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人文经济视域下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进路

摘 要:人文经济是新时代文化旅游发展的理论基础。梳理人文经济的内涵与价值指向,阐释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总结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经验,探索人文经济引领下文化旅游高质量互动、高质量转型、高质量建设、高质量服务、高质量传播、高质量创新的实践路径,对新时代我国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文经济 文化旅游 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C931.2 【文献标识码】A

人文经济不仅强调以人为本的经济活动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还突出与以资本驱动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区别。人文经济的核心特征是以人文精神作为驱动力,使经济活动更具公共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从而在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同时,为现代化建设注入新的动力。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发展理念的人文经济,在促进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转型、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拓展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空间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具有乘数效应,为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带动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

人文经济的内涵与价值指向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当代科技日益融合创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理念下,人文经济的提出,将“以人为本”作为文化艺术生产服务于人民的宗旨,为文化艺术活动与经济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人文经济将开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公平正义、文化多样性与社会创新的发展模式,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创新,为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夯实了理论基础,明晰了新时代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基础上,人文经济的提出,为当下和未来中国社会发展、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人文经济将“以人为本”作为目标追求,强调经济活动应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而进行,要求经济增长的成果能惠及每个社会成员,体现经济发展的公平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在现代社会中,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成为经济活动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则,更贯穿于具体经济行为、文化艺术生产、大众文化生活、城市更新等领域的方方面面,在确保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服务于推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公平正义深刻反映了社会对文化经济活动中的平等、权利和正义的追求。它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也是实现可持续和包容性增长的关键。在推动文化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公平正义为目标,力求让每一位公民在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创新发展关注人在文化经济发展中的主动性和赋能作用,确保文化经济活动的创造力,以应对时代挑战和个体全面发展的诉求。融合创新将要素和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优势互补,获得规模效应,降低风险和交易成本,确保文化旅游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整体功能质的飞跃,形成新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随着科学技术、大众文化消费市场的快速变化,以及全球化带来的资源流动和配置方式的变化,融合创新从具体的经济活动、产品生产扩展到一二三产业之间,拓展到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环境、文化与科技、文化与生活领域。融合创新不仅对文化旅游的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也极大丰富了文化旅游的产品、业态和服务方式,拓展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完善了区域经济发展方式。

人文经济的提出要求文化旅游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文化与社会、文化与科技、文化与生态的融合创新、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时代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

国家政策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为文旅融合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导。现代文旅产业链在整合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科技赋能,打造协同发展格局。通过政策支持、技术赋能和多维度联动发展策略,拓展了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和可持续性。随着我国人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大众文化旅游消费快速增长,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要素。实现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资源,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产业要素的融合创新,通过“文化+旅游”促进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相结合,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以“文旅+”实现文化旅游与经济、社会、生态、科技的融合创新,延展文化旅游产业链,拓展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

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

人文经济为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释放出巨大的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政策红利和市场需求双重驱动,突破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传统界限,构建起跨界协作的全新价值链,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推动文旅康养、娱乐旅游、农文旅融合发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文化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城市、夜间文化消费街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等一系列旨在刺激文化旅游消费,拓展文化旅游发展空间的政策为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营建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以数字技术、互联网为核心的高科技的运用,促进了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新、生产和服务,提升了文化旅游的附加值,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新时代的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需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多维度的韧性发展。经济理性驱动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人文经济强调的则是文化、社会、生态和经济目标平衡。从追求单一的经济效益到以人为本、融合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转变是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原则,也是应对现代化进程中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发展不协调、城乡差距加大等一系列矛盾冲突的重要举措。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社会属性体现为文化、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文化旅游产品、设施与服务体系应当向更多的利益相关方开放,在满足社区居民和游客文化消费诉求的同时,兼顾社区居民和游客的基本文化权益,实现文化旅游与大众日常生产、生活的全方位融合。在文旅融合项目中,公共性确保了文化场馆、公共设施和自然景区能够为各类人群提供丰富的文化旅游体验,促进全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包容性则强调文旅项目对不同利益相关方的需求给予充分考量,确保城乡居民、社区、游客和企业能够在项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价值。在这个过程中,社区通过合作开发、资源共享和服务共建,实现文化资源的保护与经济收益的共赢。通过将项目与社区资源紧密结合,能够让文旅项目更贴近当地文化,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并确保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

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指向

文化旅游的发展必须在确保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同时增强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是联合国为应对全球环境日益恶劣、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不公平等问题时提出的重要提议。可持续发展强调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社会的公平正义、文化的繁荣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强调经济增长、社会包容及环境保护并行。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不仅是市场需求的多样化,更需要在复杂环境下保持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协调性和韧性。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通过政策支持、技术赋能、风险管理等手段,构建多元、灵活的生产与服务体系,在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的同时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发展的可持续。

