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制造强国建设

摘 要:建设制造强国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随着新技术的深入应用,促使生产要素、生产结构、生产模式发生深刻变化,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主要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将有效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阶段,需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支撑,推动制造强国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面向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要求,新质生产力与制造强国建设在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方式等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新质生产力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新动能,制造强国建设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应用场域,可以说,制造强国建设的过程与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的过程是相互叠加的。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制造强国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相对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体现出更高技术水平、更高效率、更高质量等特点。从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等层面分析,新质生产力都与制造强国建设在发展战略、关键任务、实践要求等方面具有内在契合性。借助新技术的深入应用,促使生产要素、生产结构、生产模式发生深刻变化,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主要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将有效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新动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1]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新材料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生产力形态。它不仅包括了传统生产力的概念,还涵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等新要素。新质生产力的外延不断扩展,包括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等多方面的特征,使得生产效率更高、质量更高。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具有绿色化、智能化、高质量、高效率、以及可持续性等鲜明的优势,必将带来制造业深刻变革。

新质生产力推动制造业走向智能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质生产力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了未来产业的产生与发展,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相结合。主要表现为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通过创新驱动实现生产力的跃迁。这种颠覆性变革不仅体现在对旧有生产模式的替代,更体现为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释放出强大的发展潜力,构筑起新的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技术内容,其发展能够为制造业插上“腾飞的翅膀”,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人工智能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大力发展智能调度系统、优化生产计划和资源配置、实现生产线的自动化操作、实现设备故障的提前预警和预测等,推动制造业走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新质生产力推动制造业走向新的融合

新质生产力强调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新质生产力助力实体经济变得更加数字化和智能化。通过加强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与交叉创新,使原本独立的产业开始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

此外,“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强调要素之间的创新融合。新质生产力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其发展不仅依赖于技术的创新,还需要高素质劳动力、现代金融、体制机制等要素的支撑。由此可见,新质生产力凭借自身优势推动制造业走向新的融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注重单一产业效率的提升,还注重跨产业、跨行业的创新合作。不仅强调传统生产要素,如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的贡献,还充分考虑新兴技术、创新、知识、智力资本和其他非物质因素等各方面的创新发展及其优化组合。

同时,新质生产力推动制造业发展走向多元化。改变制造业以往单一的发展方式,推动制造业走向多元,挖掘制造业发展潜力,探索更多发展空间,打破传统制造业面临的诸多僵局。

新质生产力推动制造业走向绿色高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在全球经济低迷、资本主义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产能过剩、环境破坏、债务危机、国际政治危机等一系列矛盾的情况下,新质生产力不同于传统依靠财政投入、人力支撑、资源消耗等方式推动经济增长的路径,而是利用科技创新为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新质生产力注重科技创新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通过推广清洁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等手段,打造绿色高效的生产模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此外,新质生产力注重各方协调发展,强调与传统生产力的协调发展、注重不同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强调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关注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以及创新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这种协调性、可持续发展特性使得新质生产力在推动制造强国建设方面更具优势。

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制造强国建设高度契合

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制造强国建设内涵相通

以新促质,以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制造强国建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制造强国建设,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

在发展战略方面,创新驱动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我国是制造大国,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向制造强国转变。”制造强国建设的关键也离不开科技现代化。产业链优化、发展智能制造、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核心都在于科技创新。在发展目标方面,新质生产力追求高质量发展,注重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品质等。制造强国建设同样强调高质量发展,通过提高制造业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品质等方式,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在发展要求方面,新质生产力强调协调可持续发展,注重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调、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等方面。制造强国建设同样注重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推广绿色制造、循环经济、低碳发展等方式,实现制造业绿色化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制造强国建设的新方向

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基本概念,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理论在原有基础上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

原始社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生产工具十分简陋,劳动对象范围狭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类社会进步以万年乃至十万年为单位计算;进入农耕时代,土地成为新的生产资料,人类社会进步以百年来计算;步入工业化时代,制造业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转所需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主要生产部门。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生物工程等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把人类带入数字化时代,技术加速演进、人类社会进步以十年为单位计算;进入新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制造业从“以量取胜”向“以质提升”转变,由追求数量和速度向追求质量和效益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创新和实践,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新成果。新质生产力是数字化时代科技创新的产物,是数字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新跃迁,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创新性、具有新内涵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对生产力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也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引。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制造强国建设的新路径

从时代背景看,新质生产力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和国际竞争面临新形势的大背景下,破解经济转型转轨难题的新回答,是统筹“两个大局”、用好“两个市场”,建设制造强国的新路径。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以使其适配于人类发展的能力水平,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的历史。而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巨大进步,都源自科学科技的巨大突破。从蒸汽机、计算机再到如今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科学技术持续不断地开创着人类文明新纪元。对于各个国家而言,谁能抓住科技革命的重要机遇,谁就赢得了国际竞争的主动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历史经验表明,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是科学基础雄厚的国家;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成为世界强国的国家,都是在重要科技领域处于领先行列的国家。”[2]

