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从“蹭式消费”热看青年消费新特点

【摘要】“蹭式消费”与近些年出现的青年消费现象具有同源性,都指向反抗消费陷阱和过度营销,希望重新找回消费者主权。“蹭式消费”并不代表青年放弃了时尚和个性追求,而是青年摆脱消费主义怪圈的努力,另辟蹊径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并且通过场景切换、代际互动更好地满足了青年的情感需求。“蹭式消费”以青年群体的成长以及良好的代际关系作为基础,反映了当代青年生活方式的转变,充分体现了青年消费者的能动性,也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关键词】青年消费 消费文化 消费主义 供给侧完善 代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年轻人开始“蹭老消费”,去老年食堂、上老年大学、报“夕阳红”旅行团,年轻人频频“闯”入老年消费场景,引发网络热议。如今又流行起“蹭小消费”,大批年轻人涌向小学门口的小吃摊,体验起1块钱买8个串儿、2块钱买一大碗糖水、3块钱买一盒凉面的低成本生活。如果我们联系近些年的青年消费变化,可以发现,“蹭式消费”并不是孤立、新兴的现象。从年轻人中流行的“特种兵旅游”,主打高效高性价比地玩;到“不是羽绒服买不起,而是军大衣更有性价比”及类似热词的流行;再到年轻人抵制虚假高分餐厅挤爆“3.5分餐厅”,出手整顿“消费刺客”。种种迹象表明年轻人在消费中越来越看重性价比。被称作“比父母还抠门”的90后,更是懂得花样省钱,很多人成了“满减精算师”,还抱团成立“攒钱小组”共享打折信息集体“薅羊毛”。在追求性价比、明确指向“我要的是什么”的意义上,“蹭式消费”跟近些年出现的青年消费现象具有同源性,都指向批判消费陷阱、反抗过度营销,希望重新找回消费者主权,这些新现象、新兴热词都充分体现了青年消费者的能动性,也反映了社会和文化变迁。

满足青年的消费需求和情感需求

青年“闯”入非典型消费场景,根本原因在于消费需求能够得到更好满足,或以一种更轻松、自然的方式得到需求满足。同时,“蹭式消费”通过场景切换、代际互动也更好地满足了青年的情感需求。

消费主义的特点是,当一件商品跟“年轻”“潮”“时尚”结合,就被赋予了很高的符号价值,好像打卡了这家餐厅、穿上了这件衣服就能彰显个性、跟上社会潮流、实现自我价值。看起来是人们自主选择的消费,其实可能是营销陷阱、社会压力下的被迫消费;而且消费主义极端发展的后果是,当这种标签一旦获得广泛社会共识,就会迅速提升其价格甚至远远超过商品成本、甚至会脱离商品本身的功能。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比较悲观地认为,在消费社会中物质产品的价值在于其符号意义,并且这套“符号系统”通过大众媒体、广告等获得了自主权,而消费者处于被操纵的地位。①

然而,当代年轻人努力摆脱消费主义的怪圈,“蹭老”“蹭小”抑或“勇闯3.5分餐厅”,并不代表年轻人放弃了时尚、放弃了潮文化,放弃了个性追求,而是另辟蹊径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首先,回归商品和服务本身、回归消费需求本身。一个极端的办法就是去掉过度的符号,寻找不年轻、不潮、不时尚的商品和服务,吃一顿美味的、安全的、舒服的饭,而不是去一个人人追捧的高分网红餐厅花上几百块钱拍几张照;选择跟家人来一场放松、甜蜜的旅行,而不是去热门旅游景点住高价酒店表示“到此一游”。其次,年轻人希望将消费的符号意义由自己掌控。比如年轻人喜欢改造标准化的产品,希望通过“篡改式消费”,表达属于自己的独特个性②,也厌恶精致的过度包装,更喜欢真实的美,这就是年轻人试图重新定义审美品味的体现。

“蹭式消费”将消费活动从竞争性、符号性的场域切换到回归日常性、本真性的场域,有助于抚慰年轻人的情绪心灵,看到慢节奏生活的老年人、很容易满足的孩子们,年轻人得以暂时从内卷、焦虑的压力中解脱。

当前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一些年轻人在工作、生活、消费场域不断经历“被卷”“卷自己”“卷别人”的压力循环。一旦切换到去内卷化的环境,吃饭就是为了吃饱吃好,学习就是为了求知,旅游就是为了休闲放松,不是为了要跟别人比、跟社会潮流赛跑,压力就能够得到有效释放,找回那种充实愉悦的生活状态。同时,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也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孤独感、虚无感,而且20来岁的年轻人也处于所谓“成人早期”,感觉自己还没长大,但是已经被期待承担家庭、工作和社会责任。在跟老年人的互动中,年轻人能够体会到关心与爱护,在老年旅行团的参与中很多年轻人乐得当“团宠”,获得情感的满足。

深层次原因是青年消费者更加理智自信

当然,年轻人的物质消费和情感满足的需求一直存在,为什么这些消费新现象在近些年开始凸显?

