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文化生活 > 正文

发挥科技馆优势 赋能新时代思政教育创新

科技馆是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讲好科学精神、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实践伟力的重要宣教载体。新时代新征程,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科普工作中践行“两个维护”,守正创新推动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将丰厚的科普资源转化为学校思政课教学的积极要素,不断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打造科技馆与学校协同共建的思政大课堂,赋能新时代思政教育创新,是新时代科普战线思政教育的必答题。

 一、担起科技馆弘扬科学精神与思政课建设的历史使命

科技馆科普+思政是坚持立德树人,实施科学精神进校园行动,将科学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科技馆与校园协同共建思政大课堂,夯实思政课建设社会基础,是新时代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和思政教育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学校思政课建设是党领导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科技馆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将思政课建设融合于科普工作之中,深植于科普活动和弘扬科学精神的育人全过程各环节,可以更有力地激励青少年树立投身建设科技强国的远大志向,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助力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同时,也是科技馆自觉担起科普教育主体责任,投身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

科技馆与校园协同共建思政大课堂,离不开各级各部门上级党委正确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协同支持,从而才能充分调动各方主体的积极性,形成协同共建思政大课堂的顶层设计。

优化馆校合作,形成馆校共建共聚共同育人的良好局面,是推动“大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的重要抓手。加强组织协调,做好科普+思政的顶层设计,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围绕服务大局协同发力是落实好思政教育工作的坚实基础。借鉴以往的实践证明,只有站位高远长期系统的规划,才能形成科技馆和学校之间人员协调顺畅、各方资源有效利用“大思政课”的规模育人效应。这就要求上级科普和教育主管部门在提升馆校合作共建“大思政课”的实效性、加强顶层设计中,及时给予大力的支持和指导。

顶层设计要注重制定资源共享协调机制,充分激发科技馆和学校双方在政策、人才、资金、信息等多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以此共同夯实思政课建设基础;要建立科技馆和学校互利共赢的需求动力机制,在提升馆校合作共建“大思政课”中,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为学校教师“减负”,实现科技馆“重展也要重教”改革。同时,借助馆校合作将“大思政课”共建成效作为工作绩效、职称评定等考核指标,以此激发学校教师、科技馆工作人员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的工作热情。馆校合作共建“大思政课”应结合实际,积极打造长期有效的地方特色思政课主题活动,以多种方式实现馆校间的长效合作,促进“大思政课”育人常态化、可持续发展。

在推动科技馆和学校思政工作融合中,科技馆既要邀请学校“走进来”,更要主动“走出去”,到学校宣讲、布展,并大力开发线上展馆和课程,真正做到馆校合作全覆盖。与此同时,积极协助学校建设思政“小课堂”,充分发挥科普+思政的重要育人价值,提升科技馆和学校的互动频率。在馆校合作共建“大思政课”的实践中,馆校双方要找准合作点,努力设计出适合各年龄段学生的科普+思政课程和活动,并将其融合到学生的各学段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中去,不断厚植学生们的家国情怀,坚定“四个自信”,强化使命担当。

 二、不断提升科普内容与形式,夯实思政教育的创新能

科技馆科普工作是党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崇尚科学和鼓励创新风尚的重要载体,要强化科普价值引领,牢牢把握科技解释权。

当前,随着“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的有力实施,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讲好科学家故事,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爱国为民的理想,激发科学兴趣,提升科学素质已经得到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认同。为此,科普工作要依托现代科技馆体系平台优势,与学校构建开放协同的工作模式,搭建开放式、立体化的思政教育平台。充分利用“科学家故事众创空间系列活动”的开展,积极借鉴各地的经验模式,推动馆校合作共建“大思政课堂”的实效性,更好地聚合馆校优质资源,围绕科普+思政的课题活动研发、建设、教学设计的常态化,不断打造思政教育社会共建共享、系统集成、全面覆盖的深度和广度。

科技馆的科普+思政重在依托科技馆展览展品资源,将科学教育和思政教育相融合,根据科技馆所在的地域特点,重点开发和培育一批有地域特色的优质思政融合课程资源,采取多种推广宣教方式寓教于乐,吸引师生走进科技馆、引导科技工作者和科技辅导员走进中小学,不断提升“科技馆里的思政课”日常教学活动的内涵质量和组织水平,以此夯实思政教育的创新能力。与此同时,科技馆要助推学校有针对性地深度挖掘自身资源优势和特色,达到学校教学内容与科技馆资源要素的结构重组和有机融合,共同打造“大思政课”精品特色项目,实现科技馆活动与学校各学段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衔接。随着合作的深入,双方还可以组织编写“大思政课堂”活动教材,制定活动持续开展的实践指南,建设可以推广复制的教学案例库,不断总结馆校合作机制经验,树立常态化思政教育研学示范基地,争做区域思政教育主动作为和示范引领的领头雁。

