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青年“佛系”亚文化的成因、特点和潜在风险

——以“青年养老院”现象为例

【摘要】最近,“青年养老院”成为新兴话题,很多咖啡厅、酒吧、民宿、农家乐都增加了“青年养老院”的主题。“青年养老院”为年轻人提供了慢节奏的生活体验,唤醒其内心深处的“诗和远方”,为年轻人探索和尝试新的生活方式提供了真实场域。“青年养老院”通过集体“搭子”社交为年轻人提供情绪价值。然而,“暂时休养”的美好期待有可能转化为“永久躺平”,有必要防范“青年养老院”兴起的潜在风险。

【关键词】“青年养老院” “搭子”社交 社会心态 【中图分类号】D432.6 【文献标识码】A

早上起床先去吧台喝杯咖啡,在小院打套八段锦后,就去山上“禅坐”,下午去捕鱼或帮老板种地……最近,这样一份“青年养老院”日程表受到了网友热议。在社交网络平台上,很多咖啡厅、民宿、农场、酒吧增加了“青年养老院”主题,招募年轻人前来沉浸式体验养老生活。“青年养老院”为何受到年轻人欢迎?与其他沉浸式体验项目相比,“青年养老院”有何不同?“青年养老院”兴起需要防范哪些潜在风险?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青年养老院”兴起的主要原因

从“内卷”到“佛系”,从“躺平”到“青年养老院”,在社会竞争压力下,个别年轻人表现出焦虑、恐惧、自我怀疑等负面情绪。目前学者们大多将“佛系”和“躺平”当作“内卷”的结果,围绕“躺平有罪”与“躺平无罪”展开,较少从成长视角分析相关现象的演化关系。笔者将分析部分青年从“内卷”到“觉醒”的行动转变路径和从“内耗”到“松弛”的成长历程,认为“青年养老院”有可能成为部分青年从“内卷”与内耗中觉醒的标志。

阶段一:“内卷”与内耗——不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内卷”是“绩优主义”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虽然“内卷”分为“享受型”“功利型”和“裹挟型”三种类型,但在实际生活中,前两种类型的青年并不多,“裹挟型”内卷是部分青年的真实境遇。一些青年“不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只能被迫紧跟原有生活轨迹,表现出一种“不愿意又顺从”的状态。面对“内卷”,学者们给出的建议大多是“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其潜在逻辑实质上只是从“裹挟型”内卷转向“享受型”或“功利型”内卷。

阶段二:佛系与虚无——知道自己不要什么。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其实并不容易。一些青年习惯了被安排,很难思考清楚“想要的人生”这个哲学命题。面对越来越倦怠的身心,逃避成为部分青年的选择。无欲无求、淡然处世的状态成为了部分青年的生活态度。近年来,过着“佛系”生活的青年变得具体而真实:“佛系”乘客,“您停在那里不要动,我自己可以走过来”;“佛系”恋爱,“你看吧,我都行”;“佛系”健身,“跑步机上走一走,也能活到九十九”;“佛系”养娃,“出息的孩子不会多,童年何必要那么苦”;“佛系”购物,“遇到合适的就买了,不合适我也留着吧”;“佛系”员工,“平平安安上班,安安静静下班”……“一切随缘”成为“佛系”青年的人生态度。

“佛系”青年的共同困境是虚无,因为只“知道自己不要什么”是不够的,内在的欲望无法被安抚。部分青年并不是什么也不做,他们大多还是认同传统的社会目标,只是不主动追求,以获得一种内心的安宁和自由。例如,一位“佛系”青年学生也会每天学习备考,但他既不会牺牲睡觉时间来超负荷学习,也不会有一定要考好的压力。尽管学者们对“佛系”青年的看法存在分歧,但普遍认为这一现象表露出一种消极和逃避现实的态度。然而,即便如此,“佛系”青年在内心深处依旧保留着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他们仍旧拥有个人的兴趣和追求。在特定条件下,这份内心的保留可以被唤醒,激发出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追求。有研究发现,为了迎合“佛系”亚文化,一些青年甚至选择了“假佛”或“外佛内卷”——“人前佛系、人后努力”“我以为你们在和我一样打发时间,没想到你们在偷偷学着挣钱”。

