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党建创新 > 思政实践 > 正文

大思政课 | 以思政融合推动思政课教育教学新发展

幻灯片-大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思政课堂不仅仅是进行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思政课学生观察世界、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渠道。因此,当前思政课教育教学目标将整体围绕“思想+政治”的一体化模式,深刻运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等有效工具,在旗帜鲜明讲政治、立德树人铸思想中,推动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更大发展。

以政治引领为首要,加强思政课堂政治属性。思政课首先作为政治课堂,是给受教育者传递党的大政方针政策的首要窗口,是讲政治、明政治、晓政治的第一平台。因此,推动思政课堂内涵式发展,必须将其具有的政治属性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树立“政治课堂”思维,明确传递、阐述、晰理正确政治导向的思政课堂,坚定政治导向、提升政治定力、练就政治能力,将政治贯穿于思政课教育教学始终。

因此,推动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新发展,“守正”的是其具有的根本政治属性,“创新”的是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新时代思政课堂应当紧密结合于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现状的实际维度、结合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实践维度、结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导向维度,将政治工作做实际、做细致。同时,思政课教育教学者也应首要提升自己的政治维度,要做到知国情、通政治、明是非、广视野的基本特点,站在历史维度和长远角度把握好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建设出一支有素养、有情怀、有理想、有担当的高质量思政课教学队伍,旗帜鲜明指引好意识形态的大方向,保证思政课程教育卓有成效、目光长远,实现在推动思政课教学之中,自身也上好自己的“政治课”。

以思想树立为基础,深化思政课堂思考维度。思政课不仅具有旗帜鲜明讲政治的根本属性,同时也兼具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想属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受教育者的必修课,将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做引导,对于国家、民族和社会层面明晰学生自己的个人定位、职责使命和历史价值有深刻影响,是事关人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新时代,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遵循,思政课堂将以教育传递政治属性为基础,以理论指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形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敢担当、肯作为的时代新人,在政治感召下树立起个人崇高理想信念,推动青年学生发展与时代同行、与国家同步、与未来同向。

新时代思政课要在育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首先,思政课教学要提高育人本领,运用真情实感,在传递知识中将德育贯穿始终,在典范感召下实现教育的“入脑”“入心”。其次,要促进受教育者思考。思政教育应摆脱当前单一灌输的陈规旧矩,从而实现“翻转课堂”,将思政课的“授”与“学”技术深化,进而实现受教育者自主学、主动学、希望学,实现思政课堂水平整体提升。最后,以思政教学整体提升思政受教育者的思考能力,提升他们明是非、辨真理的整体水平,促使受教育者更加准确、全面地认识到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培育出既有独立思考、又是忠诚可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红色基因血脉深刻注入每一位中华儿女血液中。

以思政一体为统筹,建立思政课堂长效机制。思政课教育教学是一个持续性、连贯性工程,是贯穿于受教育者始终的根本性工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思政课教育教学目标的改革方向。近年来,一体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效,思政课的衔接性和关联度显著提升,思政教育教学贯穿受教育者始终的目标基本实现。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在推动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又出现了不少新特点和新情况,亟需我们对思政融合理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推动思政一体化建设取得更大发展。

一方面,推动跨地区跨学段思政课教学融合发展。思政课教学既是有整体教学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段对思政课教学的不同实践,催生出思政课堂的新亮点、新特色。推动思政课教育教学新发展,要将好做法、好实践形成经验总结与成效推广,推动特色思政、长效思政的针对开发,在聚焦教学根本内容中以创新思维突破既有思政教育瓶颈,打造思政教育教学新范式。另一方面,在“大思政课”思维引领中实现时时刻刻讲思政。思政教育不单在思政课堂,更是在于受教育的每一个瞬间。构建“大思政课”,就是要实现思政教育要素有效整合、思政教学体制有机完善、思政教育教学系统协调,将“小课堂”和“大课堂”相互映照,推动思政课程的创新、升华和超越,实现思政课教学育人的根本目标。

把道理讲明白、讲深入、讲透彻,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而突围思政教育其中困点、难点,找到思政融合发展的新突破,就需要我们运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更加深入地挖掘思政元素、把脉思政导向、切合思政发展,运用好学科交叉与一体化构建方案,着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最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作者:廖维晓,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基地副教授;钟智威,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科学内涵和内在关系研究”(21&ZD013)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