当前,随着数字在线、AI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馆校合作双方在开发虚拟仿真实验、微视频、MOOC等数字创新课程中,要努力实现数字科普与学校思政课程要求的精准匹配,促进馆校双方精准施教、精准管理、常态合作。“思政大课堂”建设离不开科技馆工作人员、广大师生的热情参与,更需要社会个体或组织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多方的参与将不断拓宽馆校合作渠道,推动研发丰富多彩的虚拟沉浸式、互动体验式的学习,使“大思政课”的推介力与传播力更远更广。

三、创新科普工作改革,推动馆校师资深度融合

科技馆科普+思政和学校共建“思政大课堂”关键在思政教育师资人才,要书写好“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的优秀答卷,必须在创新科普工作改革上下功夫。

首先要创建完善的共建双方思政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由于跨界合作诸多差异原因,馆校之间合作常常受制于双方在思政师资分配而产生的协作差异、认识差异以及专业差异,影响了相互协作高效率。应从创新科普工作改革的角度,催生新的思政教育管理机制,推动馆校师资深度融合,消解双方协同不足的问题,构建起馆校合作师资体系。要强调在“思政大课堂”建设中的协同共育,同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共同搭建队伍研究平台、提升师资综合水平。

创新科技馆科普工作改革,要抓住当前各地正在推进的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和模式,根据科技馆的特色和优势,积极与各级学校进行深度融合,构建科技馆和学校共同培育“科普+思政”人才模式。

一方面,科技馆应主动出击,向主管部门提出建构党政、部门、学校、社会四方“科普+思政”的工作思路。同时,积极对接大中小学校,主动为思政课教师提供科普+思政的培训研习,积极为引进学校师生参与思政一体化系列特色课程的打造、课程教材编写、教学方式创新和志愿讲解服务提供方便等;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和协助好学校“科普+思政”专项经费的精准配置,组织思政教师到科技馆参观体验、现场备课、座谈交流,支持教师参与科技馆主题展览和主题宣教活动、访学研学等。同时,邀请院士、科学家走进学校,与青少年面对面交流,常态开展科普科创活动。充分发挥他们作为优质思政资源的价值引领作用。

创新科技馆科普工作改革,要深入基层调研,重在建立线上线下常态化培训制度和打造跨学科融合培训课程,支持馆校师资跨界参与、联合培育。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建立馆校联动共育专兼职人才机制。在打造常态化的科技馆与学校思政教育交流体系的同时,要借鉴各地已有的经验模式,如,建立科技馆科普+思政特色的馆校名师工作室和同课异构等平台;健全思政联合备课、教学示范等常态化模式,推动联学联研联讲联建。要发挥省级科技馆优势,强联弱、大联小、城联乡的“对接帮扶”,由点及面整体提升馆校思政师资的专业融通。如科技馆可选派工作人员委托学校定向培养,学校支持教师到科技馆挂职锻炼、志愿服务等。创新科普工作改革,将使科技馆和学校双方未来在科普培训、学术科研、实践教学等方面拥有广阔合作的前景。同时,也使科普+思政教育的融合,形式新颖、辐射面广,以此进一步彰显科技馆思政教育特色和优势,持续促进一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四、胸怀“国之大者”,科学精神让思政课更生动

我国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即中国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将科学家精神融入科普+思政教育的途径,是科技馆不可推卸的政治任务和使命责任所在。将科学家精神融入科普+思政教育,必将激励和催动新时代的大中小学校的学生争做卓越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以及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前,针对当前我国对科技人才的需求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强烈的现状,科技馆在常态化的科普工作之外,其肩负的新时代思政教育使命,要求其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努力打造以科学家精神为核心的思政文化建设体系,形成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普文化环境。科技馆各部门要在工作中深化思政教育的多方合力,以思政课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为目标,激发全体工作人员的热情和潜力,形成科普+思政分工明确、相互策应、多方配合的合力,使科学家精神和思政教育相得益彰、实践有效。要发挥科技馆专业的关键作用,根据思政教育需求挖掘新时代中国科学家精神元素,努力塑造科学界各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家精神,夯实积累科技馆科学家精神素材储备,更好地帮助不同阶段的学生树立以科学家精神为核心的发展观、择业观。要激发科技馆志愿者、辅导员队伍的思政教育主动意识,鼓励其采用多样化的传播、宣传、培育方式,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科普+思政案例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为内容支撑,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以优秀科学家为榜样典型,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坚定政治立场。结合中国科学家的爱国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引导高校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以科技馆载人航天事业科普教育为例:科技馆在科普航天领域的科技常识的同时,将体现中国科技工作者“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培养参访学生树立科学家“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精神,激励其全面成长成才,成为爱国、创新、求实、奉献的地方所需人才。

科技馆办好科普+思政教育意义重大,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科普工作者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的同时,要时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厚植其爱国之情、砥砺其强国之志、实践其报国之行。胸怀“国之大者”,为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科技馆使命重大,任重道远;努力发挥科普+思政优势,积极赋能新时代思政教育创新,科技馆大有可为。(湖南省科学技术馆 褚维坊)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