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丽锋、侯楠楠(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入分析一些行业出现用工缺口的原因,从破解“有活没人干”入手,解决“有人没活干”的问题。从当前劳动力市场发展现状来看,“有活没人干”现象背后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仍较为突出,二是劳动力市场配置效率有待提高,三是求职者就业观念仍需继续转变。
首先,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主要体现为高质量就业岗位的供给不足。社会整体就业水平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内在要求。高质量就业岗位供给不足会引起两种现象:一是未能实现顺利就业的高技能劳动者缓就业、不就业,导致“有活没人干”;二是高技能劳动者被迫接受低技能工作岗位,形成对低技能劳动者的挤出效应,引起“有人没活干”问题。这两种问题都会造成人力资源错配和闲置,加深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有鉴于此,应在充分激发中小微企业发展活力、持续发挥其就业吸纳能力的同时,通过科技创新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发挥其高质量就业岗位的创造能力。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产业的发展以及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正在释放出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与此同时,产业结构的变革也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应从高等院校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劳动者的技能培训以及构建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入手,塑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帮助劳动者降低结构性失业风险,促进劳动者就业稳定性和技能水平的持续提升,更好地面对劳动力市场需求转变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新一轮科技革命以及平台经济的蓬勃发展催生出一系列新就业形态,新职业成为就业蓄水池,为劳动者带来多元化的职业选择。今年5月,人社部公布了19个新职业,其中就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网络主播等职业。应该注意到,不少行业尤其是灵活就业在创造就业机会、扩充就业渠道的同时,相关从业者也面临社会保障不足、就业稳定性不高等问题,这些都会影响劳动者的就业质量。因此,通过引导新业态健康有序发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才能充分发挥其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的作用。
其次,从劳动力市场配置角度来看,人岗匹配效率仍有待提高。“有活没人干”存在一定的行业性与地域性特征,例如,近年来出现的制造业用工短缺以及珠三角等地区的季节性用工短缺现象。破解地域性问题,需要破除一系列阻碍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降低劳动者的迁移成本,营造公平就业环境,促进劳动者在地区、行业间的流动与高效配置,并通过引导产业转移等方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破解行业性问题,则需要通过良好的晋升机制、友好的工作环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稳定的职业发展路径等来提高就业质量,提升行业吸引力,以此破解招聘与留人难题。
促进人岗匹配效率的提升,还应从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入手,提升公共就业服务在城乡、地域间的均等化水平、智慧化水平,通过建立失业监测和高质量就业信息网络,降低劳动者的职业搜寻成本,及时对就业困难群体进行帮扶,完善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高校及人力资源部门还应构建起科学的就业质量评估体系,对当前劳动力市场形成更为准确、全面的认知,丰富政策工具箱,为促进就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基础性服务保障。
最后,求职者就业观念仍需继续转变。择业的过程实际上是求职者根据自身已有认知选择工作的过程,求职者的职业期望受到自身人力资本水平以及家庭、社会舆论等因素的影响,反映的是劳动者的就业价值观。应当看到的是,社会不断发展带来了就业观念的快速转变,例如,人们对工作灵活度、职业价值感、个人兴趣以及包容多元的职场氛围愈加重视。但也有不少人的认知仍受传统观念影响,比如,高学历求职者就业预期过高。应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例如,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应在充分了解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前提下,帮助他们认识劳动力市场的真实状况以及当下就业形势,扩展就业视野,理性调整就业预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融入更多的就业价值观教育,培育择业自信心和积极性。此外,还可以通过人才认定、职称评定等方式,提升缺工行业从业者的价值感和荣誉感,由此引领全社会就业观念的转变。
从根本上说,就业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高质量充分就业则需要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因此,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提升发展的就业带动力,使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提质增容的过程,不断提升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