经济活动应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反对单纯的物质追求,强调文化、道德和生态价值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得以体现,在五位一体协调发展中得到贯彻,在人文经济促进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中得到具体实践。

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特别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的可持续实践,通过增强国际合作和文化交流推动经济增长,同时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确保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我国的可持续旅游策略不仅着力于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的平衡,还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强化地方社区的参与和利益共享,实现文化的多样性和社会公平,体现了我国对全球文化旅游发展趋势的响应和国际责任的承担,展示了通过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全球社会、经济与文化共同繁荣的中国方案。

新时代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文化与旅游高质量发展需依赖深度融合与创新,通过多方协作,在协同创新中推动产业转型和产品优化,实现资源共享和利益平衡。以高质量互动促进开发主体的多方协作共赢、高质量转型推动产品与业态的转型升级、高质量建设赋能中小城市景区化更新、高质量服务带动文旅融合进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高质量传播提升在地文化品牌影响力、高质量创新拓展文旅融合发展空间六个维度为实践路径,推动文化旅游转型发展,达到社会、文化与经济目标的和谐统一,为文化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方向。

高质量互动:开发主体的多方协作共赢

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通过高质量的互动,可以推动社会创新下不同群体参与的积极性,实现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多方协作的基础来源于资源的共享以及主体间的共建共创,其主体包括政府、企业、社区、非政府组织等,各方在资源共享和利益共赢的基础上展开协作。多元协作的方式则体现在创新、融合与互动过程之中,各方主体通过整合现有的文化资源,能够实现项目的协同开发与创新利用。同时,各方通过差异化定位实现市场细分与多样化发展。多方协作共赢的互动机制不仅能够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还为各个相关利益主体带来切实的效益。在实践中,这种高质量互动以开发主体之间的协调合作为基础,通过文旅资源共享、创新与差异化发展、跨领域协作和利益平衡等方面,全面展现人文经济的内涵。

社区作为文化与旅游活动的空间,通过积极发动社区的力量,打造合作共赢的共享机制,可以为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以社区参与和资源共享为实践路径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体现了人文价值及共享经济利益的和平发展模式。通过将社区纳入文旅项目的规划、建设与运营中,可以最大化利用本地资源,增强文化项目的真实性与活力,同时也让当地居民共享经济增长的收益,达成人文经济中的公共性和包容性目标。贵州的“村超”“村BA”等活动,以其广泛的社区参与带动了当地的文化旅游热潮。通过举办与本地文化和体育相关的赛事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当地风土人情,将旅游收入直接带给社区居民,推动了地方文化经济的全面发展。

高质量转型:文化旅游产品与业态的转型升级

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要满足现代社会人们对高层次精神追求和情感体验的产品及服务,需要加快文旅产业产品与业态的转型升级。文化旅游转型升级过程不仅要求在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提升,还需通过全新的业态设计满足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在高质量文化旅游产品生产与现代文化旅游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参与主体充分利用资源和技术,以人文经济理念为指导,通过产品升级与差异化定位、新业态设计与体验经济开发、场景化与主题化营造,扩展文化旅游产品与业态的创新路径,全面提升产品和业态的价值。

产品升级与差异化定位、新业态设计与体验经济开发、场景化与主题化营造,是创新文化旅游产品与业态的具体路径。以独具地方特色,差异性的文旅产品和人性化服务,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才能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诉求,实现文化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建设:中小城市景区化更新

在数字化、网络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文旅模式正在逐渐转变。新型文旅方式,如城市漫步(City Walk)、15分钟生活圈、社区营造等应运而生,文化旅游消费方式的发展反映出现代人对高效、便捷生活方式的追求和新的文化消费诉求。新生代文化旅游消费群体对于目的地的选择以及期望获得的体验和价值,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景点、景区的观光。拥有历史文化资本、独特的城市文化形象、前置IP,乃至一个偶发性的可吸引消费群体关注的事件、地标建筑、活动都可能带动一个城市的“消费”,城市不仅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空间,也成为旅游的集散地和目的地。

在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中小城市通过将城市整体进行景区化建设,将城市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规划。从城市的历史街区、公共设施、交通网络,到文化展馆、商业区、休闲场所等,都纳入统一的规划设计中,确保各个元素之间相辅相成,形成整体化的景区体验,体现了人文经济的包容性和创新性。云南省大理市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在风花雪月的苍洱之间,形成的“一中心、一山海、多景区”的城乡一体化文化旅游协同发展格局,培育了差异互补的文化旅游线路,以城市景区化、乡村产品化、生态环境体验化为方向,探索并践行了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模式,做出了以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为路径的人文经济发展之西部实践。