阶段三:躺平与迷茫——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事实证明,只“知道自己不要什么”是不够的,一些青年发现“佛系”虽然解决了内耗,却带来了强烈的虚无感——一种与内耗同样令他们难受的心理情绪。卷不动,也成不了佛,只好彻底“躺平”了:一种原子化的社会退出。由此,带着“自己要什么”的灵魂拷问,一些青年在“躺平”阶段出现了迷茫等心理困境,因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根据挫折应对理论,当青年的“佛系”防御无效时,就会进入一种“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习得性无助,指的是个体在经历了反复的失败或挫折后,形成了一种对现实感到无望和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从而停止尝试改变或逃避不愉快的情境。然而,有不少研究发现,“叫喊着躺平”的青年大多只是“精神躺平”,部分年轻人出现嘴上说着要“佛系”或“躺平”,但仍然投入“内卷”的矛盾心态。

阶段四:“觉醒”与“松弛”——知道自己要什么。经历了“内卷”带来的内耗感、“佛系”带来的虚无感,以及“躺平”带来的迷茫感后,一些青年觉醒了:原来拼命“内卷”、假装“佛系”、彻底“躺平”实质上都是增加心灵的消耗,而自己真正需要的是给心灵提供能量,需要身心的彻底放松。于是,“青年养老院”兴起了。

首先,“青年养老院”为年轻人提供了慢节奏的生活体验,帮助他们紧绷的身心得到充分放松,获得重新出发的力量。目前来看,在“青年养老院”里没有人会催促你,你可以跟大家一起交流娱乐,也可以一个人晒太阳看蓝天,还可以种地、饲养、做饭。甚至有入住者表示,“从来到‘青年养老院’起,就把手机设置成了占线状态,外来的电话一律‘屏蔽’”。正如一位“青年养老院”的创立者所说的:“来这里的人都明白,‘LIE DOWN’是暂时的,休养之后,还是要背起行囊重新出发。”

其次,“青年养老院”唤醒了年轻人内心深处的“诗和远方”,帮助他们激发出对生活本身的热情和追求。例如,不少“青年养老院”选择远离城市,回归乡村,自给自足,将更多的时间用于休闲、学习、劳动和思考。事实上,“青年养老院”的常客就是那些更重视“诗和远方”的青年,如摄影师、艺术家、作家、导游、自由职业者等。

再次,“青年养老院”为年轻人提供了小型生活社区,帮助他们提升建立真实的、轻松的人际关系的能力。例如,“青年养老院”大多重视社区感营造,强调居住者之间的互动和交往,让早已习惯了原子化生活的青年进一步走近同辈群体,进而寻求情感共振、建立身份认同、获得群体归属的需求。“每个人的生命时区不一样,并不是所有人必须要25岁结婚、28岁买房、30岁生子,关键是要活出自己的精彩”,一些青年在这个社区里得到了更多的理解和认可。

最后,“青年养老院”为年轻人探索和尝试新的生活方式提供了真实场域,他们不满足于传统的生活方式,而是寻求更符合自身价值观和生活哲学的新模式。这种探索可能带来新的生活理念,甚至催生新的产业和商业模式。例如,有人想把“青年养老院”打造成一个“技能交换”的地方,暂时摆脱压力的年轻人在这里跟周围的同龄人学习新技能。还有人认为“青年养老院”是对青年未来养老模式的探索,“再过20多年,‘80后’和‘90后’将进入老年阶段,这批‘独生子女’将面临养老问题,这种住在一起‘抱团取暖’的方式应该是可行的,‘80后’‘90后’的养老院肯定跟现在的养老院不一样”。

