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方略

摘 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深刻把握“人口规模巨大”的基本国情,明确树立“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严格遵循“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融合原则,持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路径,不断优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行动方案,构成了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方略。中国式现代化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有深度的、多维度的价值引领,也为世界文化和旅游可持续发展凝聚思想动能、贡献智慧和力量。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文化和旅游融合 文旅产业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不仅是产业层面的融合,也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全方位融合发展。文化和旅游原本就相辅相成。从主要功能来看,文化和旅游对应的都是人的精神及情感需求,在这一点上两者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从要素特征来看,文化可以依托旅游资源转化为更加生动多样的形式而获得发展,旅游需要文化元素的积极融入而增添魅力与活力。从业态特性来看,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都有较长的链条且联动性强,业态边界可拓展性大,具有天然的融合特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1]。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各领域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现代化,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同样需要将其置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方位和整体格局中加以理解、审视和推进。深刻把握“人口规模巨大”的基本国情,明确树立“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严格遵循“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融合原则,持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路径,不断优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实践模式,构成了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方略。

深刻把握“人口规模巨大”的基本国情

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主体和根本动力是广大人民群众。广大人民群众既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参与者,也是其发展成果的最终受益者。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既需要充分挖掘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和旅游的现实需求,也需要充分释放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巨大创造力。

大众旅游的兴起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市场基础,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也在不断回馈大众,其促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文化和旅游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奠定物质基础。文旅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能够带动相关产业联动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出游48.9亿人次,比上年增长93.3%。这些数字彰显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的促进作用。其二,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与就业岗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不仅能直接增加就业岗位,还能间接增加相关产业的就业需求,尤其是县域、小城镇、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能够有效解决区域性的中老年群体、乡村居民的就业问题[2]。其三,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满足了人民对于美好生活需求的需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满足的是人的精神体验需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不仅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文化和旅游体验,还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审美需求,使其获得更好的精神享受与愉悦感,更大程度地增强人民的幸福感。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根本出发点应当是为全体人民谋福利,既要彻底摆脱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破坏生态环境的倾向,也要真正解决文化和旅游融合业态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现实需求的问题。首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服务于人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必须强调宜游与宜居共存,不仅需要服务于来往的游客,提升游客体验,还必须服务于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其次,关注大众文化和旅游需求转向,多措并举拉动文化和旅游消费。消费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在经济层面的体现,面对日益复杂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文化和旅游从业者必然需要提供更多创新性的产品,而文化元素巧妙地全方位融入旅游行业无疑是一种简捷且有效的方式。准确把握消费升级新机遇,注重对消费者“功能性+情感化+精神化”全方位需求的满足,探索新的消费场景和领域,提升文化和旅游供给质量及总量。

明确树立“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立足点”。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一项重大理论和现实命题,也是一项长期、复杂与动态的系统工程。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既彰显着鲜明的社会效益,也贡献着巨大的经济效益,是价值理性引导下的实践探索[3],也是促进共同富裕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在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方面已经成为社会现实。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包含物质与精神双层面的共同富裕,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通过文化、旅游及相关要素的有机结合,显著提升了全体人民的精神生活质量和物质生活水平。在精神层面,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实现了地方优秀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优化了当地人文环境,提供了优质的文化和旅游体验,从而达到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质量的目的[4]。在物质层面,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促进了相关产业提质增效,加速了产业结构优化,带动了地方经济,推进了区域均衡发展[5],进而在促进共同富裕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当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还存在部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建设缓慢以及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和旅游融合促进共同富裕的“高度”与“深度”[6]。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需要着眼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担当起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正确处理好不同主体、不同地区的物质与精神、速度与程度等一系列重大关系。第一,贯彻“共享”理念,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成果。游客、旅游地居民与旅游从业者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主要核心利益主体,也是文化和旅游融合促进共同富裕的主要参与者与贡献者。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需要统筹好游客、旅游地居民与旅游从业者的关系,实现精神与物质层面的共同富裕[7]。第二,健全共同富裕的支持体系,强化均富效应。虽然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在平衡地区发展及缩小地区差异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由于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前期基础等差异,不同群体与区域之间实现共同富裕的时间及进度并不一致。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需要着力健全“以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的支持体系。

严格遵循“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融合原则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色之一,遵循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相结合的规律,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内涵[8]。当前,我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实践中,游客对非物质文化元素即文化观念、审美心理和社交因素的关注已经超越了物质元素(如价格)[9]。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必然的责任担当。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涵盖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维度,能够有效带动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方位发展。文化和旅游融合所产生的关联及辐射效应,推动了“文化+旅游+农业”“文化+旅游+工业”“文化+旅游+交通”“文化+旅游+体育”“文化+旅游+康养”等跨行业融合,实现了产业联动及融合发展,显著带动了地方经济,促进了物质文明建设。随着文化和旅游融合的不断深化,旅游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有效载体,有效激活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得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丰富了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综合来看,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就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真实写照。