首先,年轻消费者经过消费主义洗礼后更加成熟,试图重新夺回消费者主权,或者转换消费思路,尝试一些经济压力不那么大的消费,反而有了惊喜的收获,从而引起年轻人的共鸣。在经济压力和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年轻人开始反思之前的“高消费”,更愿意选择比较“经济适用”的生活方式,缩减炫耀性、符号性的消费,将收入更多分配给休闲娱乐、兴趣爱好,“蹭式消费”就是这种生活方式转型的缩影。

此外,市场供给的发展滞后于消费需求的发展变化也是重要原因。当前一些产品和服务营销停留在套路、陷阱、贴标签来诱惑消费者、控制消费者,而忽略产品和服务本身的提升,对于生活方式更加多样的消费者来讲,这种供给现状无法满足其需求。当商家在情人节还在习惯推广“男孩子们听好了,要送女生XXX”时,消费者不是被迫接受而是抵制促销套路。年轻人抛弃了高分评价餐厅而涌向中低分评价餐厅,则是对刷评价、刷高分这种虚假营销的反抗。数字经济发展也伴随着个人信息泄露、大数据精准推送等消费风险和问题,一些青年希望脱离技术监控而寻求更为原生态的消费方式,参与到老年人和儿童的消费即是这股“逆智能化”潮流的反映。

其次,青年消费者更加理智更加自信是“蹭式消费”兴起的主要内部原因。近年来可以看到年轻人更加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要方便的、实惠的、符合品味的、彰显个性的、给予自我成就感的,或是这些动机的复杂交织,而不太会单纯为符号、为面子、为炫耀买单。根据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青年消费者呈现出对性价比的重视与追求:在对性价比的追求方面,50后、60后与90后和00后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以90后和00后为代表的青年对性价比的关注甚至超过了70后。在近十年来大量的媒体报道、市场研究和学术研究中,“自我”“悦己”成为解释中国消费者的关键词,尤其青年消费者拥有更加独立的判断和理性的选择。

此外,当代青年从出生到成长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比之前世代拥有更丰裕的物质和文化资源,青少年时期又赶上互联网时代信息能力极大增强,在认知能力和文化品味上获得提升。而且,由于年轻消费者拥有较丰富的见识和文化创造能力,在消费者、市场、社会文化的张力中也具有一定话语权、至少是非弱势被动的地位。比如Z世代形成了一系列行动策略应对新型文化消费中的风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③。可以说,无论相对于较年长世代,还是相对于市场和社会,当代青年都拥有较强的话语权,这种文化资本及其产生的文化自信,使得青年无论在消费中追求个性彰显,还是追求性价比,抑或转向“蹭老”“蹭小”的消费方式,其品味和消费选择都能够迅速获得合法性,并塑造青年群体认同。

扁平化的代际关系为“蹭式消费”提供社会文化基础。在当代青年的成长经验中,父母长辈早已抛弃“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而是追求跟子女做朋友,平等沟通交流,努力做到“高质量陪伴”。在这种扁平化而非威权垂直式的代际关系中,青年更愿意跨代际相处,这就给参与老年人消费场域的“蹭老消费”提供了基础。

完善供给更好满足青年生活和发展的需求

“蹭式消费”反映了当代青年生活方式的转变,也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对此,建议理解和引导青年,完善优化市场供给和公共服务供给,注重社区发展,更好满足青年生活和发展的需求,重建社会生活的情感纽带。

理解和引导青年。当代青年文化丰富多样,新兴现象层出不穷,一方面体现了青年的创新创造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包容性。努力理解青年,善于欣赏青年的创造性和能动性,比如对“慢就业”“蹭式消费”等新兴现象不能一竿子打死,而是去理解青年的困境、回应青年的诉求。同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在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提供多重制度性支持,增强青年的获得感和信心,培养青年社会责任感,鼓励支持青年发挥能动性,追求美好生活,推动社会进步。

完善市场供给和市场监管。青年涉足非典型青年消费场景,根本原因在于原有消费场景下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加强完善供给侧,提升商品和服务的丰富性和可及性,满足多层次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既要提供创意化、审美化商品和服务,也要重视大众化的吃穿住用基本生活需求。“一个成熟的Z世代,从来不做选择题,时尚、潮流、价格、质量、颜值……ta都要。”这就要求企业强化成本控制和质量控制,注重产品和业态创新,把脉青年生活方式特点,致力于提供实惠、方便、安全、舒适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加强市场监管,打击虚假营销和过度营销,保护数字时代个人信息安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完善优化市场供给,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消费文化,抵制低俗拜金、流量为王的不良商业文化,才能够有效满足并扩大消费需求。

加强青年公共服务支持。中央宣传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青团中央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提出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的城市发展理念。进一步完善青年发展相关的战略规划,加强政策和资金支持,着力建设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环境、激励青年施展才华的就业环境、保障青年基本住房需求的居住环境、缓解青年婚恋生育养育难题等,更好满足青年的多样化、多层次发展需求。

重视社区服务和社区发展。社区是满足人们日常需求、增强社会认同和社会融合的重要场域。进一步完善社区食堂、社区活动中心、社区大学等公共设施和服务,年轻人进入老年人和儿童消费场域有助于带来新的需求、新的理念,促进服务提升,比如提高老年人食堂的菜品质量、丰富老年大学课程,也有助于完善优化养老、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社区建设发展需要着眼满足老年人、青年、儿童等不同群体的生活需求,重新建立起现代生活中遗失的“附近”“周边”,建立起人们的情感和生活纽带。政府主要负责统筹规划,依托“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等政策,盘活社区空间资源,改造提升现有各类综合服务设施,同时引入企业、专业社会组织并动员社区居民,丰富商业业态,创新服务能力,协调多种资源力量完善社区服务,提升消费便利化、品质化水平,营造良好的社区生活氛围。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注: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智库基础研究课题“青年群体社会文化和新兴亚文化研究”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创新项目“数字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3YZD051)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Jean Baudrillard. The Consumer Society: Myths and Structures. SAGE Publications, 1998.

②陈敏:《从消费主义看DIY一族的文化实践》,《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年第5期。

③朱迪、张俊哲:《二次元与虚拟文化:Z世代新型文化消费的新特点与新挑战》,《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2年第5期。

责编/李丹妮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垚]