新质生产力是在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下,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技术所带来的生产力变革。新质生产力摆脱传统的高污染、高耗能的经济增长路径,具有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可持续性等特点,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为主要标志,是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的重要路径。通过新技术的运用,改造传统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升级,由“制”变“智”。首先,新质生产力可以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精细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其次,新质生产力可以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可以推动制造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高品质方向发展,提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最后,新质生产力可以促进制造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局限于制造业本身,还可以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农业等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制造强国建设的新战略

从实践层面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坚持问题导向,建设制造强国的新战略。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破解制造强国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为其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

新质生产力强调技术创新,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方式,提高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不仅可以提高产品质量,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一方面,推动产业升级。新质生产力注重产业升级,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附加值等方式,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这有助于提升国家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推动管理优化。新质生产力强调管理优化,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从而为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制造强国建设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应用场域

2022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武汉考察时强调:“高端制造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制造强国,必须加强技术研发,提高国产化替代率,把科技的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国家才能真正强大起来。”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根植于制造业。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方面,制造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新质生产力是生产要素创新配置、技术革命性突破、产业深度转型而催生的“新”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单个部分的提升或量的增加,也并非单纯生产力的提升,而是全要素生产效率的提高,是量与质的共同提升,是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共同变革。因此,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从技术创新、生产方式变革、产业融合等多方面把握,需要依托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高效的生产组织方式,而制造业正是这些技术和组织方式的主要应用领域。通过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制造业可以不断提升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进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另一方面,建设制造强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平台。制造业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制造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等。这些创新不仅可以提升制造业自身的竞争力,还可以为其他产业提供新的技术和产品支持,推动整个经济体系的创新和发展,进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同时,制造业是新质生产力与市场需求对接的关键环节。制造业的产品直接面向市场,是市场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键环节,要把握好制造业这一桥梁的作用。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深入了解市场需求,通过改进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市场需求,进而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根植于制造业,通过推动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实现新质生产力与制造业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这不仅可以提升制造业自身的竞争力,还可以为整个经济体系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制造强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是中国提升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新质生产力是我国面对新一轮的科技竞争和世界发展形势而提出的中国方案。发展新质生产力关系制造强国、数字中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建设,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关系中国独特的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的建设。制造强国的建设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联系密切,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动力支撑,制造强国建设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标指引。建设制造强国离不开以新质生产力为动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关系制造强国建设。制造强国的建设则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保驾护航。可以说,制造强国建设的过程与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的过程是相互促进的。因而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制造强国建设,应找准二者的契合点,坚持以创新驱动为引擎、以制度改革为支撑、以人才建设为保障、以绿色发展为底色。

以创新驱动为引擎

新质生产力推动制造强国建设,科技创新是核心,制造业是重要载体。没有创新驱动,制造强国难以构建;没有制造强国,科技创新效力难以发挥。以创新驱动为引擎,是新质生产力赋能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质生产力特点在创新。要坚持创新发展,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加大基础理论研究,破解“卡脖子”难题,并以科技赋能制造业,加快调整产业布局,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未来产业。同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扩大科技成果的实践场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须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3]

此外,要把握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为”与“不为”。当前,我国处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换期,传统产业不能简单退出,而是要因地制宜地推进科技创新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4]传统产业与新质生产力不是对立关系,厘清新质生产力和传统产业之间的关系,在加快壮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的同时,以科技赋能,用好原有产业资源、做好改造升级。

以机制畅通为支撑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辩证统一体。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技术进步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做支撑,就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新质生产力发展赋能制造强国建设,避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张皮”的局面束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在推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同时,主动改革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5],实现资源有效整合。在加快推进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发展的同时推进产业转型和制度变革,通过制度变革,打破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适应科技创新发展的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制度体系。

以人才建设为保障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发展新质生产力,劳动者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6]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强国建设,必须夯实人才保障,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实现科技创新需要人才来推动。做好人才培育工作,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密不可分。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科技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大军,加快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类教育,探索建立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评价体系,以及构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教育共同体,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制造强国建设夯实人才储备。

坚持绿色发展为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制造强国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解决了经济快速增长与环境绿色发展不相容的难题。同时,政府、企业、社会各界都应加强对新质生产力的重视和支持,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革故鼎新,塑造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生产关系,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形成强大合力,共同为制造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本文作者为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制造强国战略的理论建构和学理阐释研究”(项目批准号:23BKS09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贾金锦对此文亦有贡献】

注释略

责编:李 懿/美编:王嘉骐

责任编辑:张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