高质量服务:文旅融合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人文经济视角下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下依附式发展模式的运用提供了可实施的路径,即立足乡村社会的具体条件和现实情境,创造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高质量的文旅服务不仅能够满足城乡居民的文化需求,还能通过统筹资源、优化服务、创新运营等方式,带动城乡经济协同发展,体现出包容性和共享性。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城乡旅游线路与品牌推广、特色民宿与文化体验、文化活动与社会服务等高质量的文旅服务,可以实现城乡资源的整合与联动,在确保城乡资源整合与联动,平衡城乡经济与就业的同时,实现包容性与共享性的目标,为城乡居民和游客带来全面的文化体验。

人文经济不仅为东部地区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也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推动中西部地区广大乡村文化振兴,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拓宽了视野,指明了发展路径。通过城乡联动与区域合作,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与经济资源的包容性共享。浙江省湖州市的安吉县通过整合丰富的竹海、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打造中国大竹海景区,将传统手工艺与当地特色旅游相结合。通过城乡联动和社区参与,安吉构建了完善的文旅服务体系,为当地和周边区域带来了持续的经济收益与文化传承,实现了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高质量传播:在地文化品牌影响力提升

高质量传播是文化旅游品牌营销,拓展文化旅游发展空间的重要路径。数字技术、互联网为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多渠道、多层次的传播路径。文化旅游的传播需要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的核心价值,确保在全球化的传播环境中,保持其鲜明的文化特色与文化体验度。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工艺、传统节日等在地文化元素为主题,培育具有吸附力的旅游项目和体验活动,利用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型传播渠道和相关平台,扩大在地文化旅游品牌的传播范围。通过不同消费群体的认同,提升文化旅游的知名度,拓展文化旅游发展的空间,促进文化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人文经济模式强调在经济活动中融入文化元素,使本土文化资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是文化旅游发展的资本,也成为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苏州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聚中心,苏绣、苏扇、缂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本。苏州市以“品质生活·美好苏州”的文化旅游消费月、“姑苏八点半”等文化旅游活动、以及“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百园之城”等城市文化IP的营销与传播,不仅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开拓了更大的消费市场,也通过创新创意,探索了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提升了地方文化品牌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

高质量创新: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空间拓展

人文经济的价值指向与发展方式要求文化旅游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突破传统经济发展的模式,打破行业壁垒,在资源配置、产业融合、协调发展中创新发展理念、探索新发展方式。数字技术、互联网、高科技改变了文化艺术的生产、储存、分配和消费方式,城市更新、乡村全面振兴与产业融合,也呼唤打破传统社会治理、经济发展的模式,探索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路径。现代科学技术已全方位渗透应用到文化旅游产品、项目设计、景区景点展示营销、文化旅游展演和沉浸式场景之中。农文旅融合、文化创意与地方特色经济的融合渗透,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文化旅游产品的互动与共享,乡村振兴与田园综合体建设,为文化传承、文化旅游产业升级提供了新思路、新空间,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在新时代人文经济的语境下,文化与旅游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通过高质量的创新来实现,进而创新拓展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空间。江西婺源作为我国著名的“油菜花之乡”,当地政府和企业通过与社区的合作,创新性地整合文化、生态和旅游资源,打造了一系列文化体验和农业旅游项目。将田园风光、古村落、传统手工艺、农耕文化产品以及乡村文化活动融入到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之中,为厚重、丰富多样的中国农耕文化的传承创新,为现代化进程中乡村经济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资推广的发展摹本。

人文经济将人本主义、公共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和经济理性相结合,为文化旅游明晰了发展目标,确立了演进发展逻辑,拓展了文化旅游发展空间,创新了发展路径。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人文经济为吸纳和学习不同民族优秀文化,探索具有包容创新,体现中国形象、中国气度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创造了条件。面对国内庞大的文化旅游消费市场以及新生代文化旅游消费群体,人文经济提供了创新发展的理念和路径。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和协调发展,为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以高质量互动、高质量转型、高质量建设、高质量服务、高质量传播、高质量创新为实践路径,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社会可持续运行、以人为本的人文经济,将为新时代我国文化和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视角和新动能。

【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李彦忻对此文亦有重大贡献;此文为云南省社科规划社会智库 2023 年度重点项目《云南(大理)打造“艺术家第二居所”研究》(项目编号 SHZK2023209)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略

责编:王 克/美编:王嘉骐

责任编辑:张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