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类似“青年养老院”(如“精神老年人”“复合型老龄青年”等)的热词不断出现,让我们看到了一些青年开始“反向”生长,从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中汲取情绪价值和能量。一些青年“知道自己要什么”,内在的焦虑也就随之缓解了,“青年养老院”为他们提供了松弛感。

“青年养老院”兴起的特点

“青年养老院”为年轻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社交方式。借用“养老院”原有的集体意象,“青年养老院”为年轻人提供了一种理想中的生活方式:有蓝天、阳光、大自然,还能提供客房和厨房,环境宁静、节奏缓慢、关系简单,与一般民宿最大的不同是,这里连电视也没有。有的“青年养老院”还提供“义工换宿”服务,即可以通过唱歌、画画、打扫、做饭等才艺抵扣一定的住宿金额。当然,一些休闲场所,如咖啡厅、民宿、农场等,也因为挂上了“青年养老院”的牌子而受到更多青年的欢迎。可以说,轻松氛围正是“青年养老院”想要传达给年轻人的信息。

“青年养老院”是集体“搭子”社交。2023年,“搭子”成为十大网络流行语。所谓“搭子”,是指青年人基于共同兴趣或需求建立的自由、灵活的社交方式,满足了他们对轻松陪伴和情感交流的需求,避免了传统亲密关系中的责任与压力,反映出青年人追求个性化和自我愉悦的社交态度。与日常生活的一对一或几个一组的“搭子”社交所不同的是,“青年养老院”提供了集体“搭子”社交空间。例如,一家“青年养老院”负责人表示,“青年养老院”每个主题都有详细说明,微信群里的朋友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话题,“当天到的人都不确定,所以也算是‘盲盒’交友,看缘分”。与单人“搭子”社交相比,“青年养老院”既兼顾了社交的自由性和精准性,又保留了对社交广度和社交归属的需求。换句话说,在“青年养老院”里,年轻人会多一个集体身份,却不用承担集体义务;可以分享快乐,也可以分享郁闷;不用假装关心,也不用刻意回避;不会“鸡同鸭讲”,也不会刨根问底。

“青年养老院”的核心是情绪价值。近几年,“去有风的地方”“围炉煮茶”“沉浸式旅行”等概念都因能提供积极的情绪价值而在青年群体中广泛流行。显然,“青年养老院”主要提供的也是情绪价值:不仅满足了部分青年对逃离现实、寻求情感疗愈和生活质量提升的需求,而且体现了当代青年对于个性化和情感体验重视的趋势。正如一位“青年养老院”经营者所述:“我常常跟顾客开玩笑说,18块钱的一杯咖啡里,有8块钱卖的是情绪价值。”然而,沉浸式旅行成本太高,“围炉煮茶”大多蜻蜓点水,“去有风的地方”过于玩概念。“青年养老院”与以往体验项目不同的是:项目更多,成本更低,氛围更随意,可以灵活设定入住时间。例如,一家开在云南西双版纳的“青年养老院”的定价为月租1500元,旺季会适当上浮,年租18000元,但必须一个月起租。可以说,这种沉浸式体验可能对入住“青年养老院”的年轻人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青年养老院”看客比顾客多。目前来看,“青年养老院”虽然引起一定的关注,但总体上市场接受度并不高。有人指出,“老年人认为住在这里的年轻人不思进取,中年人认为住在这里的年轻人不务正业,而部分年轻人认为‘青年养老院’就是个流量噱头”。一位“青年养老院”的负责人表示,每天社交平台上的私信有几百条,也会添加100多个好友,但大多都是来咨询的。由于“青年养老院”大多规模不大,只能容下十几个人,暂时还承载不了太多的客人住宿,整体上还是比较冷清的。当然,随着“青年养老院”越来越火,可能会有更多成规模的“青年养老院”出现。

“青年养老院”兴起存在的潜在风险

根据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顿的观点,个体行为与社会结构的关系可以分为遵从、创新、仪式主义、退却主义和反抗五个类型。“青年养老院”现象介于仪式主义和退却主义之间。目前一些人认为,入住“青年养老院”的年轻人只是“暂时休养”,目的是为了“重新出发”。换句话说,“脱嵌”是为了找个更好的姿势“嵌入”。但不可回避的潜在风险是,“暂时”会不会转化为“永久”?

