要公用品牌整合,鼓励创建企业品牌,用强大的品牌效应吸引企业和产品聚合。进一步鼓励品牌“走出去”。帮助新式茶饮行业打通海外供应链,快速复制商业模式,为民营企业出海创造更加稳定和有利的外部环境。
以服务支撑茶产业绿色转型。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因茶致富、因茶兴业。强化基础设施。改善茶园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从品种、树形、土壤,密度、模式、设施等方面加大低产低效茶园改造力度,完善基地道路沟渠等配套设施。强化绿色示范。开展茶叶绿色生产模式集成技术示范,建立病虫害监测点、茶园绿色生产农资专柜,推广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的病虫害生态调控技术,示范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推广茶林间作、畜—沼—茶等生态优化模式,推进全域绿色生产。强化社会化服务。加大生态茶园建设规模,建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社会化服务主体,加大财税、金融、设备更新、团体保险等支持力度。完善电子商务、信息网络、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配套服务功能。
以业态创新促进茶文旅融合发展。培育壮大融合主体。鼓励发展大型茶企牵头,合作社、家庭农场跟进,茶农积极参与的茶产业化联合体,加强产销衔接和利益联结。持续打造“茶叶+”系列产业。加快发展茶乡旅游、茶文化创意等新业态和新模式,挖掘茶产业的多功能性,推动茶产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渗透融合,建设一批以茶为载体的休闲农业景区,打造一批主题公园、茶旅特色小镇、茶主题酒店,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最美茶乡和茶旅融合精品线路。全面提升茶产业综合效益。坚持“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茶山变金山”的发展理念,以乡村旅游为抓手做活茶旅文章,深度挖掘乡土人文、地域民俗、青山绿水和茶文化历史等资源,延长茶叶产业链,提升茶叶价值链,全面提升茶产业综合效益。
(作者系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分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