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需要避免部分地方认知不足、拆真建假、盲目投资以及同质化等问题,需要依靠“有力政党——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机社会”共同推动[10],平衡好多元主体、文化和旅游以及相关要素和产业的协调关系,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丰收”。第一,平衡好政府、企业、社区、消费者等多方主体之间的关系,建设以国有文化和旅游企业为主体、非公有制文化和旅游企业平等参与、多业态多主体创新的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第二,平衡好文化和旅游以及其他产业之间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效益关系。文化和旅游产业链条长且与相关产业联动性强,产业边界可拓展性大需要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融合性强的优势,以“文化和旅游+”为核心,立足“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原则,实现更大范围和更广领域的产业链整合[11]。第三,平衡好文旅产业内部关系。事实上,文化和旅游融合具有“事业”和“产业”双重特性,包含了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旅游业三者的融合发展。在充分尊重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旅游业的相对独立性的基础上,以优质的文旅产品与服务联通三者,促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与良性协调发展。

持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路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及其现代化建设规律认知的重大成果,是蕴含生态理性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文旅产业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发展基础,属于典型的资源环境依托产业。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必须树立与践行“两山”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文旅产业的经济营收是双向循环关系。文旅产业因其对生态环境的高度依赖和绿色发展模式,被习惯称为“绿色工业”。对于文旅产业而言,优良的生态环境本身便是独特的旅游资源,可以更好地满足游客的旅游体验,进而提升游客的重游率,增加经济效益。各地应当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将文化和旅游所带来的收入回馈于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进而实现文化和旅游地的经济营收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但是,伴随游客数量的增加也会导致交通拥挤、景观损坏和一些不文明的行为,旅游产生的污染会出现处理不及时的问题。而旅游生态环境必然会影响游客的体验感,文化和旅游地的经营收入与环境保护就会被波及。因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需要持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路径,以实现更为高效、节能和环保的发展模式。第一,遵循“两山”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文化和旅游融合,必须坚持生态文明、保护优先、协调共生、绿色发展的思路[12],在文化和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不搞大拆大建,充分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化开发格局。在发展过程中,坚持绿色发展,采用绿色能源和绿色交通方式,倡导游客文明旅游行为和绿色消费行为,真正做到绿色开发、绿色发展。第二,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渠道,让优美环境的潜在生态价值有效变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并不意味着追求保护而放弃发展,应当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谋求文旅产业的绿色发展。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需要通过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融合创新,培育绿色低碳的新业态、新场景、新产品、新服务、新体验[13],让文旅产业成为真正的绿色产业。

不断优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行动方案

走和平发展道路综合体现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价值诉求与道德规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必然选择[14],赋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中国特色与世界意义。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承担着讲好中国故事、以文化交流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的职责,通过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国际合作与海外推广,肩负起塑造中国形象的使命担当。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需要和平安定的环境作为前提条件,促进世界人民的友好交流。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有利于不同国家和民族人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游客到访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不仅能获得风景、美食与购物的体验,还有更多的精神享受与深入的文化交流,从而打破文化隔阂,增强不同文化之间的包容性,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尽管中国在促进全球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依然面临着文旅市场宣传效应不佳、影响力有待提升的问题。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促进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仍需不断优化行动方案。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需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共建世界文化旅游新格局。第一,立足“双循环”,推动本土市场与国际市场有机融合。文旅产业需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立足国内文旅大市场开发,发挥我国超大规模文旅市场的潜力;同时,以国内文旅市场大循环带动国际文旅市场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相互促进,从而建立起本土市场与国际市场有机融合的大市场体系。第二,坚持开放发展,发出“中国声音”。文旅产业是开放性产业,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要求我国对世界旅游业的贡献不能仅仅停留在持续增长的出入境的旅游人次和消费方面,还应当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对外文化交流机制,不断优化文化和旅游领域的交流合作,为世界贡献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中国思想、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模式。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话题。在实践领域,文化和旅游融合主要有四种模式。第一种是开放参观的文化设施模式。随着大众旅游市场的日益火爆,越来越多的城市在想方设法招揽游客,公共性的文化设施由此成为人们休闲消费的必去之处和地方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第二种是主题公园模式。依靠“文化IP开发+符合定位的衍生品+娱乐设施+旅游服务”的经营模式,主题公园能够适应游客多种需求和选择。自1989年我国第一家主题公园深圳锦绣中华开业以来,越来越多的地方都建设了或正在建设主题公园项目,同时兴起了如华侨城、方特、长隆、海昌、宋城等多家主题公园公司。第三种是“文化+”旅游模式。很多影视剧对地方旅游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形成了“影视+”旅游模式。另外,以印象刘三姐、宋城千古情为代表的“演艺+”旅游模式,北京故宫的“文化创意产品+”旅游模式,世界博览会的“会展节庆+”旅游模式等,让文化和旅游融合更加紧密。第四种是文化场景营造的全域旅游模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通过提升区域文化表现力、艺术创意设计感,营造集文化体验、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商业活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全链条、全时空、常态化的生活和旅游空间,形成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与社会现代化开创了新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基于人口规模巨大的基本国情,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立足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推动了成果共享;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为发展原则,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能够供给优质的文化和旅游服务;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实施路径,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推动了文化和旅游产业实现绿色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能够打破文化隔阂,推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文明交流互鉴。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置于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中进行客观审视与整体推进,可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明确的、有深度的、多维度的价值引领。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经验,能够为世界文化和旅游可持续发展凝聚思想动能、贡献智慧和力量。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教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数字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创新及其生态治理研究”(项目批准号:22AH017)的阶段性成果;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硕士研究生陈书婷对此文亦有贡献】

注释略

责编:王 克/美编:王嘉骐

责任编辑:张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