首先,“身体躺平”可能比“精神躺平”的风险更大。如果说在此之前部分青年只是“精神躺平”,那么“青年养老院”在形式上就是“身体躺平”。“精神躺平”更接近“仪式主义”,即在个体态度行为层面表现出消极懈怠,典型的“嘴上说躺平,身体很诚实”。而“身体躺平”则接近“退却主义”,即让身体进入真实“躺平”体验中。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身体是有记忆的,一旦有过“躺平”体验,那么下次遇到挫折再次选择“躺平”的概率会极大提高。不可否认,在豆瓣相关话题小组里,有不少青年在“躺平”之后实现了原地起立;而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那些从此未能重新出发的青年。在生活中,部分青年无法“重整出发”,最后成为“啃老族”。

其次,“集体躺平”比“个体躺平”的风险更大。在此之前,原有“躺平一族”大多还只是各自“家里蹲”的个体行动,有的通过线上小组维持最低水平社会互动。而“青年养老院”则代表“抱团取暖”的集体行动,成员之间真实社交,相互影响力显然更大。对于“青年养老院”来说,负责人不但需要负责商业经营,更需要负责院内活动发展走向。

最后,“长期躺平”可能比“短期躺平”风险更大。近年来,“Gap Year”现象逐渐流行,部分青年希望通过间休几个月或一年,从日常的工作中暂时脱离,获得休养的机会。笔者通过访谈发现,一些经历过“Gap Year”的青年最初感到非常愉快,但随着时间推移,当他们准备重返职场时,却开始感到焦虑。那么,住过“青年养老院”的年轻人还会受到职场欢迎么?想“重新出发”,又能走向哪里呢?

对于“青年养老院”的兴起,有人表示反对,认为“青年养老院”是经不起社会竞争压力的“彻底摆烂”。有人表示担忧,认为“青年养老院”不是被商业资本“精心营造的人造‘孤岛’”,而是被悉心呵护的“闭环泡泡”,但说到底,它依旧是“生意”,一点不浪漫,并且代价不菲。也有人表示支持,走进“青年养老院”的年轻人并非自甘堕落,也不是想摆烂躺平、提前过退休的生活,而是他们想暂时停下脚步,疗愈心灵的创伤,给自己“充电打气”,积蓄继续前行的力量。还有人相信,“青年养老院”是部分青年对于未来养老问题采取“抱团取暖”的一种试探,会成为下一个创业风口。正是在这些热议中,“青年养老院”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笔者认为,“青年养老院”刚出现不久,不能过早对此进行标签化,也不必过于乐观,暂时悬置的态度可能更加合适。一方面,青年有能力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包括承担后果;另一方面,社会也需要给予青年更多包容,给青年探索不同类型“社会时钟”的时间和空间。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马中红:《“躺平”:抵御深度异化的另类姿势》,《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12期。

②佟亚云、意如贵、王天瑞:《年轻人不愿意努力了吗?——“反内卷”话语下青年对勤奋伦理的重新阐释》,《中国青年研究》,2024年第3期。

③覃鑫渊、代玉启:《“内卷”“佛系”到“躺平”——从社会心态变迁看青年奋斗精神培育》,《中国青年研究》,2022年第2期。

④张丽军:《从觉醒、佛系、躺平到新觉醒:百年中国青年问题的现实流变与未来路径》,《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

⑤张琳、黄闪闪:《Z时代青年“外佛内卷”现象的成因和对策》,《广州开放大学学报》,2024年第1期。

⑥雷开春、林海超、汪星遥:《主体的视角:青年真的想躺平?——基于微博LDA模型的数据分析》,《青年学报》,2022年第2期。

⑦王钰文、王茂福:《分型与逻辑:“躺平”何以发生——基于默顿社会失范理论视角的分析》,《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12期。

责编/银冰瑶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